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刘秀不出声。虎牙将军铫期在殿外听得心急,不等通报就跑了进去,附和耿彪,要求刘秀赶快拿定主意。刘秀被部下急不可耐的表情逗得哈哈大笑。从此,刘秀正式与刘玄决裂。但是他仍然不愿称帝。 
  正式割据一方的刘秀,河北是他的重要势力范围。因此他更进一步地讨伐河北境内的其它势力,并且很快将主要的铜马、高湖、重连收伏,并且封他们的首领为王侯。 
  降人们都害怕刘秀日后加害自己,人心惶恐不安。刘秀明白降部的心境,于是不带任何护卫,单骑巡视降部军营。降人对刘秀感激涕零,都说:“萧王有如此胸襟,我们只有拼死报效才能对得起他。” 
  在河北顺水,刘秀遇到了敌人的袭击,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的他被敌人偷袭,战马负伤将他摔在了地上。将军耿彪和王丰拼死将围攻刘秀的敌人杀退,发现他的脚负了伤,刘秀笑着说:“要不是你们来得好,我就要让敌人嘲笑了。”耿彪却没有这个心情说笑,赶紧将主人扶上战马,一起返回范阳。 
  刘秀重整军队,再次势如破竹地攻下了很多城池。一路上,将领们轮着班儿地劝他做皇帝。刘秀仍然没有答应。 
  来到棘城时,刘秀听到了更多消息:平陵方望立西汉废帝刘婴重新登基,不久被李松杀掉;蜀郡公孙述也自立为皇帝。这些消息令刘秀很是感叹,对冯异叹道:“他们怎么也一个个地都想当皇帝呢?”冯异趁机劝说:“他们怎么能比得上你?何况李松公孙述都不姓刘,要想保住汉家宗庙,眼下只能靠您了。” 
  正在刘秀沉吟不语的时候,他又一位老同学强华找上门来。强华将一本图谶《赤伏符》送给刘秀,上面第一页便写着:“刘秀发兵捕不到,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趁着这本谶文的东风,众将再一次集体请愿,于是刘秀终于在公元25年6月,在河北柏乡登基为帝。 
  就在刘秀称帝的当年,郭圣通为他生下了长子刘彊。当上父亲这一年,刘秀已经三十二岁。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绿林军策立的更始帝刘玄被赤眉军击败,向赤眉军策立的刘盆子(西汉城阳景王刘章后人)投降。不久被缢杀。刘秀闻讯,挥军南进洛阳。 
  守城的更始帝旧部名朱鲔,就是当年设下套子杀害刘秀大哥刘縯的主谋之一。他听说刘秀来攻,非常害怕。刘秀派岑彭去招降朱鲔,指黄河起誓,假如朱鲔不损兵卒百姓自动投降的话,自己决不追究他当年各为其主时的旧怨。朱鲔归降,刘秀不但保全他的性命,甚至维持了他从前的官爵。 
  刘秀大军进城,定都洛阳。洛阳史称“东都”,刘秀开创的汉王朝,从此被称为“东汉”。 
  终于定下了都城,刘秀从此才算是安下了家。安家后,刘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侍中傅俊前往新野迎接阴丽华。面对结发之妻和继娶之妻,刘秀左右为难——如果有得选择,他只愿意让阴丽华做皇后,可是郭圣通与自己也有夫妻情谊,而且她不但有儿子,背后还有舅父刘扬的十万大军。困窘之下,刘秀只得选择当蜗牛,先把她们都封为仅次于皇后“贵人”。封后之事暂缓。   
  柔道治国 
  建国后,刘秀首先妥善安置了开国功臣。对这些跟自己一同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刘秀一方面给他们以高爵厚禄,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刘秀不忘在各种公开场合回忆这些功臣和自己打天下的艰难历程,以示不忘他们的功劳。读书人博士丁恭觉得不妥,对刘秀说:“您封了这么多侯爵,而且给他们那么大的封地,合适吗?不怕变成国家隐患吗?”刘秀对丁恭的话一笑了之:“亡国必是因为皇帝无道,世上哪有因为功臣多得奖赏而亡国的事情?”封过功臣,刘秀将长安城里的西汉诸帝灵位迎到洛阳宗庙供奉。 
  有一次,刘秀在宴请群臣时问各位功臣说:“你们如果不是跟我一起打天下,你们自己揣度一下现在能得到哪种爵禄?”邓禹回答说:“我可以当文学博士。”刘秀说:“你太谦虚了,你至少能当个功曹。”其他各位都一一回答,刘秀也是一一评点。轮到马武时,马武说:“我可以当捉拿盗贼的尉。”刘秀一听大笑起来:“你能当尉?你只要能保证不会因做盗贼而被亭长捉住,就多错了。”由于君臣关系相当融洽,东汉的功臣们很少有像西汉初年那样人人自危的。 
  另一方面,刘秀也不忘时时告诫功臣们不要居功自傲。公元26年,刘秀在封邓禹、吴汉为侯时,一面封侯,一面下诏告诫说:“人心要知足,不要只顾一时的放纵快活而忘记法纪刑罚,诸位的功劳都很大,要想世代相传,就应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可一日大意。” 
  为防止外戚干政的问题再次出现,刘秀规定:凡是后族、宫戚,一律不得封侯参政,并对其进行了严密的防范。公元33年,刘秀想封外戚阴兴,阴兴极力推让,认为“家贵已极,不可复加”。刘秀对他这一举动深表赞许。就这样,刘秀既不愿外戚权势增长,又有意鼓励他们谦退,所以光武年间,外戚都没有很大的权势。 
