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知死 焉知生:名人死亡档案-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在夜潮上涨的整个夜晚,
  我都躺在我的爱人,我的爱人,
  我的生命和我的新娘身边,
  她的坟就在那海畔,
  她的墓就在那奔腾歌唱着的海畔。
  1849年9月29日,爱伦·坡来到了巴尔的摩,他发现全城正沉浸在选举的热潮中,人们正在投票参加国会选举。一些由各政党雇用的帮派,穿梭于大街小巷中,寻找公民,先是请他们大喝一顿,然后便带他们去投票。常年的酗酒,使爱伦·坡的身体抵挡不住哪怕一杯酒,不过他还是被卷入这股人流之中,喝得烂醉如泥。10月3日,人们见到他时,他人已经虚脱,穿了件衬衫,戴了顶撕裂的棕榈叶帽,身上沾着粪便,倒在酒店的一把椅子上。人们把他送到送到华盛顿慈善收容所,他在那里待了几天。当主治医生鼓励他,说他很快又能回到朋友身边时,爱伦·坡对他说:“我最好的朋友为我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拿一颗子弹射穿我的脑袋。”
  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爱伦·坡仍然坐在酒馆里,头发乱蓬蓬,神情恍惚,脏兮兮的,整个外表令人生厌。当他正常时,那高高的额头、传神的眼睛曾经是他的显著特征。此刻,那对眼睛黯淡无光,遮在一只破帽子底下,帽子几乎连帽檐都没有了。他身上穿着一件薄布外衣,许多地方挂破了,裤子也破得已不像条裤子,衬衫皱巴巴的,全身上下脏得不像样。第二天,也即10月7日黎明,爱伦·坡去世了。他临终前喃喃地说了句:“但愿上帝来帮助我这个可怜的灵魂。”便结束了自己才华横溢却又短暂凄美的一生。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俄国文坛盟主:果戈理
身份:俄国作家
  死于:1852年2月21日(终年43岁)
  死因:体虚
  地点:莫斯科
  评价:果戈理的主要作品有《钦差大臣》《外套》《死魂灵》(第一部)等,他以“极度忠实于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鲜明生动的典型形象和笑中含泪的讽刺手段,无情地揭露了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丑恶与黑暗。他的创作和普希金的创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础。
  1852年1月,《死魂灵》的第二部已用工整的字迹清清楚楚地誊写,就等着通过检查后送去付印。然而此时,果戈理在精神上已完全为向他施加不良影响的马蒂厄神父所控制。马蒂厄神父是他的牧师,他一遍又一遍地以上帝的旨意劝说果戈理放弃文学,献身上帝。在马蒂厄神父的鼓吹和控制下,果戈理的世界观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赎罪思想、神秘主义和害怕革命变革的情绪迅速膨胀起来。他竟然要回到宗教迷信和宗法制度中去拯救自己的灵魂,并对过去发表的揭露社会矛盾的作品表示了公开的忏悔。更令人吃惊的是,他改变了出书的主意,对自己多年来的成果产生了怀疑和不满。在他看来,他已写完的第二部竟是一部未完成的、相当糟糕的作品。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确信,当我尽到自己的职责和完成了我所承担的工作之时,我就会死去的。而如果我让不成熟的作品问世,或者我只能向世人提供一点微小的东西,那么,我就会死在完成我来到人间所承担的责任之前。”这时,他强烈地感觉到他已经完成了自己来到人间所承担的责任。
  2月11日夜间,在马蒂厄神父的授意下,果戈理用火点燃了《死魂灵》第二部的手稿,将多年来的劳动,以及为这一劳动所付出的心血和对生活的希望,付之一炬。就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在火焰的跳动下化为乌有。此后,果戈理便进行守斋,每天只吃几汤匙燕麦糊和一片面包。夜里,为了不让自己做梦,他努力克制自己不睡觉。守斋的恶果接踵而至,他终于大病一场。
  生病期间,他非但没有放弃苦修,反而变本加厉。他整天穿着睡袍,既不洗刷也不剃须,拒不饮食也不服药。他脸朝墙壁,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来临。医生不得已试图对他进行强制性治疗:在他身上喷洒冷水;给他洗温水浴;在他鼻孔里放蚂蟥。他双手被捆绑,嘴里尖声大叫,要别人放开他,让他清静:“看在上帝的分上,请你们别折磨我!”
