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4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问题上有分歧,并由此引起许多其他有关的争论。②第一个问题①涉及中共与
国民党和中央政府的关系。第二个问题包含以工人、知识分子、学生和部分
资产阶级为基础的城市革命战略与以农民为基础的农村革命之争。当然,对
领导权的争夺和个人之间的厌恶为这两个问题的争论增添了热度。除了在苏
联,毛主义的说法到处都占上风:王明实际上是要牺牲中共的独立而向国民
党投降,而且他对农村革命冷漠无情。
这种简单化的陈述引起了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如果他的观点真如毛所
描述的那样,王明怎么能在中共内部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很难想象他会把自
己描绘成一个很少关心农民的投降派。当王明回到中国尝试重建其地位时,
我们可以设想他乞灵于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权威。斯大林长期以来一直想使
中国的抗战集中在蒋和国民党周围,这一政策只是在 1936 年年中,斯大林的
地位明确以后 6 个月,毛和中共才勉强不完全地接受。虽然中共更多地由于
自身的原因而不是由于外界的推动,在 1936 年下半年向这样的统一战线靠近
了(在 12 月 12—25 日西安事变中达到高潮),但斯大林的名字和共产国际
的权威仍是可畏的。即便是毛,也不希望公开蔑视莫斯科的意愿。因此王明
有了双重武器:斯大林的授权和免遭清洗的保护,因为任何这样的行动都会
招致斯大林的愤怒。王还可以进一步争辩说,正是与国民党的统一战线才终
止了内战,而且,面对日本入侵,统一战线已经使中共在国家事务中有了一
种受尊敬的合法地位。现在正是将这种地位扩张到全国并使之合法化的时
候,不应仅在落后地区保持一种地区性的游击运动。王显然相信,通过中央
政府与军事机构的改组,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为了团结和全民抗战的需
要,共产党人将整体地作为重要部分被包括在内。当然这需要得到蒋介石的
合作和同意。谈判将是困难的,但王的说法很笼统——或者说很含糊——这
就为策略留下很大余地。王也暗示,一个“统一的国防政府”可能使中共分
享财政与军事资源——或许还可以分到一些苏联援助——现在实际上都被国
民党人垄断了。这些可能性对党的许多高级干部和军事指挥官都具有诱惑
力,他们曾长期遭受资源的极度匮乏。①王明显然认为,日本的入侵、国内激
发的爱国主义,以及国际支持(尤其是来自苏联的支持)最终将推动蒋作出
进一步的让步,就像西安事变后它们曾推动他走向统一战线那样。如果这样,
王明的口号“一切经过统一战线”就不含有向蒋投降的意思,而是继续向他
施加压力。
王明不久便被派往武汉,在 1938 年的头 6 个月中,那里充满了对这场战
争的奉献精神。统一战线的精神渗透到所有的社会阶级和政治团体,国共两
党间显而易见的真诚合作使许多人感到意外。王可能觉得这种情况加强了他
的力量。总之,整个春天他都在继续号召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②此后,
王明意识到蒋介石不会接受对其控制的政府和党作出如此彻底的改变,他退




② 同上。又见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
① 《中国的抗战与革命: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第 72 页以下。
① 张国焘回忆,在十二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懊丧地叹息道,“拿那么多军火 给蒋介石,为甚么不可以
少分给我们一点”。张国焘:《我的回忆》第 3 册,第 418 页。
② 《解放报》第 36 期(1938 年 4 月 29 日),第 1 页,声明是在 1938 年 3 月 11 日 写的。



