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柒零人三部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柒零人三部曲-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具体到我所处的70年代生人这个群体,诞生于70年代初期的那批人,因为他们社会“中流砥柱”这个身份的日渐巩固以及一定时间的积累,相当比例的人已经处于中产阶级或正向这个阶级稳步迈进;而70年代中后期的人则和80年代的后起之秀一道,构成了“小资”们的主体。
  “小资”们的职业构成丰富多彩,从自由撰稿人到SOHO族,从广告文案到摄影师,更少不了一大帮在外企安身立命的职员。虽然挣的钱有高有低,但做起“小资”,却是不分贵贱,只要是这个成分,吃穿住行,或深或浅都会打上这个群体的烙印。
  说到吃,“小资”们很少会出现在大排档周围,“麻辣烫”和“烤串”在定义食客市场时也绝不应当把他们包括在内。“小资”们钟情的场所包括吃日韩式料理的牛屋或萨拉伯尔,吃西班牙菜式的阿仙蒂以及吃泰国菜的金象苑,如果是吃法式大餐,也绝不能少了蜡烛和鲜花衬托场面。“小资”们很少喝可乐或雪碧,白酒尤其是“二锅头”那简直是没文化,“小资”们的首选是法国红葡萄酒,而且喝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旋转。
  “小资”们爱穿休闲服装,即便是工作状态或不得不穿正装的正式场合,也务必带一些休闲风格。他们喜爱品牌货,但不会是充斥街巷的“鳄鱼”或“梦特娇”,他们会选择某个在国内不那么知名的英国或意大利的品牌,或是不那么贵、但绝对有质量保证的香港品牌。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在自己的消费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又要凌驾于芸芸大众之上;既要体现出自己的品味,又要与暴发户严格划清界限。
  鉴于收入的局限,不是每个“小资”都有自己的房子和车,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住酒店式的公寓,出入打的士。大部分公寓楼都不会配备佣人房,“小资”们的收入也不允许他们聘用菲律宾保姆,因此“钟点工”成了权益之计,既能满足“小资”们当家作主的虚荣心,又不至于在“小资”们的收入中占去太大比例。
  “小资”们经常出没的地方,在北京是三里屯和后海;在上海是衡山路和“新天地”,广州则是珠江左岸。这些地方共同的特点是:有适合“小资”口味的酒水和茶点供应;有暧昧的灯光和隐私的区域可以进一步培养情调;有包括迈克尔·波顿、埃顿·乔或爵士乐在内的背景音乐;更重要的是,这些区域都离市区不远,收费也不算太离谱,消耗的时间和金钱成本都在“小资”们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说到再远点的地方…其实“小资”们很想去巴黎和夏威夷,但不是所有人运气都那么好,可以自由在欧美大陆穿梭,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广西的阳朔,走在那儿的西街就像走进欧洲的某个古镇;丽江也是“小资”们的旅游集散地,冬天的丽江常常会出现“‘小资’开会”的盛况。“小资”们的旅游宝典里还包括:稻城、亚丁、西藏、尼泊尔、柬埔寨,总之,风景要足够美,而且住宿条件不能太脏;不能是一般人旅游的热线,但路途也不能太艰险;最好还有什么浪漫的爱情典故在里面,比如说像梁朝伟在《花样年华》里,对着吴哥窟的石窟倾吐自己的秘密。
  

和莫奈一起赏花(2)
总的说来,“小资”们的衣食住行无不被他们的经济实力所限定,虽然他们大多数人都有稳定的收入和乐观的发展前途,但和殷实的中产阶级相比,尚存差距。幸好“小资”们都多多少少读过一些书,凭着不太深厚的文化素养也能把自己提升到高于一般工薪阶层和城市平民的高度。就这样,“小资”构成了一个非主要的流派,自以为很潇洒地行走在中产阶级和城市平民的边缘,并且要向前者雄心勃勃地挺进。
  几年前,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包括《与雷诺阿共进下午茶》、《与莫奈赏花》和《与凡·高共品葡萄酒》在内的一套文艺丛书,最近几年一版再版。与其说这是为大众预备的一套艺术普及丛书,莫若说这是比照着“小资”的胃口而呈上来的一道西点。收入有限,“小资”们不能去参加莫奈作品的拍卖会;缺乏深厚的艺术修养,“小资”们又不甚了解法国印象派与写实派的来龙去脉。所以借着“小资”们强烈的、要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把自己和普罗大众区分开的意识之东风,这套艺术扫盲书足以保证在“小资”圈里畅销无阻了。
  

