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上清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们一起上清华-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话,虽不是至理名言,对另一个人也许毫无触动感,但对我,却是一剂强心剂。因为“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正是一直被无法正常发挥状况困扰的我所希望的。老师的话,是对我的肯定。我发现,我周围的人是如此信任我,那么,我又有什么理由怀疑自己呢?不管到底是不是,总之,从那次谈话后,我就相信自己是真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和该有的状态。这种感觉真是太棒了。
  然而,能够考验这种“回归”的还是“二诊”。
  我仍然按照月考前就定下的复习计划一步一步地走。但是,到“二诊”前,我仍然没有完全达到所有的复习指标,但我并没有因此就感到不安或者焦虑。因为事实如此,我再焦虑也不可能改变我没有复习完的情况,所以我直接在脑海中把这个问题给“屏蔽”掉了。我大大发挥了阿Q精神,想着:“我没复习完,别人也就不见得复习完了,那我干吗还要在这边像热锅上的蚂蚁呢?再说,平常那么多测试,包括上次月考,不都是在没复习完就上战场的情况下过来的吗?也没因此出过特别大的问题啊。这次也应该没事的。”不管科不科学,总之这样的自我安慰让我“二诊”前比较平和。
  同时,我吸取了“一诊”失败的教训和北大自主招生通过的成功经验,没有过分地重视结果。虽然我非常希望这次能考好,对我高三的努力有一次真正的肯定,但我并没有把这些期望过多地赌在“二诊”上。更多的,我是把“二诊”当作一次机会——一方面,我可以借此来运用此前各种大大小小的挫折和成功所收获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我可以借此来考查自己的知识上存在的漏洞。毕竟“二诊”是第一次成都市组织的接轨高考的大型考试。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考场。我希望成功,但也做好了再次受挫的准备。不同的是,我的决心早已坚定:即便失败,我也再也不会回到“一诊”的状态。人总要有点进步才行,可不能总在一个地方转圈子嘛。
  

“太好了!我‘回归’了!”(2)
“二诊”果然像人们所说,比“一诊”难一些。考完语文,我仍然想去对答案。但我最终强忍住了这种冲动。“对了答案又怎么样呢?你忘了‘一诊’的教训吗?”我对自己说。接下来的数学考试可是成了我高三最难忘的一次考试经历了。
  那次的数学题量大,计算复杂,而我平时恰恰是最容易在这种考试中出心理状况的人。平常的考试,只要计算稍稍复杂,我几次都算不对,那我一定会慌神,一个劲儿地担心考差了怎么办,结果一分心,会做的也不会了,该算对的也算错了,然后再不停后悔。在“二诊”前我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下决心要在“二诊”中改变这种状况。我“二诊”数学的目标不是一个确定的分数,而是“做到考场专注,不因题目的难易而心慌意乱”。所以一拿到试卷,头一埋,我就把自己与外界“隔绝”了。很快,我就发现计算量大并且复杂,我当然有些慌神,但我也很快镇定下来,对自己说“这次你如果可以专注于每一道题,不管结果如何,你都胜利了”。我记得有一道算概率的题非常麻烦,我几乎想放弃了,但我又知道自己的思路是清晰的,只是计算带来了麻烦,我想我静下心来应该是可以解决它的,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心平气和地重新算起来。那次计算我每一步看上去都很慢很细心,但因为没有像过去那样因慌慌张张地算而不停出错、不得不重来,所以从整个过程来看,我的速度反而是提快了。更重要的是,这道题的计算过程让我真正静下心来,当我把结果算出来后,我长舒了一口气。不过恼人的是,在数学考试的最后阶段,隔壁大学居然开起了歌唱比赛,我们不得不在攻克压轴题的同时忍受那些噪音。后来我的很多同学告诉我,正是这些“歌声”(如果可以称得上的话)让他们极度烦躁,根本没办法算下去。而我当时只是对这些歌者调侃地笑了笑,心里嘀咕了一句:“多灾多难啊。”就继续做题了。这本来是一件很让人生气的事,但我却把它小小地“幽默化”了。以一种戏谑的眼光来看,这件事反而不是那么让人心烦意乱了,因此,我可以很快摆脱它的影响,投入到接下来的“战斗”中。
  整个数学考试完全像是打仗,当铃声一响,我刚好算完最后一道题。当然还有没做出来的题,并且没有一道题我是检查了的——时间太紧。我感到很累,简直有种虚脱的感觉,但同时我又很高兴,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做得酣畅淋漓”。这次数学考试很难,很多同学为此不知有多难受,但我因为第一次尝到了“专注”的快乐,反而做下来后很开心。按照我之前的目标来衡量的话,我已经胜利了。至于结果嘛,交卷的时候就定了,我犯不着花那个工夫去琢磨自己到底可以得多少分,这可是阅卷老师的工作了。我该做的,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下一科考试的复习中。
