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仕女育成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代仕女育成记- 第1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德王朱见潾来到正门前时,抬头便看见门外约有七八个人,都已下了马(显然他们也看见德王走过来了),正站在那儿。德王越走越近,只见那些男人中只要两人打扮穿着与众不同,其余的人则是作锦衣卫军卒打扮:身穿罩甲,手指藤棍。为首的那个人面朝德王,点头微笑。
  “特奉上喻,前来面见王爷。”
  虽然口中是这样说,但那个人一动没动。这时德王已经朝对方下跪,毕恭毕敬地磕了头,然后才说:“臣朱见潾向吾皇叩首!”
  其后三呼万岁,行大礼。其他人也一早跟随着德王下跪,口称万岁。这时,那个段继安才又开口说:“免礼,德王请起。”
  他虽然只是个从三品的官员,但是由于此时是身负皇命的钦差,因此不管是谁见了,都得像见到皇帝本人那样恭恭敬敬,绝不能出一点差错 。当德王行完大礼站起来后,段继安与他的人这才向德王行礼问候,但是早已被对方一把扶起,王爷连声说:“天子使臣,岂能向小藩下跪,折煞我也、折煞我也!”
  “王爷乃圣上皇叔,极尊贵之身,下官若不曾行得礼,于心何安!”
  退让一番,段继安虽然不曾下跪,但到底向德王深深拜了四拜,然后放与对方并肩一道走着,往正礼殿而去。德王此时心神稍定,才仔细打量着对方。只见这个锦衣卫同知头戴乌纱翼善冠,身穿大红绫飞鱼麾衣,脚下粉底皂靴,腰系金带,上面系着绣春刀并牙牌,眉目谈吐之间,倒颇为和善。
  德王虽不在京城久矣,可是也常听得京城中厂卫之名。所谓厂卫,就是指东厂和锦衣卫,这是它们在民间的并称,东厂地位稍高于锦衣卫,可这锦衣卫自从先帝成化年间城里了诏狱以来,只需直接向皇帝负责,所审问抓捕之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朝廷大臣,即使朝中的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这样掌管天下刑部法律的部门,都不能过问,可见其势力之大——原本还曾经一度立有“西厂”,可惜很快就没再办下去,依旧只要东厂与锦衣卫并立。东厂的头头,是皇宫中司礼监中选人出来担任,称为厂公。不过除了这个太监之外,下头所有的官员、军卒都是正常人,并不像外界有些人谣传说“那里面一窝子太监”;而锦衣卫与东厂之间一直紧密合作,甚至东厂的人有不少都是从锦衣卫那儿分拨过去的。锦衣卫别的部门倒也罢了,其中最让那些个皇亲国戚、或朝中大臣闻风丧胆的,就是北镇抚司。因为这个部门说要针对的,就是这些亲贵团体。只要皇帝一下令,他们要抓什么人就抓什么人,管你是何等尊贵的身份。
  而进去之后,是死是活,就只能看那人前世有没有多烧高香,平日里多求神拜佛换来好造化了。德王原本看过邸报后,生怕皇帝会派遣锦衣卫北镇抚司的人来行抓捕之事,不过现在看到对方来着并不多,领头的人又和颜悦色,七上八下的心情才稍稍变得和缓。
  到了正礼殿上,此处已经摆设下香案,德王跪在香案后,等候钦差的旨意。不过,段继安并没有圣旨,他只是来传达皇帝的口谕的:“奉上喻,因有兹体事宜需面问德王,还请王爷一一据实以答。”
  “是。臣遵旨。”
  段继安扫了一眼周围,这里一旁有的太监不经意对上他的视线,竟吓得身上抖了一抖。他随即向德王微笑道:“因是圣意,此间人多,未免有所不便,还请王爷暂且遣散府中人等,未免入内再谈。”
  德王当然没有异议,于是他让众人都退下,而段继安只带着身旁另一名同样穿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与王爷一同进入正礼殿内,他带来的其他军卒则守在外面,屹立不动,仿佛雕像一般。王府中别说是那些太监们,即使是王府的心腹官吏,也不敢在那儿停留,连忙离开,却又不敢走远,只好来到附近那些偏殿中等待消息。
  正礼殿中,德王坚持请段继安二人上坐,但是对方哪里肯 ,彼此你推我让的。德王见对方执意不肯,只好坐上了上首位,而段继安坐在西边下首,另一锦衣卫官员则再次拜见德王。原来此人是锦衣卫四品佥事姓常名海,是钦差段继安的副手。众人坐下后,德王这才敢问对方:“不知钦差到此,所为何事?”
  “不瞒王爷,三日之前,我们一行人仍在兖州。因皇命在身,因此先到鲁王府,其后才到王爷府上拜见,还望王爷休怪。”
  果然,这些人匆匆忙忙地又赶来这里,可见没什么好事……德王保持着镇定,笑着说:“段同知言重了。既是身负皇命,只当以此为先,又岂敢有人怪罪?还请万万休要说这等话,不然臣心内也难安。”
  “我等虽在京城之中,可也听闻王爷素来人品谦和、尊上怜下,学问更是极佳,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想来这山东一行,真是我等的造化了!”
