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晋商-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解说】  “寓礼于情”是晋商,特别是那些气候大成的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遵守的信条。在乔氏家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乔氏家族的先祖乔贵发早年父母双亡,生活非常贫困,在村中常常遭到别人的白眼,甚至同族兄弟也瞧不起他。就在他孤独无助的时候,村里一位姓程的女孩子,常常在生活上对他有所接济。  二十年后,乔贵发事业有成,衣锦还乡。而那位程姓的姑娘由于丈夫早逝,娘家又不肯收留,只好带着儿子,孤苦零丁地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乔贵发知道这种情况之后,马上央人做媒,迎娶这位女子为妻,对她带来的儿子也视如己出,还为这对母子郑重其事地盖起了这处四合院。日后声名显赫的乔家大院就是在这座四合院的基础上构筑起来的。  乔贵发这样做,应该说纯粹是出于报恩的心理,因为他和那位程姓女子,只是在少年时有过一些接触,其后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两个人几乎连面都没见过,他们之间大概不会有什么难以割舍的男女之情。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拿出一笔钱来帮助那对落难的母子摆脱困境,也算得上仁至义尽,乔贵发认为那样做还不够,他是用自己的后半生来报答二十多年前的一粥一饭之恩。  乔贵发在去世前立下家规,乔氏家族的子孙不准纳妾。后人们严格地遵循了这条家规,哪怕是乔家的媳妇不能为家族生养子嗣时,也没有人以此为借口休妻纳妾。这样的事情,在传统的豪门大家之中是非常少见的。  随着山西人经商风气的盛行,传统的士农工商职业排序观念在山西发生了变化,人们把商业排在了各业之首。自明代算起,全国科考中共产生进士137名,山西只有9名,远远落后于安徽、陕西等地。到了清代,这种轻学重商的后果更加明显得显示出来。清人刘大鹏说:“当此之时,凡有子第者,不令读书,往往俾学商贾,谓读书而多困穷,不若商贾之能致富也。是以应考之童不敷额数之县,晋省居多。”  【采访】余秋雨 学者  所以我当时在分析山西商人人格的第一点就是,我做商人就是做商人,把商人做纯粹了,把商人当作一个最正经的社会事业来做,这是山西商人特别堂皇的地方。并不是说我做了商人,我有了钱以后,叫我的儿子以后去考科举。去买个官,当然这样的人也会有。但是山西商人想法不是这个,他主要想法不是这个,他堂堂正正做商人。  【采访】刘建生 山西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院长  诚如山西巡抚刘与义向雍正皇帝上奏折说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胜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   。 想看书来

深 宅 大 院(十)
【解说】  雍正皇帝看到山西巡抚的奏章后,批注了这样一段话:“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山右是古代对山西的称谓。雍正对山西这种有悖伦理的现象,态度并不明确。他既没有表示愤怒,也没有表示赞许。或许山西那已成气候的商帮群体,在他眼里就像是为皇宫后院平添了一个巨大的银库,那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晋商在商场上规规矩矩地做生意,经商致富之后回到乡下再修造起一座座规规矩矩的高墙大院。在岁月的轮回中,一代又一代的晋商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同的事情。到了清朝末年,在传统的深宅大院中开始出现与传统并不完全协调的因素了。  乔家大院最后落成的院落中,门窗开始采用欧洲的式样。更多的阳光,更新鲜的空气,透过这些大窗子从外面渗透了进来。他们甚至让一列火车跑到了自己的屋顶上。  与此同时,在一些晋商的家庭教育中,除了传统的四书五经,还增加了现代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乔家的最后一代家长乔映霞是当地第一个穿起了西装的人。  【采访】常国慧 常氏家族十五世后裔  那会儿学校办得不错。我们家从太原师范跟第一师范请教员,不是第一名第二名的学生不请,就那么厉害。教育特别好,设备一般学校比不了。体育里头足球、滚的铁环、踢毽、跳绳、翘翘板什么的,体育用品特别全,乒乓球孩子们随便玩。那会儿没有手风琴,那会儿是脚踏的风琴,踏的那个,老师天天给我弹那个,特别好听,到现在那个声音好像还在呢。  

深 宅 大 院(十一)
【解说】  门楣是宅院的脸面,过去在这样的位置,晋商往往要刻上标榜儒家学理的内容。可在这处清朝末年的晋商宅院里,门楣上的图案竟是一块标着罗马数字的钟表,只可惜这座原本应该指示时间变化的钟表是由青砖雕成的。雕刻完成时,它的指针就永远地在某个历史的瞬间凝固了。  

