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清朝的皇帝-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辜负上意耶?止可示辱而已。若不幸见罪,余请独当之;尔辈不肯听吾言,吾将蹴蹋死若曹矣!”于是诸校始稍稍从轻,得不死。是晚杖毕,仍系至刑部狱中。
  按:“上回面向内久之”一语,最可注意,或者“贤妃”遣内侍有所面奏。殿廷深远,情状不可见、不可闻而已。
  三、“诏罢骊山宴”之骊山;指华清宫而言,见《唐书?地理志》。按:如为寻常宴乐,乃至叙家人之礼,举行家宴,不过侍卫传旨、敬事房记档而已,不见明诏。如礼节上有赐宴的规定,因故不克举行,始特下诏令。因此,“诏罢骊山宴”必因礼部先期进册封贤妃仪注,中有于西苑赐宴贤妃母家一项,乃因襄亲王之薨,特诏停止。
  下接“恩深汉渚愁”,言董小宛与博果尔的关系,如甄后(洛神)之与陈思王曹植;博果尔既薨,小宛感念相待之情,自必哀伤。但方当封妃之喜,现于形色者,只能有淡淡的忧郁,故下一“愁”字。梅村之为梅村,诗史之为诗史,洵可谓只字不苟。
  于此又生一大疑问,即博果尔死得突然:年方十六,不可能暴疾而薨;倘如早有痼疾,则册妃之典,必早延期;若为暴死,如堕马、溺舟,必有官文书记载。其中最大的疑问是,既薨无谥;谥“昭”为康熙年间追谥。《谥法考》:“容仪恭美曰昭。”博果尔生平无可称,只得用此字。
  依会典规定,亲王薨予谥,定例一字;唯追封者不予谥。襄亲王何以薨而不谥,清朝官文书中无任何解释,合理的推测是,这跟世祖废后不见下落,是同一缘故。襄亲王博果尔之死,出于自裁。不予谥一方面是对他不识大体,遽而轻生的惩罚;另一方面亦无适当的字眼可谥。亲王谥法中,最差的一个字是“密”。照《谥法考》:“追补前过曰密。”清朝的亲王谥“密”者两人,一是康熙废太子胤礽,为雍正封为理亲王,谥密;再一个是入民国后庆亲王奕劻。博果尔自裁即是一大过,既死又何能“追补前过”?所以康熙追谥,只好从无办法中想办法,从仪容中着眼,谥以“昭”字。
  结尾两句,玩味诗意,乃为博果尔所咏,长枕大被,兄弟友爱,结果所欢被夺;想到友于之情,反增伤感,故曰“伤心长枕被”。而小宛又定在七夕册封,其情难堪。是日开宴,自然在座;十六岁的少年,自忖还经不起那样的刺激,举动会失常度,而又无计规避,则唯有一死,既得解脱,亦以抗议。所谓“无意候牵牛”,就是不想再过这年的七夕了。

董小宛入宫为妃考证(18)
心史笺此诗结句谓:“梅村以宫中恩宠,盛指七夕为期,而会有弟丧,无复待牵牛者,谓不行册礼也。梅村正咏其事。后仍于八月册立。”且不论玩味诗意,“无意候牵牛”,解释为“不行册礼”,殊嫌牵强;且最明白的证据是,《东华录》无此记载。以《东华》与《实录》相较,则《东华》可信成分,较雍、乾两朝一再删改的《实录》为可信。此为心史先生自己的议论,奈何忘之?
  引证当时名流诗词之咏董小宛者,当然也不能忘掉冒辟疆的知交之一赵而忭。他的挽词是七首词,题作:“壬辰秋末,应辟疆命悼宛君,赋得七阕录寄,非敢觞哀,聊当生刍耳。”
  如此制题,就很特别:第一,既为知交,应自动致意,岂有应命作悼词之理?第二,“壬辰”已在顺治九年,庚寅正月初二至壬辰秋,相隔卅个月,即令三年之丧,例服二十七个月,亦已释服,何得再补作悼词?凡此不合常情之处,正见得曲折之深。至于赵而忭所赋的七阕词,只看他所用的词牌及所步的韵,便知别有寄托。
  这七首词末的自注是:
  一、用辛稼轩“忆旧游”调。
  二、右调“传言玉女”韵。
  三、右用周美成“凤凰台上忆吹箫”。
  四、右调“惜分飞”用宋人韵。
  五、右调“忆秦娥”用李夫人韵。
  六、右调“雨霖铃”用柳耆卿韵。
  七、此柳耆卿“秋夜”原韵,用以谱冒子未尽之意。雪儿有知,亦恐不当丽词歌也。
  “雨霖铃”用唐明皇追忆杨玉环故事;“雪儿”则为玉环所畜鹦鹉名。最后书此一段,所以暗示此七首词不足为外人道。赵而忭其时正入词林,其父开心则长御史台,铁骨铮铮,得罪的人很多,因而不能不格外慎重。兹录引“凤凰台上忆吹箫”一阕如下:
  孤影何凭?只看初月,教人犹倚搔头,彼少年才蕊,一笑吴钩。生许鹣云蝶露,依画雉,子夜咸休。如此后,魂埋一夏,意让三秋。
  悠悠,巧期过眼,非绿水红桥,可任翔留。况采芝成阙,分玉为楼。回念英雄相守,多足偿生后双眸。衔云外,神仙亦添,几样痕愁。
  (用周美成“凤凰台上忆吹箫”。)
