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权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的权杖-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祁门县这个地方有个远近闻名的才子叫汪伯彦,这位老兄家境虽然贫寒,但读起书来,一点也不含糊。怎么个不含糊法?按现在的说法,那应该是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竞赛都统统拿下,第一非他莫属。
  知识就是力量,成绩就是资本。汪伯彦少年成名,在祁门当地算是新闻人物,受到人们的狂热追捧,知县王本就是他的铁杆粉丝之一。
  实际上,攻于心计的王本看重的不是汪伯彦的才华,而是他的锦绣前程。他心里算得很明白,以汪伯彦的学识,通过科举考试,将来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不成问题。
  对这样有前途的年轻人,感情投资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在汪伯彦考中秀才之后,王本为了彰显自己对人才和教育的重视,专门命人修建了一座学堂,取名为“英才馆”。
  有了馆,就应该有馆长和塾师,馆长是谁呢?当然非汪伯彦莫属,塾师也由他兼任,来个“双肩挑”,王本一个人拍板就把这事给定了。
  汪伯彦考中秀才后,本打算在家埋头苦读,一门心思准备科举考试。无奈家穷四壁,温饱问题无从解决,加上知县王本的极力邀请,不得以出山做了个馆长兼塾师。
  学堂和老师都有了,就缺学生了。按理说,这修“英才馆”花的都是老百姓缴纳的血汗钱,应该算是公立学校,谁都可以就读的。
  理是这么个理,但祁门县的“一把手”王本不答应。他琢磨着,这肥水可不能流外人田,先可自家人来,王家孩子们先上,不够数的话,旁系亲属再往上补,当然,他不会忘记自己的外甥秦氏兄弟。
  就这样,秦桧在舅舅王本的关照下,一路从古县来到祁门县,实现了跨学区就读,择校费自然是全免的。
  不难想象,英才馆开馆的壮观场面,形形色色的官员、乡绅、秀才书生、好看热闹的闲人们凑到了一起,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
  热闹是短暂的,枯燥才是这里的全部。
  此时的汪伯彦心里最清楚,眼下他手上两件大事,一件是准备科举考试,那是实现理想抱负的必由之路;另一件就是教书育人,以此来混口饭吃。
  不管他愿意不原意,每天他都要捧着书,摇头晃脑的领着学生们朗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了解,汪伯彦渐渐发现,这群读书的孩子中,秦桧是最聪明的,不但记忆力好,领悟能力强,字写的也十分漂亮,在他身上仿佛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

第一章 涉世(2)
学习好的孩子,都是老师的最爱。自古至今,向来如此。
  汪伯彦对秦桧十分赏识,每每与人聊天,都要夸赞秦桧一番。
  在祁门,汪伯彦是名头响亮的人物。在老百姓看来,能够让他赏识的人,一定也是个大才子。混到了这份上,秦桧不想出名都不行。大概这就是今天所谓的名人效应吧,出书,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吹嘘一番,说是什么吐血推荐;卖药,定要找个名人帮着忽悠一番,说是什么药到病除;拍影视作品,定要找个名人炒作一番,说是什么爆炸性绯闻……诸如这般伎俩,老祖宗早已是屡试不爽!
  只不过,这里的秦桧是个例外,是汪伯彦主动捧的他。
  事到这还没完,因为汪伯彦和秦桧名气越来越大,竟引来一个异人。之所以有“异人”这个称呼,就是因为他和正常人不一样,喜欢故弄玄虚,带点神秘色彩。异人是史书里面的常客,很多帝王将相在尚未功成名就的落魄岁月中,都曾有异人出现,并做出精准的预言。仿佛他们是玉皇大帝的特使,专门负责免费给人提供内部消息。
  所以,异人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说是个好兆头。
  看来汪伯彦和秦桧的好运来了!
  异人预言:祁山小邑,一书院有二宰相在焉。
  一听这个预言,汪伯彦和秦桧两个人身上就有抖不完的精神,脑子里有想不尽的荣华富贵。
  再把目光放到朝廷上,自宋哲宗亲政以来,可谓是颠倒乾坤,把他奶奶听政时的政策统统打了一个红X,全部否掉,推倒重来,把他父亲神宗时治国理念重新般了出来,对当年跟着高老太太混的元祐大臣们豪不手软,全部流放到岭南。
  这个皇帝不简单!
  更不简单的是,哲宗放弃了对外委曲求全的观念,停止与西夏谈判,主动出兵西夏,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大宋皇帝铁了心要打仗,小小的西夏,何愁搞定不了?几场反击战过后,西夏就受不了,主动来找大宋求和。
  这样情景在大宋太稀少了!
