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变革之舞-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功尽弃,自己什么都不是。只要打胜了,站在军旗底下怎么说话都行。所以我一点儿都没动摇过。”
  王一新是复杂的,他能驾驭海南农垦成立60年来最彻底最系统的大变革;王一新也是单纯的,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感性世界。王一新是知名的公众人物,由于海南农垦改革成功,他成为“2008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王一新也是孤独的领导者,为了顺利推进改革,必须与他人保持距离,也必须通过改革打破利益格局。
  王一新是成功的,就像总公司搬入财富广场散发出来的新鲜气息一样,海南农垦正在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海南,让人感受到了新的激情与发展的萌动。“手捧金饭碗,脚踩金土地”的海南农垦人,通过两年多来彻底变革而产生的潜力,正好与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历史机遇交汇在一起。机会永远出现在有准备人的面前,让我们祝福他们!
  王一新是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率领海南农垦改革走向成功的?在正式开始介绍这场国内唯一、国际少有的变革之前,我们先一起走入这位改革领导者的历史和他的内心世界。
  1965年,王一新出生于湖北英山。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既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贫困山区县,又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自古以来,她以万山磅礴、控引江淮的重要位置而成为鄂东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鄂皖咽喉、江淮要塞”之称,所以也曾是革命根据地之一。略翻英山历史,发现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出过不少名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家之一,北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就诞生在这里。
  整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上半段,中国都处在动荡和漂泊的环境中,我们这些生于70年代的中年人,只能保留一些年少的记忆片段。对于那时的中国青年来说,最重要的理想就是响应国家号召,通过上山下乡支援国家建设,百万知识青年,特别是1966—1968年“老三届”的学生,满怀激情涌向边疆。由于年龄小,这段历史与王一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百万知青的很大部分都成为中国农垦事业的新生力量,在那段时间里,农垦因为有了这样的力量,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的阶段。在海南,从东南亚引进橡胶种子试种的努力不断成功,新中国打破了天然橡胶不能在北纬17°以北地区生长的历史,知识青年与转业官兵一起,在海南岛上建起了中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引子(3)
王一新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虽然社会不稳,也没有踏出过大别山区,但是他的天资和勤奋让他以优秀的成绩在18岁时,考上了武汉大学。国内的高考制度于1978年恢复,1983年是第六届高考招生年,武汉大学是知名学府,进入这里的学生不仅是百里挑一,而且是真正进入了象牙塔。王一新学习历史,由于文字能力出色,毕业后分配进入了组建不久的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
  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工业行业。1982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正式成立,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国家石油公司,担负起对外合作和发展中国海洋石油的重任。王一新所供职的中国海洋石油渤海公司,正是当时中海油在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勘探开发基地。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区域的开放改革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进行的,而行业的开放合作就是由海洋石油开始的。中海油自成立开始,就采用国际石油行业合作的市场化惯例来运作油田开发项目。作为中海油的干部和员工,王一新一开始就工作在一个开放、合作、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氛围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王一新的才华很快得到中海油渤海公司领导认可,不仅承担重要的秘书职责,而且还干起了公司机关团总支书记,并且没几年的工夫,就被提拔为副科长,直至1993年进一步受到关注,调往北京中海油总公司。
