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泪》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亲情泪-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说:“他还没有醒,看来昨天喝酒对他不利。让他再睡一会吧。”

    老汉说:“从这点看就不像郑树林了,郑树林老弟能喝酒啊,在一次庆功会上,我俩坐在一起,用大碗喝酒,一连几大碗下肚,没怎么样。照样说说笑笑。在联欢会上我们还出了小节目。”

    老妈妈说:“你别吹了,你喝的是朝鲜人们自家做的酒,不会是中国的茅台。”老汉一笑说:“那是,哪有那么多的茅台。不过这同志小子也太不胜酒力了。”老妈妈说:“唉,这孩子*劳坏了,需要好好的养一养。”

    老汉下地做活去了,老妈妈赶一碗面条,面条里打俩鸡蛋,热乎乎地给郑敬文吃。

    郑敬文吃完了跟老妈妈说:“谢谢大妈,昨晚上喝多了,给您老填麻烦了,真不好意思,请妈妈原谅。”说完了向老妈妈鞠躬后,说声:“再见。”就向外走。

    老妈妈说:“你现在还不能走,你大爷还有话对你说。”郑敬文愣住了,大爷还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我现在是落配之人,手无分文,还找我干什么?说话之间老爷子回来了,到屋就说:“吃完了吧,走,邦我干活去。”老妈妈忙说:“他身体不好叫他干什么活啊。”老爷子说:“堆稻草,累不着,你放心好啦。给我们做点好吃的。”

    郑敬文跟在张大爷后边走,走到村边的场院,高粱、豆子等都收拾完了,就剩下稻草还没有躲好。张大爷说:“今年的大秋都收拾完了。我们老两口收一万多斤粮食。我们是丰衣足食小康生活了。”两个人边说边干,不大的功夫,稻草垛就堆好了。

    张大爷说:“听说你家是黑南县的。”

    郑敬文说:“是。”

    张大爷高兴的说:“黑南县有我的战友,那可不是一般的关系,在抗美援朝战斗的*夜夜,我们是在一起生生死死,我们吃住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在第二次战役我们连插到敌人的后边,担任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我们班在一个小山头上占领阵地,战斗激烈得很呐,敌人一波又一波向上冲,我们是一次又一次将敌人打退。一直坚持到天黑,敌人停止了进攻。我们班就剩下我和郑树林还活着,班长和其他的战友都光荣了。我和郑树林也都受伤了。战斗下来我们连是英雄连,我们班是英雄班,我与郑树林都立了二等功。”停了一会他继续说:“郑树林火线入党,打仗勇敢,我们都是班长,我是一班班长,他是二班班长。在金城战斗中我负伤了,敌人的炮弹片子把我肚子打破了,我一跑肠子出来了,他将我抱住按倒在地上,把我肠子托在肚子里,用救济包堵住伤口,找到担架把我台回来。说来我这条老命还是郑树林这个老家伙给保住地。”他不以为然的哈哈大笑一阵。

    大笑之后他动情了,他流泪了,他说:“我在后方医院听说我那亲密战友郑树林也负伤了,也有人说他牺牲了。志愿军回国了,我复员了,我到处打听我那老战友,老兄弟,一直现在还没有找到郑树林的下落。”今天咱俩有缘,我见到你就想到了郑树林。希望回到黑南县以后,一定要邦我打听有关郑树林的消息。

    郑敬文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指战员与敌人拼杀的英勇顽强,气壮山河,雄伟惨烈,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所感染,所激励。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父亲也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我将他一个人丢到省城,是我不孝的儿子给英雄的父亲涂上一笔丢掉儿子的名声。

    他突然接到张志强老班长下达的寻找郑树林的战斗任务,不假思索的立正答应:“是!保证完成任务。”他向张大爷举手敬礼,然后说:“老班长,等好消息吧!再见,给大妈带好,谢谢!谢谢!”他向东北方向扬长而去。

    张大爷突然被郑敬文的军礼、军人行为、军人语言等一系列军事化,推到几十年前军队生活之中,他举着手,张着嘴,看着郑敬文远远离去。

    郑敬文走了,老汉想起来了,老太婆还做好吃的给他吃,现在不应该让他走,我还有好多话要对他说呀,老爷子后悔啊,后悔也来不及了。

    回到家里,老妈妈问:“那孩子咋没有回来?”老汉惋惜的说:“我让他走了。”老妈妈说:“人是早晚是要走的,我是想让他在咱们家好好的养一养。不过人家要走,也就走呗。”

    老汉说:“我估摸,用不了多久他得回来。”老妈妈说:“你又给人家啥任务啦?”老汉说:“我叫他找郑树林。”老妈妈放上饭桌子,端来饺子说声“你吃吧。”

    到了深秋季节天气凉了,虽然有草堆可以利用取暖,但离开草堆就很冷。入冬了,郑敬文只穿几件单衣,他又走进一个小城镇,一天早晨他在垃圾堆里拣到一件旧军大衣,过了几天又拣到了破绒裤和破棉鞋,由于他穿的破破烂烂,埋里埋汰,人们都离他远一点,饭店也不让他进了。他在小城镇吃不饱,只好离开城镇走向农村,在农村讨口饭吃比较容易,有的好心人还叫他到房子里给他点热饭热菜吃,当然也有不顺心的时候,走到人家门口不但不给吃的,还放出来狗咬他,骂他是穷鬼,离远点。

