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之舞》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变革之舞-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步:利益切入
  变革针对的问题可能涉及到组织的方方面面,但是改革的切入点需要集中于大家共同利益需求的领域。保障和提高了这些共同利益,才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支持。
  第四步:集中指挥
  西方变革靠授权,靠*。中国变革要成功,更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指挥和协调控制,是一种由上而下的改革模式。通过集中指挥统一资源,控制风险,提高效率,减少走形。
  第五步:把握节奏
  有时要像行军打仗,战鼓不断,一浪又一浪冲锋。有时要像织布绣花一样,密密细缝,不紧不慢。中国式变革的节奏是一种感受,是一种艺术,它掌握着变革中各种利益主体的平衡关系,也决定了变革能有多长的持久能力。
  第六步:总结推广
  试点、总结、推广,可以有效地降低变革成本,提高效果和效率,不过试点要精,总结要深,推广要快。
  中国式变革的六步法,这样看来与西方变革成功的八个步骤有不少的差别,当然不同企业的情况差异大,我们这里的变革理论总结仅供讨论吧。
  

一、“四农问题”再思考(1)
近十年来在不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引下,农民、农村、农业通过政府出台的各项惠农政策和经济补贴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这也是近十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模式,那就是政府主导,三农伸手。
  这本是正常的,长时间二元化城乡结构和改革开放中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现象,首先应该由政府进行纠偏和补偿,以激发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潜力,况且我们还是一个存在吃饭安全问题的国家,政府积极解决三农问题,要坚决鼓掌!
  但是,我们却发现在这个领域里,缺少了一个角色,也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一项基本经验,那就是——“市场”!
  只在政府和三农问题之间进行的补偿式发展模式,是一个能够持续的模式吗?
  我们希望通过对于涉农问题的分析,给各位读者一个答案。
  (一)涉农问题的核心
  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表现在农民收入低、社会保障不足、富余劳动力多、农村生活水平与城市差距大等各个方面,但这些涉农问题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作者同意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教授的观点,那就是:
  “从农村发展本身的要求来看,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命题: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制约下的土地制度变迁,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制约下的农业剩余分配制度。”
  简单地说,温教授对中国农村经济难题的观点一是人多地少,二是城乡结构。
  人多地少造成什么问题呢?
  那就是中国的农业问题解决方式肯定与美国不同,美国相对人少地多,土地产出足够保证并可大量出口,而中国现有的有限耕地对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需求形成重要制约,而且有限的土地产出又难以承担数亿农业人口的就业,因而土地保护、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就业一直存在,这是资源的制约现状造成的。
  城乡二元结构造成什么问题呢?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土地制度的二元性,城镇土地是公有制,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其次是人口制度二元性,城镇人口户籍与农业人口户籍分开管理。第三是社会保障二元性,城镇人口在上学、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方面与农业人口政策不同,农业人口难以享受同等的待遇。
  这两个三农问题的核心矛盾,是普遍得到认同的。据此,近十年来中央指导下的全国农村政策,都是围绕解决人多地少、城乡二元结构等基本原则展开的。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农村经济政策的最新提法。
  (二)解读城乡一体化
  1.政策
  什么是城乡一体化?引用一段2007年秋天召天的十七大报告的相关论述: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城乡一体化发展有哪些重要的内容?
  “一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二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三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四是应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五是应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
  如何理解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根据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城市文明基本上固定在城市里,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当城市化水平超过30%时,城市文明开始向农村渗透和传播,城市文明普及率呈加速增长趋势;当城市化水平达到50%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可能达到70%左右;当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时,城市文明普及率将接近或达到10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然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工业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资金,只有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了,才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条件,才能为反哺农业、带动农村经济提供基础。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强调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推进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是长期并存的任务。。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四农问题”再思考(2)
2.经验
  为了落实城乡一体化这些总的政策方式,近两年来各个省市都作出了尝试。下面先举几个城市的例子,以加强读者的形象理解。
  成都和重庆是国务院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他们的做法某种程度可以看作重要的经验。
  在重庆,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户籍制度、土地使用与管理制度、公共财政制度等6个方面的改革,地处西部的重庆计划打破城乡樊篱,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首先要探索统筹解决土地问题。重庆市在2008年底成立全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所,使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复垦后产生“地票”,在农村交易所公开交易,而以与“地票”相对应的土地指标作为城市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农民变市民,是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又一重点。根据相关规划,重庆将在2012年以前统一户籍登记管理制度,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划分;到2020年,逐步引导1000万农民工及家属进城变市民,城镇化率从46%提高到70%。为此,重庆将进一步放宽户籍限制、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按照主城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分类,为农民制定了阶梯式宽松户籍政策,吸纳有条件的农户转户进城。
  在成都,以城乡规划一体化为先导,确立全域成都的发展格局。城乡一体化的目标被融入成都城乡空间规划管理的公共政策中,城乡规划体系全面重构,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进一步完善,市域全境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等从无到有,并且相互对照,衔接一致。成都城乡规划,从市到区(市)县、再到乡镇,到村、社区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实现了城乡规划全覆盖。成都首次提出“全域成都”的理念,把万平方公里幅员面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区来统筹发展,并据此初步规划出“一区、两带、六走廊”的“全域成都发展格局”。以“三个集中”为核心,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集中”指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和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是成都城乡一体化的核心。靠工业集中集约发展,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创造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条件,有效解决了城乡居民就业,加快了新型城市化进程。同时,农民向城镇集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农村腾出土地实施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北京是中国最主要的中心城市,也是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地区。城乡一体化的经验另有参考意义。2008年12月,《*北京市委关于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意见》由市委五次全会讨论并提出。《意见》中制定的北京城乡一体化目标,比当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对全国提出的要求高了不少。这是北京按照中央的精神,在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率先”进行布局谋篇。在《意见》所有涉及城乡一体化政策、措施的大量表述中,统一、平等、统筹、均等、同步、城乡衔接等词语无不被用在关键部位,割除二元结构体制性顽疾的出手更显果断: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保障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同步”加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的城乡统筹思路;实现城乡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的“城乡衔接”。2009年7月,在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市委书记刘淇提出要“重新认识首都‘三农’问题”。他说,首都的农村是北京郊区的一部分,是北京新的战略发展空间;首都的农民是北京的市民,是推动郊区发展的动力,是拥有集体资产的市民;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的产业。他强调,让农民富起来是提高农村消费和投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消除城乡差别、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拉动型转变的重要战略举措。要以新城建设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纽带,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城乡结合部发展为突破口,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全面推动郊区的发展。

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