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1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政府一边参与中国的内战。在这一问题上所引发的势头,发展成了一场反
饥饿、反内战运动,1947 年 5、6 月间,这场运动席卷了全国大多数主要城
市的大学和中学。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所谓“学潮”,与 1948 年 4 至 6 月间的
抗议美国扶日运动汇合了。
尽管经常涉及地方上的事件和人员,但全国范围的学生抗议活动的基本
动机都是一致的。学生的主要要求是,立即结束内战,结束美国在这场战争
中对国民党的支持,把财政支出从以军事为重点转到以民用为重点上来。政
府最初的反应是,试图使这场运动转入另外的渠道。当局除了在那些学生运
动最积极的学校里安插密探和特务外,还让那些同情政府的学生,如三民主
义青年团的团员,作为国民党的忠诚拥护者,组织并领导学生的活动。但人
们公认,在全国最有名的学校中,名气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学生领袖全都批
评政府及其战争政策。
然而,政府的决策者们始终不够明智,他们相信,只要学生内的极少数
“真正的”共产党鼓动分子能被清除,学生运动就能得到控制。①随之而来的
严厉手段进一步疏远了学生。学生的领导人,尤其是大学自治会的领导,是
遭到一帮执法人员殴打、逮捕和绑架的主要对象。根据密探告密,逮捕学生
积极分子成了常见现象。积极分子和地下共产党嫌疑分子列在黑名单上。这
些学生即使不在校园中被抓走,也会在夜间查抄学校宿舍时被拘捕。被捕和
被绑架的学生常常干脆就“失踪”了。对于真正的共产党分子,一旦他们的


① 国民党 CC 系头领陈立夫在同鲍大可谈话时发表了这种看法(鲍大可:《共产 党接管前夕之中国》,第
50 页)。



身份被查明,死刑就是可以想见的惩罚。严刑拷打也是一种常用的逼供手段。
开始时表明学生要求和平解决国共冲突的运动,就这样很快发展成了一
场向国民党政府当局挑战的运动。在这方面,最重要的并不是学生逃身到共
产党方面,因为逃过去的学生看来在数量上相对很少。更为重要的,是政府
试图镇压抗议活动所引起的广泛憎恨。这可能不会使学生转变成共产党人或
共产党的同情者。但是,它确实加强了学生对政府的反对,使学生更加不愿
支持政府对中共的战争。
老一代知识分子清楚地表达了他们支持学生要求的道理,他们持续不变
地批评这场战争及其加于民族的灾难。就像大多数外国观察家一样,他们以
为这场战争很可能是遥遥无期地继续下去,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打败另一方
——这是直到 1948 年年中以前的一种普遍看法。战争的代价包括通货膨胀,
它使城市经济完全陷于混乱,使农村地区进一步陷于贫困。除了印发纸币以
外,政府财政还依赖一种土地税,即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制收购粮食和征借
粮食。这些强征索取,连同维持地方所需的附加的征购征用,与征兵有关的
种种弊端,以及当地纪律废弛、军饷不足的军队所造成的种种破坏,在很多
地区都成了农民不堪忍受的重负。战时的许多征派,都意味着增加地方官贪
污受贿的机会,而通货膨胀又加强了这种动机。在形容农村的状况时,“吸
血鬼”这个词被用来指乡、镇、保、甲的地方官,是生活在城市的作者喜用
的称呼。乡、镇、保、甲构成了基层行政单位,评论家认为,战争实际上在
基层正在制造最有利于中共不断发展的条件。
政府在争取公众支持其反对中共的战争方面所遭到的失败,还很明显地
表现在人们普遍倾向于谴责政府从事战争,而较少谴责中共。这一点在那时
就为世所公认,而且有很多解释的理由。首 先,政府作为中国合法的统治者,
唯有它有权改革自身和结束战争。因此,国统区的反战请愿者们便把努力的
目标朝向政府,希望迫使政府就此采取行动。其次,在 1945—1946 年的和谈
期间,共产党人在赢得舆论的对比方面,已获得成功。人们普遍相信,共产
党人是诚心诚意的,例如在 1946 年 1 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当时他们为
了避免全面战争,同意作出几项妥协。而当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数星期
后单方面撕毁了几项政协协定时,政府便在这场较量中失去了信任。使这一
印象增强的,是 1946 年 2 月 10 日对重庆较场口大会的破坏,这次大会是为
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顺利结束而召开的。在这一事件的几天之后,重庆中共
报纸的办事处遭到袭击。人们普遍认为,这两次事件都是国民党内反对政协
协定的分子雇用的暴徒所为。①
最后,人们把反战情绪主要指向政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一种普遍的假
设,即中共的力量由于国民党的短处而正在扩大。政府应对在掌权的 20 年期
间没能克服自己的缺点负责。钱端升教授在分析国民党的黩武主义与中共的
武装对抗之间的关系时,对于这一论点提出了政治上的看法。他追溯了国民
党内支持孙逸仙与军阀结盟的军人势力。当时那种基于利害关系的联合,很
快就发展成了一股国民党内不易被清除的力量。国民党在 1924 年改组时,曾
试图切断自己与军阀的联系,但它又在黄埔军校继续发展自己的军人体制。


