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政府确实力图缓解官员们和在公立大学授课的教授们的经济窘境,为他
们提供特殊的津贴、廉价的住房,和各种人为的低价供应的日用必需品。米
一度以每斤 0.10 元售给政府雇员,而在公开的市场上米价为 5.00 元。但是,
政府迟迟不同意很有意义的工资增长,因为那样将扩大预算。在 1943 年,如
果官员们的实际工资提高到战前水平,政府开支将增长约 300%。到 1944 年,
在官僚机构和军队内不满情绪高涨,工资才得以激增——太少也太晚了,因
为当时物价上涨正如脱缰之马。官僚机构和军队的道德败坏,一直延续到
1949 年。




































① 《大公报》(重庆),1945 年 3 月 19 日,第 2 版(社论);同上,1945 年 4 月 13 日,第 2 版(社论)。
② 董显光编:《抗战七年以后的中国》,第 112—113 页;杨格:《中国的战时财 政与通货膨胀》,第 323
页。关于结核病的发生率,一份共产党的资料报道说: 1945 年 X 光检查表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一
所最受优待的大学——教职 员中足有 43%的人染上这种疾病。13%的男学生和 5。6%的女学生也染上这 种
疾病。《新华日报》,1945 年 2 月 20 日。这篇报道无疑需要核实。



工业部门

自由中国的战时工业,是在很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战争爆发时,将
成为中国非沦陷区的地域——约占国土的 3/4——能够自夸的仅有大约全国
工厂的 6%,产业工人的 7%,工业总投资的 4%,电力的 4%。①但是,在战争的
前几年,国民党地区的工业发展迅速。消费需求,尤其是政府和军队的消费
需求,已经增长的内地居民的消费需求,为工业产品开辟了一个几乎不能满
足的市场。直到 1940 年,食品价格远远落在工业品后面,使工资保持低廉而
利润幅度高。在 1942 年 3 月滇缅公路被封闭前,购买急需的机器、备件和进
口原料,尽管困难和奇贵,但仍是可能的。②这些有利因素导致 1943 年以前
新的工厂与日俱增(见表 12),而工业生产量在 1938 年至 1945 年之间几乎
增长到四倍。
尽管有这样的增长,工业生产远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虽然战时国民党中
国的人口大致是战前的一半,但主要工业品产量从未超出战前水平的 12%。
1944 年棉纱、棉布和面粉仅分别为战前数字的 5.3%、8.8%和 5.3%。①更有甚
者,1943—1944 年工业部门陷入深刻的危机,1944 年生产显著下降。表 13
显示了战争后半期工业的疲软状况。1939 年新工厂的投资达到了最高峰。其
后,尽管新厂数量增加,但投资总值陡然下降。大约在 1940 年,工业繁荣事
实上已经终结,但牟取薄利的经营者们,以有限的经验和少量的财源继续开
办新厂,徒劳地期待着经济复苏。②这些小规模的薄利经营多数迅即倒闭。1944
年,在国民党中国实际上仅有 928 家工厂开工。倒闭率达 82%。
虽然 1943 年前产量一直增长,但 1940 年工业部门已经开始遇到障碍,
首次引起增长率下降,然后产生了 1943 年 9 月以后的工业危机。③通货膨胀
的结果并不全是消极的。例如,在战争八年间,工人们的实际工资仅在 1938
年提高;其后,他们的实际工资下降,这使雇主获利。④不过,通货膨胀使商
业投资,特别是投机事业投资比工业投资赚的钱多得多(见表 14)。囤积稻
米和其他农产品的现象广为流行。不论来自占领区,还是来自国外的“走私”
货都能大赚其钱,从而使资本从生产性投资转回。有时光是
表 12            中 国 非 沦 陷 区 的 工 厂