  我现在先不查清真词,不知美成有无此一阕愁字韵的“凤凰台上忆吹箫”,但李清照却有此词,录引如下: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与赵而忭之作,韵脚完全相同,唯“休”字犯重,所以换头应押韵的“休休”,改为“悠悠”。这就发生一个有趣的疑问了,美成、清照为同时人,但清照已入南宋,行辈稍晚;故如美成有此“愁”字韵一词,则清照为步韵,赵而忭谓“用周美成”韵亦不错。问题是,以词意而论,赵而忭明明是步清照的韵,清照此词,题作“别情”;而全首词上半阕如为董小宛而作,而下半阕如为冒辟疆而作。李容斋的百首宫词中,有“睡足日高犹慵起”句,与“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情事差相仿佛。
  于此可知,赵而忭加注“用周美成‘凤凰台上忆吹箫’”的用意,不出两端:一是有所讳,怕人找出李清照的词来对看,所以特标“周美成”;一是有所隐,即是留此疑问,作为暗示,只看李清照的那首“别情”,便是董冒二人两地相思的写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顺治出家、传位及遗诏罪己之谜(1)
董小宛殁于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世祖崩于十八年正月初七,在此四个多月中,宫闱不宁,出乎常情,观《汤若望传》及时人记载,参以上谕,情事如见。《汤传》记:
  这位贵妃于1660年产生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之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然薨逝。皇帝陡为哀痛所攻,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人们不得不昼夜看守着他,使他不得自杀。太监与宫中女官一共三十名,悉行赐死,免得皇妃在其他世界中缺乏服侍者。全国均须服丧,官吏一月,百姓三日,为殡葬的事务,曾耗费极巨量的国帑。两座装饰得辉煌的宫殿,专供自远地僻壤所召来的僧徒作馆舍。按照满洲习俗,皇妃的尸体连同棺椁,并那两座宫殿,连同其中珍贵陈设,俱都焚烧。
  此后皇帝便把自己完全委托于僧徒之手。他亲手把他的头发削去,如果没有他的理性深厚的母后和汤若望加以阻止,他一定会充当了僧徒的,但是他仍还由杭州召了些最有名的僧徒来。那些僧徒劝诫他完全信奉偶像,并且把国家的入款,浪费于庙宇的建筑上。
  这段记载,信而有征,张宸《青雕集》记:
  端敬皇后丧,命诸大臣议谥。先拟四字不允,而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犹以无“天圣”二字为歉。命胡、王二学士排纂后所著语录,其书秘,不得而传。
  按:皇后封号,如为嫡后,往往用“承天辅圣”;如因子而贵,则必有“育圣”二字,上用“赞天”等字样。小宛晋后,除“端敬”为称号外,谥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十字;以无“天圣”字样为歉者,诚如心史先生所说:“端敬既不以嫡论,亦不得以子嗣帝位而得一‘圣’字。”于此可知,小宛之子预定将成东宫,《汤传》所记不误。
  这段叙述中,有两项重要的透露:第一是董小宛以端敬皇后的身份所获得的哀荣;第二是世祖确有出家的打算。先谈前者。
  小宛的丧礼之隆重,在中国历史上是一般后妃身后少见的。《汤传》的记载,信而有征;吴梅村《清凉山赞佛诗》第二首,在“可怜千里草,萎落无颜色”以下,共有六韵十二句描写《汤传》中所说的“满洲习俗”,如“破万家”而织成的“孔雀蒲桃锦”、大秦珠、八尺珊瑚,都用来装饰《汤传》中所说的“两座辉煌的宫殿”,即吴诗中所谓“割之施精蓝,千佛庄严饰”,而结果是“持来付一炬”;以下“红颜尚焦土”句,进一步证实了所焚者为“精蓝”。
  又张宸《青雕集》记世祖初崩时的情形说:
  十四日,焚大行所御冠袍器用珍玩于宫门外。时百官哭临未散,遥闻宫中哭声沸天而出,仰见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门台基上,南面,扶石栏立,哭极哀。诸宫娥数辈,俱白帕首白从哭。百官亦跪哭,所焚诸宝器,火焰俱五色,有声如爆豆。人言每焚一珠,即有一声,盖不知数万声矣!谓之“小丢纸”。
  此“丢纸”即满洲丧礼。既有“小丢纸”,自然还有“大丢纸”。张宸又记世祖梓宫移往景山寿皇殿的情形:
  有鞍马数十匹,刻金鞍辔镫;鞍首龙衔一珠,如拇指大;鞍尾珠之,如食指大,背各负数枕,备焚化,枕顶亦刻金为龙衔珠,如鞍首,共百余。
  驼数十匹,繁缨垂貂,极华丽,背负绫绮锦绣,及帐房什器,亦备焚……近灵舆,各执赤金器、金瓶、金垂壶、金盘、金碗、金盥盆、金交床椅杌等物,皆大行所曾御者,亦备焚。
  这就是“大丢纸”。不过为小宛发丧,“大丢纸”大到烧两座宫殿,此真古今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