  2月20日夜间11点,果戈理已生命垂危。他从枕头上微微抬起头,清清楚楚地说了句:“梯子,快搬梯子来!”这句没头绪的话很难理解,后来人们在他的一封信里找到了答案……“一架梯子从天而降,已为我们准备就绪,一只手向我们伸来,帮助我们向上攀登。”果戈理浑身冰冷,家人用热的大面包敷在他骨瘦如柴的身体上。他开始低声谵语:“快走,拿走,给磨坊上料。”第二天上午8时,果戈理停止了呼吸。
   txt小说上传分享

残缺的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
身份:英国作家、剧作家
  死于:1900年11月30日(终年44岁)
  死因:病逝
  地点:巴黎美术街
  评价: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唯美主义和颓废派作家,自小性格颇为内向,经常沉默寡言。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他开始接受唯美主义思想。毕业后回到伦敦,到处鼓吹唯美主义思想,而且将其贯彻到日常生活中去。王尔德自小喜爱文学,精通各种文学样式,尤以剧本《少奶奶的扇子》和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著称于世。
  奥斯卡·王尔德出身名门世家,又拥有杰出的文学才华,所以自小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名誉和金钱源源不断地向他涌来,他也乐得尽情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他生活态度随便,行为散漫狂妄。另外,他还有同性恋倾向。据说,王尔德出生时,其父母曾希望是一个女孩,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个男孩了。于是他的母亲便从小就把王尔德当女孩看待,给他穿漂亮的女孩衣服。也许这是造成他后来有同性恋倾向的直接原因。据说王尔德结婚时,不理新娘子,独自一人徜徉于巴黎的贫民区。他看着患了病的醉汉犹如死尸般横七竖八躺在街头的情景,说道:“犯罪阶级最能引起我的兴趣。”到了1895年,王尔德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但他的同性恋倾向不但没有收敛,反而更加突出了。他与当时未成年的道格拉斯(后来成为作家)发生了同性恋性行为。道格拉斯的父亲知道此事后,盛怒之下,将王尔德告到了法庭。结果王尔德以同性恋的罪名被判处了两年徒刑。
  红极一时的名作家锒铛入狱,社会把王尔德从高高的云端一把扯了下来,无情地抛入最黑暗的底层。过去的一切荣华富贵都已不复存在。朋友们争先恐后地离他而去,书籍被烧毁,妻子在痛苦中咽了气,子女的监护权也被剥夺。从此,贫困与苦难成了他的家常便饭,一直到死他也没有摆脱苦难的纠缠。在监狱里,王尔德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痛苦,什么是社会的不公平。经受了压制,体验了屈辱,王尔德凝聚起最后的力量,发出了凄惨的呼声。他呼唤公正,向压制自己的英国社会呐喊,就像冲它的脸上啐出一口带血的黏痰。这些愤怒和呐喊激励他写成了《雷丁监狱之歌》。
  1897年5月,王尔德一出狱便离开了英国,隐居在巴黎美术街一所简朴的小旅馆内。此时,王尔德曾想重掂笔杆,但两年的牢狱生活极大地摧残了他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再加上穷困潦倒,没有生活保障,社会舆论也对他极为不利,他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从事文学创作了。他曾说:“只能到一部意大利伪经所说的神界之域中去,那里至少可以暂时忘却尘世的一切纷扰和恐怖,也可以暂时地摆脱我们在世上遭到的悲惨命运。”
  可怕的牢狱生活还极大地损害了他的健康,王尔德患了严重的偏头痛。1900年10月初他做了脑手术,手术非但没能减轻他的病痛,反而使他的身体迅速衰弱下去。眼看着自己已病入膏肓,王尔德流露出想皈依天主教的愿望,因为他认为“天主教会是唯一能使我得以善终之地”。因此当11月29日,医生告诉他已经无能为力时,尽管已经说不出话来,但他还是用动作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他的朋友请来了一个牧师,为他行了圣事。第二天咽气时,只有旅馆房东陪伴在他身边。送葬时,也只有几个人跟在送葬行列后面,而且还没有跟到底。棺材旁边放了些鲜花和花圈,送来的唯一一条铭旌是旅馆房东写的:献给我的房客。
  王尔德在狱中写成的《最深处》中写道:“20世纪要是在我有生之年开始的话,英国人将怎么也无法忍受吧!”他留下这番话,终于在20世纪即将到来之前永远地离去了。
  

困在城堡里的思想者:卡夫卡
身份:捷克文学家
  死于:1924年6月3日(终年41岁)
  死因:肺结核
  地点:布拉格
  评价:文学是寂寞者的事业,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生前的寂寞与身后的光辉反差如此巨大的莫过于卡夫卡了。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等。他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把总体的荒诞同细节描写的现实主义的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了一种以芒诺式的悖论思维为基础的,把生活非现实化和把梦境现实化的辩谬文体。卡夫卡的小说从未偏离过小人物的立场,他的作品整体含义令人费解,虽然他以简短而明确的语言做了现实的描述。可以说,卡夫卡的作品是他个人困惑的写照。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白手起家的人,有着极为坚强的性格,而且,对儿子他也一直使用家长制作风,这对卡夫卡忧郁、悲观性格的形成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卡夫卡一生身体虚弱,患有严重的肺病,到1924年,已经发展成了肺结核。医生们对他的病无能为力,除了为他往喉头神经上注射酒精外别无他法。
  5月初,卡夫卡的病情曾有所好转,他兴奋地向一直守护着他的朵拉狄曼特求婚。卡夫卡一生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