  在殿外,太监捧上茶来,正礼殿这里的总管执事徐太监亲自结果茶盘,自己进去奉茶,因为他知道现在在殿内进行的谈话越少人知道越好,而他身为这里的总管,自然有义务和责任为主子分担这些。上茶时,段继安与常海貌似颇有玩味地打量着那精致的茶盅与茶盘,光看他们那模样,不知情的人可以还会以为他们是仅仅是来此地作客的呢。
  徐太监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继续守在殿门外台阶上。而在殿上,段继安吃着茶,赞赏不绝。德王虽然明知他们前来没什么好事,可是如今此情此景,自己根本不好开口直言相询的。直到吃过茶后,段继安将茶盅往桌子上一放,笑着向德王说:“王爷怕是也知道咱们来此可不是为了吃茶吧?”


卷四 第六回 不速之客
  德王朱见*说“是”也不是,说“不知道”也有点说不过去,于是他只好暂时保持沉默,等待着对方的反应。果然,段继安见此,又笑道:
  “王爷休要忧虑,今日我等前来,并非兴师问罪。只是因有皇命,自然要来拜见王爷,好将一些事情弄个明明白白的。”
  来了,德王心中说了一句。他端正了一下本来就已经坐得非常端正的姿势,朝向对方,微微低头道:
  “请。臣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现在在王爷面前的这个男人,不只是锦衣卫的人,而是皇帝的使者,因此在面对他的时候,朱见*也就必须保持着应有的礼仪和尊敬——就像是将眼前人当成皇帝一样。段继安此时脸上的微笑也变淡了——如果仔细看的话可能还会发现他脸上依旧有一丝笑意,但这微弱的笑意反而使他显得令人难以捉摸——他用毫无感情起伏的声音问道:
  “鲁王朱阳铸向来与你有书信来往,可有此事?书信之中都说些什么?”
  “是。皆是谈诗论词,彼此指教一二而已。”
  “去年二月,鲁王所写书信之中,谈及其世子之举。他都写了些什么?”
  “……”德王一惊,为什么对方会连这些小事都这么一清二楚?如果对方是代皇帝问话,要是一旦敢撒谎的话,后果不堪设想。于是他只好一边仔细回想,一边回答道:“鲁王于信中多埋怨其其世子、行止不端,颇失人望。”
  “还有呢?只怕不止这么些吧?”
  面对段继安那看似轻松的表情,德王心头关不住打鼓。他努力稳定着不让自己的声音出现异样,说道:
  “鲁王又曾提及,其世子于人前大发私意,抨击圣上仁政。随后其府中官吏不敢私瞒,连忙来报,鲁王便将世子召来,痛责一顿,不许他吃酒并见客等事,以防再闹出同样的事情来。”
  “那鲁王可有向你提起这么几句?‘论及当今之主,虽屡屡更改朝中人事,然收敛甚微。想吾辈皆为太祖皇帝之后、皆天璜贵胄,若登此位,岂会有不及当今哉?’王爷,你可曾想起来不成?”
  当听到段继安一字不漏地如同说着家常闲话秀背诵出鲁王信中所写的语句时,德王朱见*脑袋里“轰”的一声,顿时一片空白。他们果然是有备而来的,面对这些人所掌握到的东西,甚至可能比自己原来想像中的还要多得多。德王眼见根本无法隐瞒,唯有缓缓点头,说道:
  “确有此句。”
  “不知王爷在回信中又如何作答?”
  “彼时臣阅读鲁王来信中,心中万分不安,因此回信时也并未提及此事。若加信仍在鲁王手中不曾销毁,想来能找出,以证我此时之言。”
  “王爷放心,我们自然会找的。”段继安此时笑意比刚才要明显一些,那表情仿佛在说“这外我知道”,但是德王知道皇帝所派的钦差肯定难以对付,所以心头的警惕仍未放下。“王爷诗文双绝,这些我们便是在京城之中也屡有听闻。想来王爷在书信中也常与鲁王谈诗论句?不知都谈些什么诗、什么文,可否赐教一二?”
  “不过是些随意写下的诗句,因府中官吏虽多,然亦奉承之人,想来难得真心之评价,因此我们才会互在书信中评点各自所作之诗词,以为借鉴。”
  “有理。虽说我们这些个粗人不懂诗词,可也知道要是有一技之才却不得常用,待要再用时,只怕就不中用了。王爷既如此有才情,不知可否指点指点我这个粗人?”
  德王听着对方这彬彬有礼的话,心里却越发不舒服。他这样说到底是什么意思?听起来倒像是话中有话一样。
  段继安没有理会对方,而是抬起头望着殿外,轻轻摇着头,一边吟颁道:
  “印月池头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珠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王爷,此诗真是绝妙,不是吗?”
  但是德王朱见*刚听了头一句就愣了,这首诗不正是自己的作品吗?段继安一笑,又说道:
  “王爷不必惊讶,这诗确实是王爷所做,我不过在此借用借用。”
  下首的常海也是脸上常笑,点了点头。德王正被对方弄得摸不着头脑,又听见那段继安开口说:
  “如此好的七律,不知王爷是在何时何地所作?”
  “拙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