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中华民国史(下)-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大多也特别贫困。然而,山区或边远地区(简言之,是不容易到达的地区)
可能比处于中心的或人口稠密的平原更为贫困。人们绝对不能假定,生活在
华北和西北的共产党根据地的农民——他们大多拥有自己的耕地——比如
说,比富饶的四川红色盆地的佃农更倾向革命。四川的地租和租佃率要高得
多,而且拥有土地的少数人所负担的苛捐杂税也远远多于北方。策略压倒了
各种社会因素的网——这就是说,有一个明显的事实:只要国民政府的战时
首都位于附近的重庆,红色盆地便极不可能成为发展和维持红色农民根据地
的地方。
不仅江西和以后华北或西北的农民并不比中国其他农民更适宜于共产主
义运动,而且在任何个别的苏区或战时根据地内,贫农也不像是首先集合起
来的。在江西农民(无论贫农还是中农)不愿投身参加红军的早期,红军大
部分是由雇佣兵、哗变的士兵(如平江①起义后由彭德怀领导的士兵)、从敌
军来的俘虏和完全与土地没有任何联系的落魄者组成的。②农民也倾向于对苏
维埃的民事机构敬而远之。据远峰区(江西兴国县)的例子判断,这些机构
起先主要由其他村民所畏惧或鄙视的农村二流子(私盐贩子、职业赌徒、帮
会成员)组成。这些边缘人物,加上城市的或城市化的知识分子——由于缺
乏其他的“更好的”支持者,这些知识分子非常乐意征募他们——形成了一
个奇怪而混杂的人群,从而使农民运动得以开始。③运动一旦起步,由于开展


② 见本书第 13 章第 3 节《共产党力量的增长》(苏珊娜?佩珀著)。
③ 麦克唐纳:《农村革命的城市根源》,第 218—223 页。
① 罗伯特?A。卡普:《四川与中华民国:地主军阀主义与中央政权,1911—1938 年》,第 88 页。又见第
90—93 页和第 103—104 页。
② 片冈铁哉:《中国的抗战与革命:共产党与第二次统一战线》,第 265 页以下。 又佩珀:《中国的内战》,
第 329 页和本书第 12 章《新四军事件》一节(莱曼?范 斯莱克著)。
③ 范斯莱克,同上。又吕西安?比昂科:《农民与革命:中国个案》,《农民研究 杂志》,第 2 卷第 3 期
(1975 年 4 月),第 332 页。
① 原文为 P′ing…hsiang(萍乡),应为平江——译者。
② 胡继喜(音):《红军与毛泽东的崛起》,第 13、20—24 页。
③ 黄宗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知识分子、流氓无产者、工人和农民:1927—1934 年兴国县个案,1927—1934



了土地改革,共产党人就能开始招募真正的农民。以后,他们便把那些不能
克服其掠夺成性的二流子驱逐出他们的队伍。一旦共产党人有了足够的力
量,他们也清洗了许多富农和小地主出身的地方干部和党员。④他们有计划地
从中农,更乐意从贫农和农业工人中吸收新的积极分子。共产党人有充分理
由防止富农和地主渗入新的政权机构以恢复他们的长期统治,因为他们可能
试图影响或破坏其政策。共产党人也有充分的理由通过使穷人反对富人的方
法来发动穷人。然而,人们不应把农村人口的各个阶层在经过共产党上层周
密的政策加以改变后的行为,看作是以前的分裂的简单表现。
被发动起来的农民一旦参加了共产主义革命,他们也就发现自己是一部
行政机器的零件。在短暂的海陆丰模型和后来的发展之间,只有一个真正重
要的区别:毛主义的建设很持久,从而能达到一个羽毛丰满的国家形态的新
阶段。毛成功地组织并维持了一个持不同意见的政权。著名的群众路线说明
了革命精英转变为统治精英的问题,这样的精英必须同时既建立国家,又进
行革命。在江西时期一旦感觉到最初的政治紧张状态,这种两难的困境便立
刻出现了。像 1949 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农村干部那样,已成为中华苏维埃
共和国的共产党地方领导人的江西农民受到两面夹攻。他们不得不执行一些
不得人心的指示,尽管以后会被指责为专横过度,例如,强迫他们不情愿的
同村人购买过多的公债券,甚至“自愿地”无偿交回他们已购的债券。①  15
年后,在中日战争末期和内战期间,地方干部的新的偏向(这次是“右”倾
而不是“左”倾)被认为应对土地改革软弱和发动群众迟缓承担责任。对干
部们就是这样,但是,1949 年以前的共产党的革命运动与以后共产党的控制
之间的连续性,就农民群众的行动来说也保持下来了。1946 年豫鲁边区刚宣
布红军的征兵运动,当地的农民便“送他们的年轻人去外乡投亲”。②(在
1/3 世纪后,被送到别的村子里投亲的是年轻妇女;当时正值 1979 年加强计
划生育运动,这次不是为了逃避“志愿”征兵,而是为了躲避强制流产。)
总而言之,我们并没有在自发的农民骚动与共产党的农民运动的中断处
架起一座桥梁,而是把它加深了。一方并不是另一方的继续。自发的农民骚
动具有与传统欧洲的“农民忿怒”共同的特征。对上述许多事件,我们可以
采用一个研究路易十三时期诺曼底“赤脚人”暴乱的法国历史学家所做的判
断:“异常的不满情感的偶合完全不同于旨在获取共同结果的商定的起义准
备。”③它甚至更不同于列宁式的革命准备——有计划的夺取政权。即使因战
略或组织问题而延缓时,列宁主义的革命家决不会丧失他的终极目标。相反,
农民骚动并不以夺取政权为目标。我们归类为“自发骚动”的各种根本不同
的创举的唯一共同目标,埃里克?沃尔夫评述为:“农民为保持传统而战。”
①留恋过去,只记得过去好的方面,或者,因过去不能回来而维护一种农民有