余 音 绕 梁(一)
【解说】  晋祠是山西非常有名的一处景致。它的出名不仅是这里有极具北方色彩的园林,而且还珍藏着三样价值很高的文物: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的贞观碑、建于北宋的圣母殿以及殿内的宋代仕女彩塑。  1957年,京剧大师梅兰芳走进了晋祠的大门。梅兰芳是利用到太原演出的空闲时间,到晋祠一游的。由于游览日程只安排了半天时间,所以只能是走马观花式地匆匆看看。  梅兰芳沿着常规的游览线路,参观了各处景点,最后来到圣母殿。迈过大殿的门槛,一尊尊造型各异、面容生动的宋代仕女形象引起了他的兴趣。最后当他走到这尊塑像前时,一种神秘的力量让他停下了脚步,面对这尊塑像,他感到前所未有的亲近,惺惺相惜的知己感油然而生。  他决定在这里多呆一会,时间慢慢地流去,梅兰芳仍然丝毫没有离去的意思,最终他改变了自己的行程安排,在这间大殿里整整呆了三天。  这尊仕女造像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会让这位一千年后的京剧大师如此牵挂,如此不能释怀呢?  这尊塑像的身份是宋朝的一位歌女,从这一点上讲,她可以说是梅兰芳先生的同行。在圣母的众多仕女中,她的身份地位并不高,但可能由于歌声婉转、舞姿曼妙,很得主人的喜欢,所以随侍在主人身旁。这尊仕女像塑造于宋代,宋代是中国戏曲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山西是当时中国北方重要的戏曲演出区域。金、元两朝的许多重要的戏曲作家出自山西。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白朴是山西人,研究戏曲史的一些人甚至认为关汉卿也是山西籍人士。  【采访】刘文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研究员  山西戏曲特别是在平阳、晋南,发展起来也有一个历史的原因。因为平阳这个地方,离当时宋朝的首都开封特别的近。元朝灭了宋朝以后,宋朝好多宫廷艺人流落到山西,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另外在元朝的时候,山西是当时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是相对比较安定的地方,是元朝的大后方,所以这样的一个环境就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余 音 绕 梁(二)
【解说】  在元杂剧诞生之前,北方主要的戏曲演出形式被称为金院本。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现代的研究者对金院本的认识只是局限在一些残存于书本中的曲目和剧本片段上。至于当时人们在演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方面,诸如舞台、服饰、道具等等,后人几乎一无所知,只能凭借想象来推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位于山西南部的一座金代墓葬被发掘出来。厚重的墓门被打开的那一刻,一切疑问都有了答案。通过这些面容生动,形式各异的戏曲陶俑,我们不仅知道了当时的戏曲演出已经有了非常讲究的舞台,而且已经进行了初步的行当和角色划分。演员在演出时,穿着华丽的服装,手持简单的道具亦歌亦舞。甚至可以看到当时的演员,已经有了复杂的发型设计。  这些金代墓葬,还向我们传递着另外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山西的老百姓就对戏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喜爱。当主人全家端坐台前观看演出的时候,顽皮的小女仆也按捺不住地悄悄溜出来,躲在大门背后过过戏瘾。  这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使得山西人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留下了戏曲演出的痕迹。不仅精美的戏台遍布城镇村庄,甚至在庄严神圣的庙宇之中,墙壁上也画上了大幅的戏曲演出壁画。可以说山西人为今天的学者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见证。  【采访】黄竹三 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教授  在元代山西处于北方的区域,它和河南、河北、山东形成一个演出的区域,其中山西是戏曲演出的一个摇篮之一。我们不能排除河南等地是它(戏曲)产生的摇篮,但是山西是它的重要的摇篮之一,这无可非议,为什么呢?因为现存的大量的戏曲文物,包括戏台,据我前二十年的调查,在山西的元代戏台就有二十多座。有的已经毁了,有的还保留下来,今天保留下来的是八座。其中在临汾这个地方有三座,最大的戏台是在翼城,有九十平方米以上的面积。最小的戏台是在石楼,只有十九平方米。分布于晋南各县。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余 音 绕 梁(三)
【解说】  在金、元两代,戏曲创作和传承的工作,主要是由文人来完成的。在这两个朝代中,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停止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读书人的社会理想、人生价值不能通过原有的途径来达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将精力和热情转移到了曲词、剧目的创作上。  进入明、清之后,大多数读书人又循规蹈矩地加入到科举、做官的行列之中。而他们在戏曲史上留下的空白,马上被正蓬勃兴起的地方商帮所填补。扶植、传播、推广戏曲的责任,相当大的部分由商人承担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山西商人和山西戏曲的关系尤为密切。  清康熙46年,当时最著名的戏曲作家孔尚任,来到山西临汾,他是应朋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