柒零派,我的精神家园(1)
世界总是如此奇妙,一个突如其来、或大或小的契机,就会轻易地决定或者改变人的一生。就此来说,我应该算是一个幸运儿,因为改变我的生活方式的契机,也同样对全世界的未来产生了,并且还在继续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那就是网络。
  有了网络,才有了“柒零派”网站的诞生,才让我找到了生命中弥足珍贵的许多东西,比如真挚的爱情和友情,比如人性的光辉,比如最深的感动;我的生活再也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柒零派”,我的精神家园。
  说起来,网络在国内的逐步普及,应该是从我们这代人还在大学校园的时候开始。当时还没有视窗界面,慢吞吞的机器上运行着冷冰冰的DOS系统,除了学校的计算机课以外,上机的时间少得可怜。当我们刚从为数不多的游戏,如《仙剑奇侠传》、《三国英杰传》第N次通关的成就感中脱身出来,开始寻找更大的乐趣时,BBS出现了。BBS让我们的屏幕不再冰冷,面对的不再是计算机模拟出的声音和图像,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一个个真实的,和自己同类的人的反应,这太奇妙了,几乎是一下子就征服了我。
  1998年,我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瀛海威”的第一批会员,花着每小时十几元的网费和电话费,痴迷于实际上相当匮乏的中文信息之中。逐渐地,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或是通过BBS和mud进行简单的交流已经满足不了我的需要,于是,随着Windows和免费空间的出现,我开始尝试建设自己的个人网站。
  一开始制作的个人网站,主要是以展示自己的诗歌、文章等个人的资料为主,先后做过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有“七精灵”,记得那个界面非常个性化,只有黑白灰三种颜色,并且像一本书的样子。从那个网站开始,我慢慢地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直到今天,他们还在给予“柒零派”很大的支持。
  2000年,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头,最直接的契机出现了。我看到了当时引起很多争议的一篇文章,《不和七十年代的人交朋友》。作为七十年代人中的一员,我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百感交集,而最强烈的感受就是,作为正在逐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这样一个群体,社会上对我们竟还是如此的不了解,这太让人遗憾。我马上在网上搜索关于七十年代人的专题内容,当时只有西祠胡同有,而且内容并不很充实,于是我产生了做一个网站的想法。幸运的是,那一年,我结识了我生命中的另一半,也是另一位主创人,李薇。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慎重考虑,终于启动了网站的开发工作。
  一开始,网站的发展比较顺利,出乎意料地得到了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朋友的大力支持,很快得到了媒体的关注,得到了同龄人的认可。在欣慰于工作得到承认的同时,飞速增加的访问量也对网站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虚拟主机已经无法负荷正常的运转,自己架设服务器呢,都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们,又确实拿不出需要的经费。就在我们进退两难的时候,朋友们伸出了无私的援手,那是在网站发展过程中,无数次令我感动落泪的第一次。
  几个版主自发发起了捐款,网友们纷纷解囊相助,其中居然收到了四五份1000元的大额捐款,要知道,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如此。聚会的时候,也常常会有朋友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一个红包,也许伴着一句鼓励的话,也许只是一个理解的眼神,一个温暖的笑容。就这样,“柒零派”像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孩子,终于坚强地成长起来了。
  在网站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曾经面临两次重要的抉择。一次是我们一直坚持相对“苛刻”的论坛规则,不欢迎不健康的帖子,不欢迎没有内容的帖子,不欢迎与主题无关的帖子,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下,这种坚持势必会严重影响网站的人气;更有甚者,由于我们删除了一些不符合标准的帖子,有人竟然要把我们告上法庭。还好,经过反复的权衡,在人气与品位之间,我们选择了后者,保持了最初的风格,而且,实践证明,正是因为这种坚持,我们赢得了更多朋友的支持,网站的人气仍旧保持了相当可观的增长速度。而那位曾经要告我们的网友,可谓“不打不相识”,也成了我们的朋友。
   。。

柒零派,我的精神家园(2)
另一次是网站逐渐创出了知名度以后,可观的访问量和影响力引起了很多企业的注意,希望投资者或是合作者络绎不绝,在是否转型进行更加商业化的行为问题上,我们同样考虑了很多,很久。最终,不愿意我们心爱的精神家园受到太多骚扰,我们还是拒绝了大多数的诱惑,把广告收入始终限制在网站运营成本的五分之一内,宁愿自己贴补,也要保持网站始终追求的方向。当时我提出了一个口号:“再把理想坚持70年!”只要能力允许,我会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回首网站风风雨雨走过的七年,付出了很多,但收获更是无法估量的。最大的收获,是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善良、最光辉的一面,看到了无私奉献的一面。曾经有人问我,网友与普通的朋友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网友都愿意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更能体现出人心向善,更容易发现人的闪光点。这不是冠冕堂皇的敷衍,而是很多实际发生的事件体现出来的。记得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