年》,载黄宗智等编:《中国共产党与农村社会, 1927—1934 年》,第 7—13 页。
④ 萧作梁:《中国土地革命,1930—1934 年:文献研究》,第 169 页。
① 许经义(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政策,1931—1934 年》(印第安纳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1971
年),第 449、450 页。
② 佩珀:《中国的内战》,第 294 页。
③ 迪瓦尔?卡亚尔所说,见迪瓦尔?卡亚尔和格里库尔?吉耶:《17 世纪和 18 世纪诺曼底研究》,第 55
页。
① 关于中农,埃里克?沃尔夫更正确地写道:中农“百般设法……保留传统的……使他成为革命者”(沃



各种理由抱怨、但其巨大优点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既定秩序——这种渴望蕴藏
在许多表面上是分散的防御性回击之中:例如,反抗外来侵略的自卫,但也
包括对任何不熟悉的、新的事物,总之,实际上对蓄意的或偶然的冲击现状
的任何事物的怀疑和抵制。这种渴望不能认为是心理失常。确实,它们是很
好理解的,如果我们同意米格代尔:威胁或破坏传统地保持在“内向的村庄”
中的稳定性的革新,随后给该村带来压力和危机,即使不是绝望。②
极少数知识分子在发动这些陷于怀旧或地方主义的农民进行革命方面取
得了成功。然而,动员的技巧并不代表全貌。更为普遍的状况才是前提。没
有农民所遭受的贫困和剥削,就不会有中国革命。关于农民运动的这一章能
有效地与专述农民状况及其发展的一章加以比较。③人们不必与当代的许多评
论家和现代的历史学家们有共同的观点,即在民国时期农民状况普遍地恶化
了,就可以赞同下列说法:任何一地一时的恶化,不可避免地是悲惨的,并
且对大多数农民来说,有时会引起动乱——这一部分农民即使在正常年景,
也仅能免遭灭顶而已。①在这片土地的四面八方,农民的状况即使没有任何恶
化,也迫切地需要根本的改变。我们不认为未来的“解放区”的居民是比其
他地方居民遭受剥削更为严重的受害者,目的在于反驳过分简单化的社会-
地理决定论。但是,应当明确的是,在中国各地都有足够的贫困和压迫,不
满和疏远,使共产党的组织者们一开始就有把握能找到许多农民接受他们的
宣传(即使没有达到冒险支持他们的程度,因为这是一件完全不同的事)。
最后会有许多农民充分了解他们所从事的工作而冒险行事,甚至作出终
极的牺牲。他们在为革命服务中,做出了许多无价的英雄之举,但本章主要
注意的是农民的利己主义而不是利他主义。当然,他们不一定是同一些农民,
然而只要有适宜环境,英雄主义的种子在任何地方都会开花,即使在一般认
为专心于脚踏实地的打算和斤斤计较的村民们中也是如此。不仅是共产党人
的宣传,也是他们的政策和榜样,鼓舞了少数(但已可说是许多)农民超越
自我和牺牲自己,这决非偶然。一种非常特殊的联系已逐渐在共产党人和农
民之间建立起来。在国民党人与农民之间没有发生这种情况。但是,从下述
事实得出了严重的两可的解释:尽管共产党上层对农民处境的关心是真诚
的,并决心改善他们的处境,但他们把动员农民和盼望解放当作为一个目的
服务的手段,这些农民对这一目的——国家的独立,权力和威力——兴趣却
要小得多。共产党的上层一旦赢得了权力,就以一种新的形式继续运用农民
阶级所体现的工具:他们为了推翻旧政权曾成功地加以调动的蕴藏着不满情
绪的巨大贮存库以后变成一个人力资源的巨大贮存库,他们为了使一个农业
国工业化试图加以调动它,但远不够成功。如果种地的人与掌权的革命家之
间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那是因为,除别的因素之外,农民的解放不是,也
从来不曾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目的。





尔夫,《20 世纪的农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