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小传(4)
郭沫若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他从1919年到1923年撰写和发表的几篇史学论文中:《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未完稿,1926年商务印书馆编《国故论丛》收入此文,改为《周秦以前古代思想之蠡测》)、《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编入《文艺论集》时,改为《王阳明礼赞》)、《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化书》(此文是郭沫若于1923年5月写给宗白华的一封探讨中西文化的学术公开信)、《读梁任公〈墨子新社会之组织法〉》、《惠施的性格与思想》等。这些史论或阐述先秦以前的思想史体系,或推崇春秋时期思想家的见解,或颂扬传统精神的光辉,不仅剖析深刻,涵盖面也很广大。他的《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意欲从尧舜以前,经夏殷西周,再到春秋战国时代,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轨迹。郭沫若原本打算将其写成上、下两篇,分10个小节逐步论述,具体是: 上篇 泛论之部——思想与政治之交错 1。滥觞时代政治之起源 2。玄学思想之宗教化 3。私产制度之诞生与第一次黑暗时代 4。第一次平民革命之成功与神权思想之动摇 5。第一次再生时代Renaisance 下篇 各论之部——再生时代各家学术之评述 1。再生时代之先驱者老聃 2。孔丘晚年定论 3。墨翟之宗教改革 4。庄周之真人哲学 5。惠施之唯物思想 此文是郭沫若在日本写的,因资料不足等原因,他只完成了拟定的10小节的前面3个小节。但其余小节在他后面几篇文章中都得到了相关的阐述。1923年3月,郭沫若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毕业,获学士。4月,他携安娜和孩子们一同归来,定居上海,因工作不稳定,生活陷入窘境,只好又携全家返回日本福冈。 1924年,是郭沫若思想倾向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这年春,郭沫若翻译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河上肇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一书。他自己也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对此,他在《学生时代·创造十年》一文中有过形象的描述:“从前在意识边沿上的马克思、列宁不知道几时把斯宾诺莎、歌德挤掉了,占据了意识的中心。……”见《沫若文集》第7卷第166页。1925年,郭沫若同时受聘于上海大夏大学讲师和学艺大学的文科主任,生活才有所好转。次年春,郭沫若接受广东大学的聘请,担任该校文学院院长一职,举家来到广州,与当时在广州开展革命活动的毛泽东、周恩来相识。5月,在参加四川革命同志会成立大会上,郭沫若当选为执行委员。6月,郭沫若加入中国国民党。7月,北伐战争打响,郭沫若积极投身到革命的激流中,作为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随军开赴北伐前线。部队从广州出发,经平江、长沙、武汉、南昌、九江等地,北伐革命军势如破竹,一路过关夺隘,取得北伐战争的初步胜利。在北伐征途中,郭沫若也逐渐看透蒋介石假革命、真军阀的嘴脸。1927年3月底,郭沫若在南昌同朱德见面,两人常常促膝而坐,谈马克思主义、谈中国革命、谈中国共产党以及对目前时局的看法。从朱德那坚毅而深邃的目光中,郭沫若似乎看到了未来中国漫长、必胜的革命道路。不久,郭沫若在南昌写出《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檄文,从而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但郭沫若不畏敌人淫威,继续为革命事业奔走于上海、武汉、南昌之间,并毅然参加南昌起义。8月17日,由周恩来、李一氓当介绍人,郭沫若与贺龙等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这时,蒋介石越发加紧对郭沫若的搜捕。1928年春,在党组织的关怀下,郭沫若再次东渡日本,同安娜和孩子住在千叶县市川市。在长达十年的旅日生涯中,郭沫若不负党中央寄予他的“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希望,开始潜心对国学的系统研究。 其实,对“整理国故”,郭沫若早在20年代初即形成自己科学的、完整的、成熟的国学观体系。当时,胡适、毛子水、傅斯年以及《国故》月刊的创办者刘师培、黄侃等人,在如何对待“国故”问题上,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以胡适为代表的一派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刘师培等人则认为:国故已经是登峰造极,后人唯有“昌明中国固有之文化”。郭沫若在1924年曾撰文《整理国故的评价》,以唯物史观发表自己对研究和整理国学的看法。他曾在《跨着东海》中阐明自己研究中国史的宗旨:“我主要是想运用辩证唯物论来研究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自然也就是中国历史的发展;反过来说,我也正是想就中国的思想、中国的社会、中国的历史,来考验辩证唯物论的适应度。……”见《沫若文集》第8卷第312页。