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论道-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六、玄之又玄的至理--众妙之门(2)
“生我之前谁是我,我生之后我是谁?”据说顺治皇帝当和尚时写过这句偈语。对于这个让世人一直怅惘的大难题,道家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少,少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复化为虚,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真的就是这个样子吗?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又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思想境界,就算我们勉强听得半懂不懂,但真的发自内心地领悟到了吗?
  面对道家学说的博大精深,笔者觉得恰好可以用《庄子·秋水》篇中的两句话来形容:“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当真是仰之弥高,钻之弥深。
  翻开薄薄的《道德经》,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段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这段话历来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多数人认为,老子是说,人们不要只埋头于他这本《道德经》,道是非常玄妙的,那些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可以用语言说出来的并非是真正的“道”。同样,禅宗里也这样说过,《楞严经》中云: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明月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意思为就像有人用手指示月亮给别人看,那个要看月亮的人,就能从指头所指的方向去看到月亮。如果只看到指头就当做是月亮,这个要看月亮的人,又怎么能够见到真的月亮呢?同时手指指示的功能也失去作用。所以后来的佛典有的就命名为《指月录》,提醒人们典籍中的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并非真正的明月。
  庄子在《知北游》这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于是泰清卬而叹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无应应之,是无内也。以无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太初。是以不过乎昆仑,不游乎太虚。”意思是,一个叫泰清的人问一个叫无穷的说:“你懂得道吗?”无穷说:“我不懂。”又问叫无为的人,无为这个人说:“我知道。”泰清又追问他道有什么特点,无为满嘴跑火车,大谈道可以让人富贵,也可以让人低贱,也可以聚,也可以散,说得天花乱坠。后来泰清又问无始,说:“无穷说他不知道‘道’是什么,无为却大讲特讲,到底怎么样呢?”无始说:“声称不知的人却是对‘道’理解深刻的人,自称知‘道’的其实却浅薄无比,说不知道的‘道’已深入其内,而夸夸其谈的只知道‘道’的皮毛罢了。于是泰清仰天长叹:“不知乃是知,知其实是不知,谁能明白不知的知呢?”无始接着说:“道不可以听,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看,看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说,说出来的就不是道。知道支配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吗?道不应该有名称的。有人问道就回答的,是不懂道的人,问道的人其实也没有听到道,道是无法问的,问了也无法回答。无法而要问,就是空问,无法回答而回答,就是空答。以空答对空问,若是这样,在外便不能观察整个宇宙,对内则不知万物的根本,因而不能跨越昆仑,不能遨游太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六、玄之又玄的至理--众妙之门(3)
庄子这段话,可能正是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两句话最透彻地解析吧。由此看来道家的思想是那样的玄妙难解,甚至是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有人说“道”应该是一种领悟,一种体验,打个比方说,就好像骑自行车或者游泳什么的一样,会骑车的人和会游泳的人反复给你讲,你也认真听了,把他的话记个滚瓜烂熟,那你就真的会骑自行车或者游泳了吗?又比如你自己没有谈过恋爱时,就难以理解沉醉甜蜜爱河中的滋味,就算你的好朋友,反复地对你讲,你也不会感同身受。所以,认识道的玄妙,要靠学,要靠悟,更要靠证。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可以说是“玄乎其玄,众妙之门”。笔者也难窥其十之一二,说来也就是在门槛边转悠。苏东坡有篇小故事,写一个盲人,别人和他讲太阳的形象,一开始用铜盘做比喻形容太阳的形状,这个盲人听见敲钟敲锣的声响就以为是太阳,后来人们又用蜡烛作比喻形容,结果这个盲人又把长条形的东西都当做太阳了。道家思想玄妙之极,是难以轻易就能理解透的。因此这“道家思想十六观”也无非是“公案比语,外相包皮”罢了,笔者只是领大家到道家的门槛边转了转,真正登堂入室,领悟那玄妙无比的无极大道,还要靠大家自己精研经典,勤证妙悟。
  当然,笔者对道家思想十分喜欢,但是我也不赞成大家就将道家所有理论奉为圭杲,道家的思想中肯定也会有不正确的部分,和我们现代的社会不相符合的部分,一味将道家经典中的字字句句都奉为神明圣旨一般,这却正是和道家的精神相背离的。
  白居易当年读了道家经典后,写下了《感兴二首》。笔者在此录下,为本文第一部分“道家思想十六观”作结: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鱼能深入宁忧钓,鸟解高飞岂触罗。
  热处先争炙手去,悔时其奈噬脐何。
  尊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
  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道家始祖——老子(1)
老子,以超越那个时代的无边智慧写下这样一本奇书,实在让人崇敬感叹不已。
  说起道家人物,当然不可不说道家始祖老子。在道教的神仙中,老子传说成仙后被称为太上老君。不过《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整天在天宫里打卡上班,对着玉帝作揖打躬,像极了世间靠行骗吃饭的方士,哪里像清静自守,无为无念的道德高人?当然,《大闹天宫》动画片中,太上老君形象更是惨,那上面太上老君长着一副三角眼,透着奸邪之气,像个老奸贼。
  在《封神演义》中,太上老君的形象“高大”了不少,里面邪派最大的BOSS通天教主还要叫他“道兄”,此书中虽然太上老君的地位高了不少,但这个“太上老君”,门户之见极深,或暗中策划,或赤膊上阵,和道门中的其他教派争强赌胜,大打出手,结果最后也被鸿钧老祖批评教育了一回。
  太上老君更窝囊的事还有,随便一个无证上岗的茅山道士类的人物,都可以口中念念有词:“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虽然有人解释说:这并不是叫太上老君来听命令,“律令”不是指命令,是周穆王时一个人的名字,此人跑得比刘翔快多了,后来成为雷部的神。据说西北有一种神兽,形状如马,足不着地,其行如风,就是律令变化而来。所以“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的意思不是叫太上老君快来听你的命令,“急急如律令”应当是像律令般的快速,用律令的速度来形容老君反应快速的程度。正确的理解是“太上老君啊,你赶快来帮助我吧!你要像律令那样行动快速。”这是信徒求助的话,表现求助的迫切。但最算是这后一种解释,太上老君当得也不舒服,任何一个信徒一声“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就要快速“出警”,实在比110值班的警察叔叔们辛苦多了。
  好了,聊了这么多,想说的意思是,历史上真实的老子和“太上老君”的性格相差太远。真正了解到老子后,我们会发现,真实的老子比神化了的太上老君更玄妙深邃,更让人肃然起敬。
  老子又名老聃,李耳,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末年,大多认为在公元前571…471年之间(也有说在580~500年的),具体的生卒年代已无法准确考证。史书记载,孔子曾向老子问道,所以孔子和老子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与此同时,南亚的印度半岛诞生了佛祖释迦牟尼,古希腊出现了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斯,几位伟大的哲人同时降临人间,让公元前五世纪的文化史呈现出一派“超豪华”的明星阵容。
  老子的生平事迹其实也很简单,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周守藏室”,相当于现代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珍宝馆的综合。老子大概曾长年在这里面工作,因此精研了众多的典籍资料,为他成为一代道德高人打下了基础。大家看《射雕英雄传》中写《九阴真经》的黄裳,就是因为做《道藏》中的校对工作,而无师自通,成为武学大高手,更写下《九阴真经》这部奇书。
  老子在图书馆工作了很多年后,也有了名气。于是孔子专门去向他请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