  为了加强皇权,光武帝从建立东汉王朝起,就不断加强对官吏的法律监督,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东汉时期的三公,名义上司徒掌民政,司空掌水土工程,太尉掌军事,但实际上,三公没有实际权力。一方面,三公之下有九卿,分掌庶政;另一方面,军国大事、典要机密、刑政诛赏的权力,已转归尚书,三公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削弱,加强了中央集权。 
  刘秀深知治理国家首先必须有贤明的人才。他沿用了西汉的察举征辟制度,颁布了“四科取士”的诏书。“四科”是选择官吏的德才标准:一是品德高尚,志节清白;二是有知识,是通经的儒士;三是熟悉法令,能够熟练地依法办事;四是有魄力才干,遇事不会犹豫,能独当一面。通过这种制度选拔上来一批官吏,但刘秀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他们严守法度、勤于职守,还经常亲自对他们进行考核,选优汰劣。对违法官吏,严加处罚,就是对尚书近臣,只要有过错,也要进行处罚。 
  正是在刘秀的这种政策下,东汉开国初年出现了一批忠正耿直的官员。董宣,曾任洛阳令。有一次,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家奴光天化日之下在洛阳城内仗势杀人,事后藏在湖阳公主家不敢出门,官吏们对此无可奈何。几天后,湖阳公主出门,那家奴以为在湖阳公主身边不会出事,便随同驾车。董宣闻讯后,挡住公主车马,厉声指责公主管教不严,并让人把那名家奴拉下车,就地斩首。 
  湖阳公主哪能忍受如此羞辱,跑进宫去向光武帝哭诉,光武帝听后大怒,立即召董宣进宫,准备将其鞭打至死。但董宣入宫后,面不改色,平静地对光武帝说:“我请求说完一句话再死。”光武帝问:“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中兴汉室,却纵容家奴枉杀平民,如此下去,不知陛下将怎样治理天下?”说完一头向楹柱撞去,顿时血流满面。光武帝马上让左右扶起董宣,放弃了将董宣鞭打至死的念头,让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认罪。董宣自认为没罪,不肯服从,左右用手压着他的头,企图让他把头低下,可董宣双手撑地,死不低头。湖阳公主见状不满地说:“皇上在做平民的时候,也藏过逃亡和犯死罪的人,官吏都不敢上门,现在身为天子,难道威力反倒对付不了一个县令吗?”光武帝苦笑着说:“天子和平民是不一样的。”光武帝让人把董宣的头包好,并赐他到太官府吃饭。饭后,董宣把碗反扣在桌子上,光武帝问他这是什么意思,董宣回答说:“我吃饭不敢有余粒,如同奉职尽忠不遗余力一样。”光武帝深为他尽责尽忠的精神所感动,称之为“强项令”,也就是硬脖子县令的意思。 
  董宣担任洛阳令五年,对各种不法行为严加打击,被人称为“卧虎”。74岁那年,董宣死在任上。光武帝专门派使者前去吊唁,只见董宣身覆一布被,妻子儿女相对而泣,家中仅有大麦数斛,破车一乘。光武帝听说后,伤感地说:“董宣廉洁,死后才真正知道。” 
  刘秀还深切地认识到,要使国家真正地长治久安,必须安民,与民休息,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社会生产。   
  首先,是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刘秀生长在民间,经历过王莽的残暴统治,知道耕作的艰难及百姓的痛苦。因此建立东汉后,通过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简政轻刑,给百姓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此后,他多次下诏裁减各地的监狱,不断地告诫各级官吏尤其是地方官吏要体恤百姓、宽松执法。   
  其次,是有效减轻人民的负担。光武帝认为官吏的奢侈、官僚机构设置无度以致冗官无数,是百姓的最大负担。因此他在位期间,始终提倡节俭。公元37年,一国使者向光武帝献上一匹可日行千里的名马和一柄宝剑,光武帝接受后便下诏把这匹千里马送去驾鼓车,把宝剑赐给骑士。在光武帝的垂范下,节俭在东汉初年形成风气。   
  再次,是提高奴婢的社会地位。西汉中期以来,大量的平民沦为奴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光武帝曾连续六次下诏释放奴婢。同时,他还在一年之内连续下诏三次,禁止杀、伤和虐待奴婢,使奴婢的地位有所提高。 
  最后,就是要设法解决土地问题,使百姓和土地结合在一起。西汉中期以来,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急剧集中。但那些占有土地的豪强们却不如实地向国家申报土地、交纳田赋。为准确地掌握全国的垦田数目和户口名籍,打击豪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光武帝于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同时也核定人口。但在度田过程中,官吏们和豪强相互勾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