  在中海油渤海公司工作的六年,给了王一新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也给了他市场化企业运作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让他看到了中海油这样的国有企业单位是如何通过改革和开放实现迅速发展的。这些为他未来的个人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不曾想到,自己在一个改革开放的企业中形成的观念和思路,能够为十几年后的农垦职业生涯提供帮助。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段,全国各地区和各行业都在改革开放的快车道上不断加速前进的时候,中国农垦系统的改革也在推进之中。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习全国农村开展的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开展农垦系统内部的职工家庭承包试点和推广工作。据黑龙江农垦总局的资料,他们在1995年完成了以职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大农场套小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海南农垦也在努力追上改革的步子。1988年伴随着海南建省,海南农垦局与通什农垦局合并为海南省农垦总局。90年代初期,全国的市场化浪潮和海南建省后的爆炸式炒作,使海南农垦人同时感受到市场的魅力和血腥,原本想赶上海南市场发展好机会而成立的大量公司,都因计划经济的观念难除而迅速倒闭。这次市场化努力的失败,让海南农垦再次回到以行政计划为中心的主线上。
  王一新由中海油渤海公司调到中海油总公司,是由于他接受了一项新使命,那就是作为主要成员组建中海油的行业报《中国海洋石油报》,该报于1993年9月29日试刊,直至现在,已经成为中海油行业最重要的刊物。在这里,他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中海油每次重大的企业改革,深入思考中海油的管理经验。这些经验的积累,无疑是他看待农垦改革观点的基础。
  由1987年到1996年,王一新工作经历的第一个10年就这样带着顺利的音符画上了句号。他做秘书工作游刃有余,做编辑工作驾轻就熟,得到了肯定与赏识,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成功参与组建了一份重要报纸,而且系统地感受了中海油的企业改革成功经验。

引子(4)
在创办《中国海洋石油报》时,王一新曾预言自己将在中海油做到办公厅主任,然后会到地方上去。不想他33岁时预言应验。“后来就模糊了,看得就很混沌了。当年不知道怎么回事,看得如此清晰。”王一新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回忆说。
  有时预言应验不只是天意,更重要的是这种预言代表了一个人的能力、理想与志向,应验过程只是自己实现理想的过程而已,对王一新来说,确实是这样。
  锥处囊中,其锐自现。王一新出色的能力不会被埋没,他只在报社工作了三年,就被再次提拔,从报社副总编辑成为中海油的办公厅负责人。熟悉国有企业运营方式的人都知道,企业总部秘书政务工作的总负责人,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系统的思维、敏捷的反应、高度的敏感,还要有帮助领导层综合驾驭全局并出谋划策的能力,这不是一般的岗位,在中海油,这样的岗位历来都有出高级人才的记录。
  王一新成为这个角色,是靠他的能力。在中海油这样“最像外企的国企”当中,人际关系可能有用,但没有能力和潜力的人员是不可能通过中海油党组和人力资源部门十分挑剔的眼光审核的。中海油党组认可他,中海油当时的副总经理卫留成也认可他,正因为如此,在卫留成担任中海油的一把手不久,王一新就成为了中海油年轻的办公厅主任。
  当时的王一新可能并没想到,协助卫留成开展工作将改变自己的人生,使他开始在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角色中间不断切换,双轨的人生正式开始。他可能也没想到,自己会与海南农垦产生紧密的关系,要用自己积累的这些经验帮助这家农垦单位实现彻底变革。
  我们一直都说中海油的改革走在国有企业前列,可这个国有集团公司从1982年成立都做了些什么?卫留成在中海油做了什么?王一新做了什么?
  在卫留成调任海南之前,中海油经历了四届领导班子,四任总经理分别为秦文彩、钟一鸣、王彦、卫留成。根据我们了解的材料,第一届领导班子在原康世恩副总理和原石油部领导下,制订对外合作模式,参与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成功地开始了国际招标,打开了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的局面。第二届领导班子坚持对外合作与自营勘探开发并举,开展东海对外开放和下游石化项目研究,控制职工人数,进行企业体制改革。第三届领导班子建立“油公司”体制,启动下游项目,制订和实施跨世界的战略目标,实现了海洋石油高速高效发展。第四届领导班子以卫留成为首,为了提高公司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能力,立足于长远发展,于1999年开始实施资本运营战略,进行较大规模的企业重组,经营油气资产境外上市。成功地完成了以境外上市为中心的一系列体制改革,彻底解体原地区公司“大而全”体制,为新世纪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王一新在中海油工作的十余年,正是这四任领导通过不断的管理体制改革,引领中海油由一个传统国企,通过合作开放实现企业现代化,建立国内企业集团管理领先的时期。无形之中,这些经验都成为王一新在海南农垦改革策略的思考出发点。
  2001年,王一新变轨生涯开始了。这年国庆刚过,作为外派干部交流的一部分,中组部通知他去四川泸州挂职任市委常委、副市长。从企业管理者一下转变为政府官员,而且是地方首脑,他能不能做好?能!卫留成对这个得力助手充满信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引子(5)
出任泸州副市长的王一新,由于来自央企,熟悉经济,上任开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