① 李紫翔:《抗战以来四川之工业》,第 23 页;吴相湘,《第二次中日战争史》, 下册,第 659 页;又
见张圣轩:《三十二年四川工业之回顾与前瞻》,《四川经 济季刊》第 1 卷第 2 期(1944 年 3 月 15 日),
第 258 页;《中华志,1937 年— 1943 年》,第 437 页。
① 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工业发展》,第 109 页;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 胀》,第 94 页。
② 秦国平:《战时通货膨胀下的中国棉纺工业》,第 39 页。
③ 刘吉丙:《三十三年四川之商业》,《四川经济季刊》第 2 卷第 2 期(1945 年 4 月 1 日),第 79 页;
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 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7 月 1 日),
第 32 页。
④ 周舜莘:《中国的通货膨胀》,第 239—240 页。




1936 年
及以前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开办日期
不确定




合计
设厂数 a
300 63 209 419 571 866 1138 1049 549 102
5266
按 1937 年货币
计算的新工厂投117950 22166 86583 120914 59031 45719 9896 14486 3419 7317 487481
资 a (千元)
实际开工的工厂—
— — —
1354b —
2123c — 928d —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 30 名工人的工厂。
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见的战时中国》,第 47 页。据信,这个数
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第 433、411 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
系 1942 年 5 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 年以来由国家资源委员会设立
的工厂(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 年》,第 363 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工厂
两类。

资料来源:
a.李紫翔:《我国战时工业生产的回顾与前瞻》,《四川经济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1 月 1 日),第 30 页。
b.程玉桂:《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第 110 页。
c.侯继明:《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府财政,1937—1945 年》,载薛光前
编:《中日战争期间的国民党中国, 1937—1945 年》,第 214 页。
注:这些资料中有差异,虽然全都是以中国经济部的资料为基础的。最明显
的是,资料 c 并未描绘出生产资料生产中的绝对下降,但是资料 a 和 b 两者
确实表明有这种下降。这种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在计算生产资料指数时包括
了不同的商品。

囤积商品就比花钱加工商品更有利。例如 1940 年和 1941 年间,原棉价格平
均每月升高 13%,投资者仅囤积棉花就比冒险长期投资于加工棉花的纺织厂
有利得多。于是大部分流动资本——1944 年占同类资本的 86%——已流入商
业和投机行业,而不是生产。新型的或旧式的私人银行越来越多地撤回工业
投资,它们宁愿发放短期商业贷款,或直接参与囤积及其他形式的投机。政
府继续向私营工业提供低息贷款,但是,按不变通货计算,这些贷款的价值


① 按照官方的定义,此处指使用动力机器并至少雇用 30 名工人的工厂。资料来源: a。李紫翔:《四川战时
工业统计》,《四川经济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页。 b。毕范宇:《西方人士所
见的战时中国》,第 47 页。据信,这个数字包括公营和私营工厂两个方面。 c。《中华志,1937—1945 年》,
第 433、441 页。这个数字是大约数,系 1942 年 5 月现存的私营工厂、1936 年以来由 国家资源委员会设
立的工厂(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厂(110)的总和。 d。《中华志,1937—1945 年》,
第 363 页。这个数字包括公营私营工厂两类。



只是 1938—1939 年所提供贷款的一小部分。结果工业因缺乏周转资金而挨
饿,这是工业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实业家痛苦地抱怨贷款太少,而且所需
手续太烦。但得到政府贷款的实业家们,则通常用这些钱去投机。①
各种类型活动中个人实际收益的变动(重庆)
表 14              (1938 年=100)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农业

100
61
92
109
132
124
制造业
59
100
106
85
71
76
69
零售商业
105
100
111
112
119
120
124
投机事业
29
100
297
808
550
720
269
美国债券事业

100
180
512
1373
3951
10260

资料来源:张嘉璈:《恶性通货膨胀》,第 60 页。

另有通货膨胀以外的因素加重了实业家们的困难。例如,日本收紧封锁
的绳索,切断了中国工厂严重仰赖的机器、配件、原料和燃料的输入。内地
的许多工业设备已经陈旧——例如纺织工业中的机器造于 20 年代以前——
没有备品和配件,因此损坏迅速。许多材料——如高合金钢——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