他在《古书今译的问题》中更明确地说:“整理国故的最大目标,是在使有用的古书普及,使多数的人得以接近。”正是基于这个宗旨,他在1922年就曾选译了《国风》中的40首诗,结集为《卷耳集》。 这次到日本后,郭沫若很快确定了自己研究国学的方向。在撰写了《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和《诗书时代的社会变革与其思想上的反映》两篇文章后,郭沫若开始致力于对甲骨文的研究。他认为:“国故”自甲骨问世,可谓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一个国学研究者,如果不知道甲骨谓之何物,就好比是盲人摸象。同时,他还翻译了德国学者米海里斯的著作《美术考古发现史》,将译著改为《美术考古学发现史》。郭沫若自撰写《甲骨文字研究》以来,又陆续撰著或编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毛公鼎”之年代》、《两周金文辞大系》、《卜辞通纂》、《古代铭刻汇考四种》、《古代铭刻汇考续编》、《石鼓文研究》、《殷挈粹编》等。这些著述在日本和国内发表或出版后,很快在国内外学术界掀起巨大的反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郭沫若小传(5)
1930年3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由上海联合书店结集出版,立即在社会上掀起巨大的反响。这部书出现一版再版局面,成为当时中国读者特别是青年争先抢购的热门书。而在学术界,却褒贬不一。有的给予高度评价,称它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的研究,是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的一个亮点。有的却讥讽它是误人子弟,荒谬至极。但无论是褒是贬,历史早已有了公正的定论。无疑,本书是郭沫若凭借远古的文献资料和甲骨文、金文的地下发掘,通过对经史的刻苦钻研和实物考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观进行写作的集大成之作。它的问世,对推动“唯物史观派”中国新史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领航的作用。全书除收录了他当时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力作外,还有“解题”和“导论”等,共由八个板块组成,它们是: 自序 解题 导论 中国社会之历史的发展阶段 第一篇 周易的时代背景与精神生产 第二篇 诗书时代社会的变革与其思想上之反映 第三篇 卜辞中之古代社会 第四篇 周金中的社会史观 追论及补遗 郭沫若在撰写这部重要的史学著作时,广泛、深刻地反复研读了相关经史书籍并考察了实物图片等。如《易经》、《易传》、《诗经》、《书经》、《殷虚书契前编》和《卜辞考释》等。值得重提的是,他翻译的《美术考古发现史》一书,对他影响至深。1948年,此书由上海群益出版社出第三版(改名《美术考古一世纪》)时,其序写道:“假如我没有译读这本书,我一定没有本领把殷墟卜辞和殷周青铜器整理出一个头绪来,因而我的古代社会研究也就会成为砂上楼台了。”正如他研究甲骨、研究卜辞的目的是要拨开后人研究中“虚伪的粉饰——阶级的粉饰”迷雾,力求发现“古代的真实的情形”,本书从中国社会发展的源头——原始社会起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唯物主义史观的态度,展现了社会发展风貌,剖析了社会变革的演变历程,揭示了阶级斗争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在导论中总结性地指出:“社会是要由最后的无产者阶级超越资本家的阶级,同时也就超越了阶级的对立,超越了自己的阶级而成为无阶级的一个共同组织,这是明如观火的事情,而且事实上已经在着着实现了。”见《郭沫若的史学生涯》第59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 郭沫若针对当时中国史学界不负责任,对我国历史不求甚解、断章取义、混淆视听的歪风邪气,以犀利的笔触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批判。甚至还点名道姓,即使对国学大师胡适也毫不留情,他尖锐地批判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的新学界上也支配了几年,但那对于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形,几曾摸着了一些儿边际?社会的来源既未认清,思想的发生自无从说起。所以我们对于他所‘整理’过的一些过程,全部都有重新‘批判’的必要。”郭沫若对自己的著作,也抱着一种批判的态度,他说,自己因为身体的不自由,许多史料和资料参考不全,必然存在着错误,希望自己的书仅是抛砖引玉,引导后来的史学研究者登堂入室。其后,郭沫若在对史学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中,逐渐发现了自己以前研究的失误和遗漏,并一一给以补正。 谈到郭沫若对中国史学和古文字学所作的巨大贡献,不能不提到他著述的《甲骨文字研究》和《卜辞通纂》。《甲骨文字研究》一书,初稿完成于1929年8月,1931年5月由上海大东书局据著者手迹影印出版。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16篇释文,即《释祖妣》、《释臣宰》、《释寇》、《释放》、《释作》、《释封》、《释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