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不行!”——正清看清了火势,便逆着奔跑的人群,朝船上跑去,一路碰撞着身上已着火受伤的士兵;上船之后直奔驾驶舱。这时,谁都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但很快人们都看见,喷吐着浓烟烈火的炮艇“突突”作响,开始调转船头。风还在从东往西,从下游往上游方向吹;而船头逆转之后,便朝向东面,正对着下游。这样一来,只有船尾还在燃烧,船头和整个船身都保住了。
一看这种情况,排长又带着几个士兵跳上船。马达还在“突突”作响,他们又开动了抽水机。滚滚江水被抽上来,通过一只水管,直接喷向火焰。火势逐渐减弱,烟雾升腾。十几名士兵此时已全数回到船上。灭火的灭火,装弹药的装弹药,还有的背起受伤和牺牲的战友,而正清还坐在驾驶舱内,头发、衣服都被烧焦了。敌机去了又来,在“同心号”侧面又炸出几根高高的水柱。船上的大炮、机枪终于喷出火舌,“咚咚”射击。敌机见状,在空中划着弧线,向东逃离,很快消失了。
飞机轰炸时,孩子们由于过度惊吓,都跑出门外,朝屋后的山梁上跑去。许多村民也跑出来,排长掏出手枪也没能拦住他们。所幸这一次轰炸是冲着炮艇来的,拖板居民没有人员伤亡。轰炸过后,邱老先生和夫人继续烧水煮面,村民们也赶来帮忙,还问士兵吃不吃海椒。可等到面条端上来,士兵们没吃两口就全部上船,忙着灭火并清理战场。五名牺牲的战士,就埋在了拖板的山梁上。
天黑之前,“同德号”从上游开下来,拖着残破的“同心号”离开了拖板,向着上游方向驶去。
第三章·江水知道的事(1)
江水知道的事
梦也是梦亲人,想也是想亲人,
破庙里挤满了父老乡亲……
——抗战民歌
许多江边发生的事,也只有江水知道。常常站在江边的人,只能了解到一些片断。
同年秋天的一天晚上,烟村灯火管制,一片昏黑。正艾和善珍正趴在桌子底下看书;地面铺着凉席;油灯搁在书上;微光映照着树皮做的窗户纸。
“眼睛看坏了!”母亲说着,从厨房里出来,端着两碗红枣莲子汤。“出来歇会儿吧!”
“就来!”善珍答应着。
“等会儿!”正艾又说。
“唉,这黑黢黢的夜晚,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母亲坐在窗前说,“这么看下去,就算考得再好,也成小眼镜了!”
“不会的,殷娘娘,我的眼睛特别好。刚才我还在地上找到一根针呢!”
“哦!真是不简单。”母亲说,“善珍啊,跟你在一起,正艾天天跟过节似的。你们到底整天在忙些什么呀?”
“妈妈,我们在做大事情。”正艾说。
“做什么大事情啊?说出来也让妈妈高兴高兴。”
“妈妈,书已经念完了。我们在研究地图呢。”
“什么地图?”母亲又问。
“烟村地图,是我哥哥画的。”善珍说着,从桌子底下钻出来,将地图展现在母亲面前。尽管油灯昏暗,母亲还是看见,善珍已剪了短发,穿一身红色旗袍;而地图上画着绿的荷叶、粉红的莲花。
“研究这些做什么呀?”母亲问。
“妈妈,正清要是打回来,我们就可以给他指路了!”正艾说着,已经站到母亲面前。
“真有这样的好事?妈妈想都不敢想。来,趁热喝吧!”
正艾和善珍围在母亲身边,喝着红枣莲子汤,感觉像一家人一样。
“妈妈,我有一种预感,正清一定会带兵回来救我们的。我哥哥从来说话算数!”
“我看也是。”善珍又说,“所以我们正在研究进军线路图,看队伍从哪个山口进来,可以抢占有利地形,把烟村包围起来!”
“烟村大着呢,怎么包围啊?”
“妈妈,哥哥带回来的,可不是几个人,是千军万马哦,足够占领每个山头。不信你看着!”
“正清真有那么大本事呀?”母亲笑问。
“当然!”善珍说,“您的儿子,一个一个的都不简单!”
“一共才两个儿子,都跟野草一样……”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善珍念道。
“是私塾先生教的吧?”母亲问。
“是的,妈妈,”正艾说,“私塾先生教的古诗词,善珍全都背熟了。这次会考,肯定没问题的。”
“不一定呢,明年春天要去巫山参加会考,考上考不上,父亲都要我去那边读书了。父亲说,那里的水平比这里高得多。怕不如人家呢!”
“不会的,善珍,你聪明又努力,一定能考上大学的。”正艾说。
“善珍考上了,你怎么办呀?”母亲对正艾说,“还是继续读书吧!不管前线战事如何,老百姓读书总是没错。现在家里条件也稍稍好些了,你也不用再去山里挑柴,码头上叫卖了。”
“不,妈妈,等善珍走了,我也不想读书了。我先送她去,然后就驾着柏木船,沿长江一路下去!”