① 关于较场口事件由谁负责的一般为人所接受的看法,见约翰 F·梅尔比:《天 命》,第 88—89 页。关于
国民党右派对较场口事件的说法,见中国劳工运动 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工运动史》第 4 卷,第
1585—1587 页。



北伐战争后的 20 年代末期,国民党发展阶段的军政时期本该结束;但事实上
由孙逸仙提出的训政时期一点也没有开始。蒋介石这个军事首领还接管了政
治领导权。蒋接着便开始与共产党人作战,这使军人的控制依然是必要的。
此后,中共不断发展力量,蒋介石在国民党政府内的权力不断扩大,这两者
之间的一种相互加强的关系发展了。蒋的黄埔系军人构成了国民党内军事集
团的核心。他们由于接近蒋以及对军队的控制,成了国民党内和政府内最重
要的部分。钱端升断定,一旦一个军事派系取得了政治权力,政治上的反对
党派除了求助于武器外,别无他途。因此,国民党内和政府内军人占统治地
位,是造成这场内战的终极原因。他提出要求,把军人从政治中清除出去,
将其置于一个清一色的文官政府的控制之下,他的要求表达了一种共同的看
法。①
经济学家伍启元教授甚至更强烈地断言,政府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他
的大多数同事倾向于把通货膨胀视为战争的结果,而伍教授的看法则不同,
他把战争视为政府经济政策的结果。这些政策导致了经济的逐步恶化和财富
分配的不均。中等收入的群体,“不包括贪官污吏之流”,都已看到他们的
收入受到了通货膨胀的侵蚀。与此同时,农民正在遭受种种压迫,包括“由
士兵、土匪、征粮、征兵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各种劫掠”。伍教授问道:“由
于社会就是如此状况,不管有没有中国共产党,能没有一场内战吗?”②但是
《观察》的社长储安平则在评 1947 年美国前外交官威廉?蒲立特关于向国民
党政府提供更多美援的报告时,最引人注目地表明了公众的看法:


蒲立特先生之所以主张援助这个政府,就因为这个政府是反苏、反共的。……蒲立特先生有
没有想到,共产党究竟是在怎样一个情形之下才提高到了今日所占有的地位的,根据本文作者个
人的看法,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是造成共产党发展到今天这样庞大势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假如
二十年来的统治,不是如此腐败无能,何以致使人民觉得前途茫茫,转而寄托其希望于共产党?



老一代人像学生那样,看来并不欢迎一个由共产党所控制的政府。例如
储安平期望 1946 年英国工党取胜能证明,即使不走莫斯科的道路,也有可能
实现社会主义和民主。对于中共,他所担心的是那种看来要接受的政治生活。
他对中共是否真的不反对民主,以及共产主义者与法西斯主义者在这方面是
否有很大的不同表示怀疑。关于中共在对付个人,对待审查制度,对待知识
和政治自由以及对待文学艺术方面的态度,他和他的同事都表示了某些保留
意见。这些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认为,如果说国民党的工作在所有这些方面
缺点不少,那么毫无疑问中共就更差。②没有任何人愿意去争辩,中国共产党
最终的目的决不是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他们不认为中共能够通过武力去实现


① 钱端升:《军人跋扈的中国政府》,香港《时代批评》,1947 年 6 月 16 日,第  2 — 3 页。关于后来基于
同样假设的学术论述,见齐锡生:《战争中的国民党中 国:军事失败和政治崩溃, 1937—1945 年》。
② 伍启元:《从经济观点论内战问题》,《观察》,1946 年 9 月 7 日,第 3 — 4 页。
① 储安平:《评蒲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观察》,1947 年 10 月 25 日,第 5 页。
② 储安平:《中国的政局》,第 6 页;张东荪:《追述我们努力建立“联合政府 的用意》,《观察》,1947
年 4 月 5 日,第 7 页;周锺岐:《论革命》,《观察》 1947 年 1 月 25 日,第 10 页;余才友:《论今天
的学生》,《观察》,1948 年 4 月 24 日,第 18 页。



它。
军事上明显的僵局因此被认为为双方妥协,也为两党在其中能够相互监
督的联合政府提供了基础。这个目标,马歇尔将军在 1946 年感到无望时就已
经放弃,而中国的那些既非共产党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