  好样的,哲宗!
  或许是理想太多,包袱太重,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或许是天要亡宋,不给这年轻有为的皇帝太多的时间。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和他的父亲神宗一样,带着满腔壮志和无限遗憾,宋哲宗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年仅25岁!
  太可惜了!
  更可惜的是,25岁的哲宗,还没有子嗣。他的晚婚晚育,把大宋推到了十字路口。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又一个老太太出现了,那就是向太后,她虽不是哲宗的亲生母亲,但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太后。
  在古代,宫闱里的女人们往往就是通过皇权的更替来达到干涉政治的目的。
  向太后也不例外。她本人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人上,她不是考虑国家长远大计,而是看重她个人利益得失。
  必须选择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向太后给立帝问题定了个基调。
  可是在神宗皇帝仅存的五个皇子中,哪个是忠于向太后的人呢?
  向太后心里面早有数了,那就是端王赵佶。
  端王赵佶是何许人也?他是神宗皇帝第十一儿子,生性*倜傥,*浪荡,直白点说就是个花花公子。要说他一点优点没有,那是严重违反*主义的,他的优点是书法绘画非常棒,传世作品可谓不少。但是做皇帝,不能光写字画画好,还要有很强的治国安邦能力,就是说要懂政治,懂艺术只能是艺术家,懂政治才是国富民强的保证。而赵佶最欠缺的就是理政能力,这对一个天子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一章 涉世(3)
可是对于一个行将朽木的老太婆来讲,哪还顾得这么多,只要跟自己对撇子,感情好就行。
  何况还有一帮趋炎附势的大臣们在鼎力支持!
  于是,一顶小轿,趁着夜色,把赵佶接到皇宫。
  宋徽宗继位了!
  太学有个秦长脚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秦桧书读得正来劲,却发生了两件意外的事件,给他原本坦荡的人生增加了几许坎坷。
  一件是秦敏学因病去世。他一生官运不畅,始终在县一级混,升迁无望,郁闷异常,心力交瘁,积劳成疾,加之当时医疗条件太差,虽然中医已经很是发达,但是和西医相比,中医局限性太大,很多现在吃几片药就能摆平的小病,在当时,就是皇帝老子得了,往往也治不好,到头来只能是两腿一蹬,等死!
  另一件是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汪伯彦不负众望,考了个进士,入朝做了官,小小的“英才馆”早已成为他的过去时,剩下秦桧这帮学生,只能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对秦桧打击最大的是少年丧父,老师走了,可以再请,可是作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没了,这个家就彻底的垮了。
  在古县,秦家的日子已经没法过了,秦敏学一死,经济收入就没了,只能坐吃山空,可是原本秦家就是中等人家,一大家子人这么吃老本,没多久就入不敷出了,秦家又是客居古县,没有亲戚照应,最后只能是沦落到家徒四壁,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
  天无绝人之路,这里活不下去,那就打道回府!
  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秦桧的母亲王氏带着一家人回到老家江宁的乡下。在那里日子过得仍然贫苦,秦桧也慢慢长大了,有时候为了几千钱,他不得不四处借贷。
  好在秦桧书读得不赖,有点名气,经别人的介绍,他实现了就业,做了一名乡村教师。
  教师?好职业,名利双收。要讲荣誉,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什么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什么默默奉献的园丁……要讲利益,现在哪个人不怕老师啊,即使再有钱有权,老师的一个电话过来,不也得跟三孙子似的去陪笑脸送小费,老师办的补习班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家长的钞票铺天盖地而来,腰包岂能不鼓!
  秦桧发达喽!
  然而这在当是只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当时的教师的职业,就是“臭老九”,比要饭的没强到哪去!俗话说:家有三斗米,不做孩子王。老百姓认为,堂堂一个读书人,整天和几岁孩子混在一起,那叫什么出息!教师不是一种光荣,反倒是一种耻辱,读书人不到迫不得已,是不会从事这种职业的。
  秦桧也看不上这个职业,可是没办法,谁让自己现在穷得叮当响呢?
  这个郁闷啊!
  满腹牢骚的秦桧,对教书并没有什么兴趣,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心不在焉。每天放学回家,路过大户人家的水田,总要感慨一番:“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人不能可一棵树吊死,工作不如意,就得琢磨着另寻出路,出路在哪呢?读书人的出路也只有读书了。
  宋徽宗赵佶继位后,对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增加了太学招生人数,同时在崇宁三年(1104年),废除了科举,只从学校中选拔人才。
  太学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是朝廷官员的主要来源。进入太学,成了众多读书人的追求目标。
  按照当时的教育制度,太学的学生分为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