《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温习历史:秦风汉月-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战国时期,每一个诸侯国都具有自己的文化,在每一个领域又有着自己的标准。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时候,为了便于统治,方便各个地方的百姓能够顺利交流,就对这些标准进行统一。国家标准这个词的意义就最早出现在在了秦朝。

  秦国以前各国的文字五花八门。主要是是以大篆为主。大篆包括多种文字,内有小篆,金文(铭文),甲骨文,秦国的石鼓文以及六国的一些独特字体。

  文字的用途很广泛,记录事件,宣传文化等,其中宣传文化是最关键的,秦国的文字到了齐国就需要有专家来翻译,不亚于今天去翻译日文,因为日文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汉文的偏支。

  为了便于文化交流,便于政令下达,秦国开始文字改革。秦国废黜了六国文字,才用了大篆体系中,写法最漂亮的小篆为官方文字。

  小篆是跟据甲骨文演变过来的,所以在某种写法上比较贴近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向现代汉字转变的过程。因为小篆的写法比较费时,又不容易记,因为它几乎是用“画”出来的,笔画不明显。所以到了汉朝就放弃使用小篆而采用隶书,隶书属于民间字体,笔画清晰,整洁更加有利于文字的书写。

  文字的改革实际上就是由繁到简的改变,目的就是方便人民群众。秦国的改革忽略了这一观点,导致人民产生抵触。

  文字是基础,文字改革好了就开始为其他方面进行改革统一。

  法度,法律。是治理国家的依据,秦国主要采用了商鞅变法时期的一些秦国律令。商鞅变法时期的法令,比较苛刻,因为当时正处于战国初期,弱肉强食,秦国当时还是处于一般强国行列中,还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改变秦国孱弱的局面,振兴国防。就采用严厉的法令来强迫人民进行生产劳动,从而提高国家力量。

  秦国有很多残酷的刑法,一般有黥面,刖足,车裂,弃市,宫刑,腰斩,连坐等。其中连坐是最无辜的,邻居犯法,都是要受到惩罚的。宫刑最不人道。车裂最残忍,分解五体。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刑法,后来的封建王朝都说秦朝的法律严,刑法中,不过与之比起来明朝的刑法也不会轻到哪里去。

  但是时代不同了,当时是乱世,现在是和平年代,就要把强国的策略,扭转为富国富民的全面策略当中去。六国的百姓在保守战乱后,渴望一个可以休养生息,可以平安度日的生活。但是秦国的法令严重,而且主法者又非常的严格,地方上滥用厉法。秦国的百姓在商鞅最初变法的时候,也是采取排斥的行为,非常的抵触,因为这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秩序。六国的百姓本身就是极不情愿的“加入”到秦国势力范围内,所以对秦律就更加的抵触。

  度量衡是指测量长短的“度”,计算容积的“量”加上计算物体重量的“衡”,在生产生活当中很常用。秦国的一尺是现在的厘米,秦国的一亩地是240步,前面提到了六尺为一步。折算成现在就是亩,中国封建社会中,秦国一亩地的标准是最贴近现在的,比例是99%。秦国时期的容量升,换算成现在的标准是公升,古时候一石(dan)为十斗,一斗为十升每一个朝代都有不同的公升标准,但是都是采用这样的十进制,那么秦国的一石就相当于现在的公升。秦国衡量物体重量的斤,折合现在的克,就差不多是现在的半斤。

  战国诸侯国都是有自己的钱币,刀币,布币,圜钱等,布币的样子像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镈,类似铲子,但是前端为内弧口,主要流行于赵魏韩三国。刀币就有点像“刀”了,只不过它的整体是弧形的,流行在齐国和燕国。魏国还流行一种圜钱,圆形圆孔,圜钱也是秦国的主要货币。楚国流行铜铸的贝壳形状的钱币,上面可有铭文,像“哭”或者“贝化”就成为“鬼脸钱”,楚国还有一种“蚁鼻钱”,与“鬼脸钱”相似,也是仿造贝壳的形状铸造的,正面有突起的形状,背部磨平,“蚁鼻钱”上刻有“各六朱”或者“各一朱”,朱同铢,货币单位。

  秦国统一六国后,这些货币就不你能在被使用,为了迎接新历史纪元,秦国在全国推行“秦半两”。“秦半两”是采用“圆形方孔”的模式上面刻上了“半两”,这中模式也被后世效仿。“圆形方孔”的样式一直延续到清朝。“秦半两”所采用的铜矿,含有特殊物质,能治疗跌打损伤的奇效,这是后世无法效仿的。“秦半两”上虽然可有“半两”但是他的实际重量在8克。古时候1斤为16两,1两为24铣,半两为12铢,铢与铣等值。而秦朝的一斤是克,那么就是8克左右。古时候的钱不是数的,而是称的。