    天冷了,北风刮的呼呼叫,郑敬文被冻醒了不能再睡觉,他沿着小路向前走。走着,走着,下起雪来了,郑敬文不停的走,雪不停的下,郑敬文越走越累,雪越下越大,鹅毛大雪刮在他的脸上睁不开眼睛,满天皆白,分辨不出东西南北,更分不清那里是路那里不是路,遇着山就爬山,遇着沟就过沟,他不停的向前走,想找到村庄,想见到人家,他的希望落空了,不见人家也不见人影,他走不动了想躺下休息,在他的记忆中有单身躺在雪地里冻死的影子,所以他咬紧牙关坚持走,倒下了再爬起来继续走,走啊,走啊,他倒下了,不知不觉的倒在雪地里。



………【第二章 寻觅1】………

    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郑小强老人,回国后,长期驻扎边疆保卫国防,暮年告老还乡。儿子郑敬文精神异常,远走他乡,坚强的老人,日夜寻儿走四方。

    有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大地里禾苗的叶子都卷着,有的下边叶子已经枯黄,黑悠悠公路上晒出了油,踏上去软绵绵地,还有些粘脚,汽车飞快地驶过去以后。远方有一老人,头戴旧草帽,上身穿着白地蓝道的短袖衬衫,*穿着灰白色的裤子,脚穿着绿色的解放鞋。背着黑色的旅行包,拄着一根木棍,艰难地走着。走到一棵树下停住了脚,一边擦汗,一边靖鸣的向四处张望,仔细地搜寻他要找的目标。从他那失望的眼神中看出他那苦恼焦急的心情。他长出了一口气,“咳”又开始了他那艰苦的行程。

    这个老汉就是郑小强,三天前他儿子郑敬文自己乘机逃离他的视线,远走他乡了。这样一来可苦了郑小强老汉。他在城里苦苦找了三天三夜不见人影,回家不想告诉老伴,怕她经不起儿子失踪的打击。因此,千斤重担他要一个人承担。

    他让女儿照顾好她的妈妈,三儿子郑心远家里矛盾突出,精神和经济都有压力,暂时也不能对他说。他只是对大儿子郑军交了底,告诉他要全力以赴找郑敬文。他对郑军说:“郑敬文身无分文如果他要回来必然是走回来,你找他要走乡串户的找。咱们的分工是:你从咱这里向省城方向找。我由省城向回找。

    郑小强坐火车去省城,他在火车上听说在城西的三孔桥下有一个人,这个人可能是精神上有毛病。他下了火车就奔城西而来。他连日*劳,心急如焚,在炎热的太阳底下行走十分艰难。

    这时,一辆由老黄牛拉着的花轱辘大车,慢悠悠地从老汉身边而过,赶车的人是六十多岁的老婆婆满头白发,满脸皱纹,身穿白汗衫蓝裤子。“驭”!车停住了,赶车的婆婆对老汉说:“老人家坐车吧?”老汉抬头一看,赶车的人是位老婆婆,年记不算小了,很是精神,睁大眼睛望着他,等待着回答。老汉没有直接回答是否座车,而是问:“前边有桥吗?”“是有坐桥”老婆婆肯定的回答。“桥下有一个人吗?”“是有人啊。”老婆婆接着回答。“哪个人是什么样子?”老汉急忙的问。老婆婆想了想说:“那个人很高的个子,青瘦的面孔,大眼睛,高鼻梁。看样子有些时间没有理发了。”

    老汉听到这里再也站不住了,急不可待的一边往车上爬一边急切的问道:“还有多远?”老婆婆看他已经上了车,手中的鞭子一晃喊了一声:“驾!”牛车轱辘辘的向前走了。老婆婆怀着疑虑的心情问道:“是找人吗?”老汉点点头,面对老婆婆说:“找儿子郑敬文。”

    到了桥头车还没站稳,老汉急忙下车,沿着提坡滑到桥下。老婆婆将车停在路旁,也跟着来到桥下。这是一坐南北走向的三孔桥,只有中间那孔有水,在南边那个桥洞里铺些柴草,像是有人住过,地面上有些参花牌的烟头,还有一个眼镜,老汉从地上拣起烟头和眼镜,翻来覆去的看,看着看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浮在他的脸上,自言自语的说:“这是他吸的烟,这是他的眼镜,是他,是他,一定是他,找到他了,可找到他了。”老婆婆问:“你认识他?”老汉说:“认识,这是儿子郑敬文,你看这眼镜。”说到这拿起眼镜一看,只是一个眼镜筐,镜片已经没有了,地面上还有几滴血。老汉喜悦的心情一扫而光,接着而来的是紧张惊慌,连连地说:“这是怎么回事?这是怎么回事!”

    在这样种情况下,老婆婆没有说什么,只是不停的仔细地观查桥上下的情况,认为这里发生过打斗,先是由远处抛石块向这里打,然后又到桥下来打,把眼镜打坏了,把人打伤了,看样子是几个人打一个病人。像这样的情况,过去也曾有过,几个不道德的人,挑逗殴打精神病人。老婆婆越想越气,越气越想,想着,想着,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