“那你两个,不是要分开了?”母亲问。
“分开是暂时的。”正艾说,“善珍去那儿读书,我驾船送她去。放假再接她回来!”
“那平时呢?”
“平时我跑船做生意,装些大米、红橘出去,再运点盐巴、布匹回来。有船就有生意。”
“那善珍呢?”母亲又问。。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江水知道的事(2)
“和正艾一样,我也想去大千世界闯一闯,反正不能总待在这里——嫁个贪官或地主,生一堆孩子,再抽抽大烟,打打麻将,一辈子就完了。我绝不,我只想按照自己的愿望去生活。你们看,前两天我剪了长辫子,做了这身旗袍,清爽多了吧?好看吗?”她说着,站起来转了一圈。
“好看。”正艾说。
“颜色呢?”善珍问。
“红的,正清最喜欢了。”正艾说。
“你呢?”
“你穿什么我都喜欢。”正艾说。
“骗人。”
“是的,善珍,你穿什么都好看。”母亲说,“这种正红色,你殷娘娘年轻的时候也喜欢穿的。现在不行了。不过外头乱得很,你还是要多加小心啊!天那么晚了,你爸爸会不会担心?”
“爸爸又出远门了,也不知他在外头忙什么。新来的小妈他倒是很喜欢,可还是拴不住他,他说走就走。爸爸一走,我就自由了。”善珍说。
他们边聊边喝着红枣莲子汤,喝完了,母亲又对正艾说:“时候不早了,你要不要先送善珍回去?免得村里人说闲话。”
“说就让他们说吧。”善珍甩着短发说,“我这个样子,应该没有人能认出我来了。”
“善珍,你的确跟从前不一样了。”正艾说。
“我还在变。总有一天,变得你也认不出我来了!”善珍说。
而正说到这里,窗外一道闪电,把正艾想说的话都吓了回去。天变了,冷风呼啸,大片乌云涌到窗前,原先的几颗星星转眼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大群恐怖的人影。
“嘘——别出声!”母亲小声说,并俯身吹灭了桌子底下的油灯。三个人一起趴到窗前细看,那场景似曾相识,像是在可怕的梦里见过——一大群陌生人穿着破旧的衣衫,满身尘土,仿佛刚从泥土中挖出来的;他们挑着瓦罐、被褥和可怜的孩子从江边走过。不多时,就听见零乱的敲门声。
“善珍,快去楼上躲一躲!”母亲说。
“不,我不怕。”善珍说。
正艾走到门前,被母亲拉到身后,“你们两个,快上楼!”母亲命令道。
敲门声时断时续,并不很重,也没有那么急促。不一会儿,门外就传来一阵阵婴儿的啼哭,一位母亲操着北方口音说:“叔叔阿姨行行好,俺们不是坏人,俺们是难民……”
母亲把门打开。正艾、善珍也回过身来。这时,江风阵阵,一群悲惨的难民出现在眼前!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跪在门口,婴儿脸色惨白,母亲一双凄楚的眼神出现在黑暗中——
“阿姨行行好,俺们是山东难民,家乡沦陷,逃到这里避难。帮帮我们吧,孩子的父亲被日本人杀害了……”
“快起来!”母亲擦去涌出的泪水,将他们扶进家门,可是眼看着外面下起雨来,而夜雨中的难民成百上千,怎么办?母亲和正艾正在犯愁,善珍忽然走出去,面对迎面而来的大批难民大声说:“同胞们,跟我来!”她的声音随江风传到很远。长夜里长途跋涉的难民们眼前一亮,就跟着这位红衣天使走进烟村。
正艾也跟了上去。母亲大声问道:“善珍,你这是要去哪里啊?”
“禹王宫!”善珍回头大声说,“同胞们,前面有几座古庙,那里可以住下,也能挡风避雨!”
“天哪,遇见活神仙了!”
“是观音菩萨下凡,快跟她走吧!”难民们说。
正艾这才恍然大悟,于是和善珍一起,领着大批的难民们,朝禹王宫走去。
“善珍,你真有办法!”他说。
“我哪里想得到,是听我父亲说的。父亲在家的时候说过,烟村有好多古庙,可以安置难民。”善珍说。
第三章·江水知道的事(3)
而远远近近的难民都看到,黑暗的雨夜,一个红色的身影在前面引路。
禹王宫到了,难民们进门之后自动散开,各自找到楼上楼下空着的教室,还有戏楼、正殿所有的空地安顿下来。他们这才发现,这一路上已经有许多村民赶来帮忙,送来棉衣棉被,还有饼干、馒头。就连禹王宫里的禹王、关公也未曾见过这样的景象:秋雨落在琉璃瓦上;蓬头垢面、疲惫不堪的难民们相互依偎着,躺在庙里的每一个角落;父亲打开一只灰布口袋,掏出面饼,分给全家人;母亲从箩筐里抱出干瘦的婴孩,解开衣襟,婴儿张开粉红的小嘴……
夜里,有人在正殿前磕头烧香,求禹王,拜关公:“关公关老爷啊,求你跨上追风赤兔马,挥舞青龙偃月刀,砍死日本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