  但最后的结果真是让我意外极了,我那次的数学竟然考了全班第一名,而“二诊”的总分我竟然也是全班第二名,也同时是全市第二名。
  我高兴得几乎要哭出来了,虽然我自己对自己这次的考试状态很满意,也因此肯定了自己的努力,但这结果也是对我的努力的莫大的肯定呀。而再来看“零诊”“一诊”的失败,我才发现,原来这些失败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深刻地学习到一些东西,让我以更成熟的姿态迎接下一次挑战,而也许,那就是成功。
  

“有波动?有还没弄懂的地方?”(1)
“有重复的错误?……没关系!”——高考前我的心态调整
  “二诊”的成功着实让我开心了一把,寝室里的好友也纷纷祝贺我“终于看到努力的回报了”!那段日子,恰逢成都难得的艳阳天,连续几周的好天气更给我的好心情加了分。
  然而我很清楚,“二诊”已经成为过去,“三诊”正在向我走来,而“三诊”之后,很快就是高考了。
  我记得我那时定的计划,都不再是针对“三诊”的了,而是高考。从那时开始,我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启动了——为高考调整状态。
  调整的内容有很多。“三诊”前主要是学习方法、考试技巧和心态的调整,“三诊”后几乎都是心态和生物钟的调整。
  在“二诊”之后,我除了像以往一样制订了新一轮的复习计划外,更加重了考试技巧的训练。那个时候,我把我的作业、平常的测验全部当作高考来对待。而高考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考试,考试技巧变得比以往更重要了。举最简单的例子——在考试中“猜”答案。高考场上时间万分宝贵,如果能通过简单的判断迅速“猜”出答案的话,无疑是为自己的高分增添了筹码。这种“猜”绝不是胡猜乱蒙,而是建立在对题目的分析、对答案的辨析、对考查方向的把握等方面的基础上的。在平常的考试中,我们强调功夫过硬,就是要真正把一道题给解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对所考查的知识点到底掌握没有。而高考时,并没有人关心你是否真正完完全全掌握了某个知识点,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正确的答案。也许你恰好碰到了一个你掌握得不熟的知识点,但你能通过其他技巧把答案找出来,甚至比硬解的同学来得更快更准,那么目的就达到了。也许在平时,这种行为会被视为“投机”、“耍小聪明”,但高考场上,能正确“投机”是很重要的。但我恰好是不会“投机”的人。过去我一直是老老实实一道题一道题扎扎实实地做,当然这有利于巩固我的基础,但确确实实多花了很多时间。为此,我在“二诊”后开始了我的“投机”训练。主要是针对数学。十二道选择题,如果会“猜”的话,时间会节约一大半,正确率也会提高。于是,我通过选择题专项训练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也许对有些同学来说,过去的方法已经用得得心应手了,此时再来调整,反而不适应。如果真是这样,我建议就采用过去的方法。无论是投机或不投机,目的都是一样,那就是在高考中求快求准。如果过去的方法完全可以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就不用再大费周折去调整了。
  另外还应着重训练的就是自己考试中“取舍”的技巧了。仍然以我的数学为例。我过去曾犯过这样一个错误:我希望自己每道题都做并且做对。这大概是超出了我当时水平的要求,但我却为了追求它付出过惨痛的代价。常常在试卷的前半部分,我就会遇到卡住我的题,而我总是觉得一定要把它做出来才行,结果花费了很多时间,一无所获。而后面我会做的题却因此要么没法做完,要么做得太慌正确率不高。后来我吸取了这个教训,在考试中遇到完全没思路的就直接跳过,有一点思路的就坚持几分钟,如果仍然做不出来就跳过。很多时候,我发现自己一开始完全做不出来的题,到了最后再来做时,仿佛脑袋一下子开窍了,思路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我曾经就发生过在最后十分钟拯救三道选择题的事。后来我发现,这其实是因为在刚刚开始做试卷时,我的思路还没打开,等做到最后时,思路已经彻底打开了,所以一些问题就会一下子解决掉。即便最后仍没解决也没关系,至少你没有因此浪费更多的时间,没有因此把该得的分丢掉。一场考试,如果能把该得的分都得到,也就会有一个自己满意的结果。所以,在高考前平时的练习中,我都会给出一个时间,就像考试一样要求自己限时完成。这样一来可以让自己熟悉考场的紧迫感,二来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锻炼我的“取舍”能力。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有波动?有还没弄懂的地方?”(2)
这一阶段的各科复习都要有重点。先抓重点,有时间再铺展开来。这时我在“二诊”复习时记录的复习重点就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