一步说:“国民政府是全中国的政府,它需要加强而不是改组。”③他也号召
组建“国防师”,这也比他原先建议成立一个统一的全国军事机构后退了一
步。在武汉,王明显然能争取到周恩来对他的计划的部分支持。
王明为统一战线所作努力的致命弱点在于它们依赖可疑的国民党政府的
同意。而他仅有的力量只是国民党自己选区内的舆论。①王明不是投降派,但
他已将自己引入困境,而毛泽东却保持着大得多的行动自由。
至于第二个问题,即革命应以农村为基础还是应以城市为基础,王明从
未在农民中生活或工作过。虽然他生长在安徽一个富裕的农村家庭里,但他
的天性和他的理论倾向都完全是城市型的。1937 年底回到中国后,王明很少
提到农民,而他的著作,就人们所知道的而言,没有一本涉及这个与毛泽东
的心紧密相连的主题。王明并不要求放弃农民运动,但他显然认为,如果在
城市中以及在工人和其他民族主义力量(如学生、民族资产阶级)当中没有
坚强的立足点,这个运动最终将失去它的马列主义动力,而去追求落后的、
狭隘的、实质上是小资产阶级农民所关切的事物。因此,占有城市对王明比
对毛泽东要重要得多,毛宁愿以空间换取时间,就像南京陷落后的蒋介石一
样,他不愿看到国民党的抵抗力在无结果的阵地战中被摧毁。而王明则号召
像保卫马德里那样保卫武汉,这可以动员民众。在这里,王明的统一战线概
念与他对城市的偏爱自然就结合在一起了,因为只有国民党的合作或容忍,
才能出现这样的动员。
同时王明在武汉有党的工作要做。他是新成立的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和
长江局书记,两者都直接对中央委员会负责。此外,他至少还是中共驻国民
参政会和国防最高委员会代表团名义上的领导人,这两个咨询机构都是国民
政府于 1938 年初组建的,作为象征多党合作的大造舆论的机构。从这些不同
的讲坛上,王明越过政府首脑发表爱国主义言论,这些言论对继续使城市舆
论支持抗日有很大影响。王明的主调是爱国主义和全心全意致力抗战,而不
是毛泽东的主张“保持并扩大我们已赢得的阵地”。
王明也从事独立于国民党的组织活动,特别在青年团体方面,而且他试
图将各种爱国组织结成“保卫武汉委员会”。但在 1938 年 8 月,这个委员会
被解散了,与它联系的群众组织也遭到同样命运,而中共在武汉的《新华日
报》因提抗议而被停刊 3 天。由于蒋介石决定不以全力保卫武汉,也不允许
进行独立的民众动员,王明企图在城市中保持一个半合法的、有组织的中共
基地的努力慢慢地熄灭了。
受到了上述挫折,又离开了党中央,1938 年王明的影响逐步下降。9 月,
共产国际表示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因此,10 月到 11 月的六中全会标志着王
声望大降,而毛的领袖地位已显著加强。然而,召开中央全会(扩大)而不
是预期的七大——七大需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表明毛还没有完
全准备好,或者还不完全能够宣称对全党拥有最高权力。王明在一个时期内
继续领导统战部和中国女子大学,并经常在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但他和他
的观点已不再是对毛的“无产阶级领导”的重大威胁,而在 1942 年整风运动
中最终使“洋学生”丧失影响还没有达到高潮。1940 年后,很少再听到王明
的声音。


③ 《抗战的现状和任务》,载郭华伦:《中共史论》第 3 卷,第 363 页。
① 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第 75 页。



组织机构与活动

中国共产党和它的主要部队——八路军和新四军——都在中日战争期间
异乎寻常地扩大了。战争的头 3 年,在 1940 年以前,发展是非常快的。军队
扩大了 5 倍,党员人数增长了 20 倍(见表 16 和 17)。这些数字还不能说明
全部事实,因为它们略去了正规军的辅助部队(民兵和自卫队),以及在党
的影响下的成千上万积极分子、基层政治组织和群众团体。无庸讳言,如此
仓促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因为在快速发展中,素质、经验和训练
常常被忽略了。
表 16              战时中国共产党的扩张
1937 年
1940 年
1941 年
1942 年
1944 年
1945 年(七大)
40000 人
800000 人
763447 人
736151 人
853420 人
1211128 人

来源:约翰?W.刘易斯:《共产党中国的领导》,第 110 页。
如表所示,党和军队在 40 年代初期都收缩了,这主要是日本人和国民党
人都力图限制或摧毁共产党势力的结果。他们造成必需品的极端匮乏,迫使
中共不得不巩固它的部队,强调质量胜于数量,并更有效地进行组织和动员。
收缩和巩固时期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最后一年。直到 1944 年中至 1945 年中的
12 个月,才是第二个发展时期。这三个时期(1937—1938 年、1939—1943
年和 1944—1945 年)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中日战争期间的三个主要阶段。共产
主义运动通过党、军、政的连锁机构发挥作用。三个系统各有自己的组织,
并与另外两个系统紧密配合。而且,每个系统都向外和向下深入整个社会,
试图建立这一运动最终可以依赖的基层组织和群众基础。最后,由于地区上
的巨大差异,而且这一运动分布于山区和平原,跨越华北和华中,处于日本
战线的后方和与国民党争夺的地区,行政管理变得更复杂了。战争期间中共
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保持这个运动的凝聚力和推动力,在严格的中央集权
——这无论如何难以做到——与退化为十足的地方主义——党称之为“山头
主义”——之间,左右为难地沿着不稳定的航向前进。掌握运动的中坚力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