  在历法上,采用秦国的秦历,以十月为岁首,就是正月,一年当中的第一个月。

  秦朝所制定的法度,在后来的封建王朝当中都是被选为参照的,汉朝很多规格大多也都是采用秦朝制定下来。影响后世深远。

第二节 巡游东方 太山封禅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进行了五次巡游。不仅是为了彰显国力体察民情,也是处于某种自身利益,就是求神拜仙,求长生不老药。

  第一次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年),巡游了秦国故地。

  第二次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19年),第一次的范围最广,到达了泰山,并进行了封禅大典。

  第三次是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巡游山东,登上了之罘(今芝罘岛)。

  第四次是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又是到达了山东无棣的碣石,这次的主要目的就是拜神。

  第五次是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

  这其中第二次规模最大,第三次最危险。

  秦始皇第一次出游是在前220年,巡游了当时的陇西郡和北地郡,到达秦国西端的鸡头山,经过回中古道返回咸阳。

  这次始皇帝出巡,有一个很深的影响,就是路不好走,于是经行了秦国第一个内政工程——修驰道。就是当时的国道,也是中国现在国道的初形。但是驰道只局限于皇帝一个人走,如果是大家都可以用的话,那么就是便民功臣,但是只是为了一个人的话,那就是劳民伤财。

  秦国修筑了九条著名的驰道。有七条是现在是可以找到的,第一条是高陵到达上郡的,陕西高陵县到达陕西榆林的“上郡道”。第二条是过黄河到达晋中平原的“临近道”。第三条是出函谷关经河南,河北,山东的“东方道”。第四条是从商洛出武关,通往东南地区的“武关道”,第五条是四川的“栈道”。第六条是从陇县到宁夏,甘肃的“西方道”,第七条是从淳化到九原的“直道”。其他的驰道因为年代久远而被废。

  驰道道宽五十步(69米)。每隔7米,栽种一棵树,作为道路绿化。秦朝成为第一个在道路旁栽植树木,保证绿化的。为了保证不让水土流失,还在路旁用金属锥夯筑加固。

  秦国的驰道在规格上,以及道路建设要求上,都是处于世界第一的水平。

  秦国除了建造有驰道外,还有更高规格的甬道。甬道是指铺设地砖的道路,秦朝的甬道还加盖了围墙,这段路从极庙通道骊山的甘泉,甘泉是一个温泉,秦朝在此地建造了林光宫,汉朝的时候再次基础上修建了甘泉宫。

  咸阳附近的管道,全部都是甬道,通过甬道通道各个驰道,形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世界上第一个交通大枢纽。

  第二次巡游,是在前219年。秦始皇向东巡游。

  到达鲁地的时候,召见了鲁地的儒生。鲁地是儒家思想的中心,就是在今天的曲阜。

  秦始皇与儒家学者一起商讨“封禅”的事宜,在这方面儒家是内行。“封”是在泰山上筑造圆坛以报天之功,“禅”就是在泰山下面的梁甫筑方坛报地之功。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就采用圆坛和方坛来代表天地。

  但是“封禅”不是每一个帝王都可以的,这要看自己的功绩的说话,秦始皇认为自己自己的功德天下第一,没有人可以超越,所以就可以封禅。

  儒家的学者就阐明了封禅要用到哪些东西。第一封禅要用到蒲车,因为“封禅”的时候忌讳将泰山和梁甫两处的山草树木损伤。蒲草把车轮裹住,尽量减少对山上植被的损坏。第二“封禅”时候要用到的席子,要用俎稭,就是要用农作物的茎来编成铺垫用的席子。而且皇帝要亲自埽地设坛,表示虔诚。

  儒家学者所建议的封禅仪式,比较困难,因为很多东西都来不及办理,就简而化之,秦始皇就否决了儒生的建议。就自己做主,主持封禅仪式。因为秦始皇以兼并天下,自然高慢一些,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他也不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自己已经超过三皇五帝了没必要在学他们。

  封禅仪式首先在泰山上举行,在泰山的山顶的南边,设坛祭拜,歌功颂德,向天汇报自己的功德,然后从北边下去,到达梁甫,开始祭地。泰山当时就太山,梁甫叫粱父。在粱父采用的太祝了太祝令祭祀上帝用的仪式,完全没有按照儒生们所讲的。还要把祭文封藏起来,因为这是写给上帝的信。

  祭祀完毕后,走在下山的路当中,突然下起了大雨,被迫在大树下避雨,树也挺大的,秦始皇在树底下,没有淋到雨,就很开心就封这颗树为“五大夫”的爵位。

  秦始皇封禅被雨淋,这件事被儒生们嘲笑封讽刺,说秦始皇没有采用自己的观点。

  其实封禅这件事情,本来就是一个为自己增加殊荣的方式,也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只是在封建社会愚弄百姓的做法。而儒生却以此为己任,这也是给自己带高帽子,因为封建社会科技落后,而为了彰显自己博学多才,编弄是非。儒生对秦始皇的嘲笑,也为了后来坑儒埋下伏笔。 。 想看书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