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李小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点评李小龙-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手不是李小龙,而是空气!李小龙惊呆了,只见老人以空为敌,出拳如风,矫健的身手和凌厉的攻势好似临阵搏杀!
  “这就是我要学的拳法!”李小龙如是想,他已彻底折服!
  但是叶问不会因为徒弟的引荐和李海泉的名望就盲目收徒。金庸先生说得好:“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习武是为了维护正道、弘扬大义。千百年来,对中国的习武之人来说,选择良才为徒是不亚于自身修炼的大事,尤其像叶问这样的一代宗师,更不会为了面子和学费而滥收门徒。开馆授徒以来,他的弟子莫不是品行端正,文武全才之人,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李小龙。按照普通的标准,劣迹斑斑的李小龙根本不符合叶问的收徒标准,但正是那一番审视,让这位见多识广的老人对他刮目相看。李小龙两眼散发出来的精芒、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勃勃英气、还有那匀称精干的骨骼躯体,让阅人无数的叶问当场就有了计较:“此子天分过人,乃是十年难得一见的练武奇才,当可教之!”
  就这样,李小龙开始在叶问的武馆学习咏春拳。当然,习武是要交学费的,李小龙怕父亲反对,只好瞒着他征得了母亲何爱瑜的同意,解决了学费问题。很快,儿子的秘密就被李海泉发现了。木已成舟,李海泉不但没有戳穿和阻止李小龙,还私下拜会叶问,希望他能好好管教儿子。
  就像其他学校一样,身为馆长的叶问自然不可能亲自去教一个刚刚入门的弟子,而是把李小龙交给了大弟子黄淳梁。黄淳梁对李小龙的第一印象也不怎么好,但是身为大师兄,他还是恪尽职守地安排李小龙进行最基础的打沙包练习。李小龙对此很不理解,觉得这些动作根本不是叶问打过的那套拳法,一段时间下来,学习的热情就开始减退,再加上经常要去拍戏,所以练功进行得断断续续。
  几个月后,李小龙想试试自己的功夫究竟如何,便约了好友小麒麟和张卓庆、楚原等师兄前往九龙街头向那些不把自己放在眼里的“小阿飞”们挑战。混战之后,李小龙惊奇的发现,自己的拳头变硬了,出拳变快了,步伐也比以前扎实了很多,比自己学习咏春拳时间长的张卓庆更是三两下就把几个不可一世的混混打翻在地。事实胜于雄辩,李小龙决定认真学习咏春拳。

四、从小霸王到一名真正的武者(2)
据张卓庆回忆,那次打架之后,李小龙习武比任何人都要认真,把基本功练得异常扎实,众师兄们也逐渐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大师兄黄淳梁曾直截了当的对他说,我们练拳不为别的,就是为了打倒对手。这句话与李小龙习武的目的如出一辙。在李小龙的兄弟李忠琛、李振辉看来,那段时间的李小龙,练武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学好咏春拳中最重要的粘手功夫,李小龙在家中设了一座木椿,每天对着木椿击打不停;为了锻炼体能,李小龙用沙包和石块来代替健身器械,不论干什么都喜欢拿着哑铃练习,甚至在吃饭时也会用拳头击打板凳,以锻炼拳头的硬度。
  “人只有处在适合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这句话在李小龙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在家中,李小龙是个不折不扣的顽童;在学校,他又是个地地道道的小霸王;唯独在练功时,李小龙就像变了一个人,恰如专注时的樱木花道,执着得可爱。
  学习咏春拳期间,李小龙与武馆的师兄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每个人都是勤加练习、相互切磋,拳法突飞猛进。起初,李小龙的拳法是由大师兄黄淳梁传授,到后来,就由叶问亲自点拨。叶问的传授有个特别之处,那就是重视对弟子的启发,主张让弟子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悟,去改进,这也正是叶问一眼看中李小龙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看到了李小龙过人的悟性。
  后来的事实证明,叶问的眼光没有错,李小龙之所以能在不断的学习和实战中博采百家之长、创造出一门全新的武学——截拳道,靠得就是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感悟,不断的改进。
  叶问教导李小龙:“我们不要太虚伪地说习武只是为了强身健体,我们习武就是用来打架的,只是不要轻易出手。遇到敌手,千万不要拘泥于套路,这样只会捆住自己的手脚,怎样方便就怎样出手,目的是尽快将敌人击倒。放松一点,自然一点,注视敌人的动作,你就会自然适当地做出反应。”
  叶问务实而灵活的武学思想,深深的烙在了李小龙的脑海中。李小龙在美国上大学时,就曾对这段习武岁月发出这样的感慨:“一般的老师,均对我起不了任何的启蒙作用,因为他们本身都处在形式的束缚当中不能自拔,他们的观念和技术都是僵化的,又怎能教出开明的弟子?倘若他们的弟子没能获得成功,他们就会说弟子们修习不够或其自身的努力程度不够,而不去发掘属于自身的问题或那些属于教学方法上的问题,这样就使中国武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直到碰上了叶问师傅,我才知道了什么叫老师。因为他首先是一位精明的学者,他很了解我的个性,知道我真正需要什么,甚至在我踢打得浑身没劲时才让我学习一些新的动作,以磨练我的耐性。由于这时我已经没有了体力,故练习起来便不会心焦意燥。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武师来讲可能会感到难以理解,但我却练得很开心,并且绝对不迟到,相反还会早到。我已经完全沉醉在了这个独特的咏春拳世界里了。”
  除了务实和灵活,叶问对待武学的态度还表现在重视实战和开明包容上。叶问经常对弟子们讲,一个人,一个流派想要生存下去,靠的不是名气、面子和私藏绝活,而是要看实力。只有在实战中,只有在不断的切磋较量中获胜,才能赢得对手的尊重,换来应有的地位。因此,叶问既不反对李小龙继续练习太极拳,也不反对弟子与别派过招,甚至还鼓励弟子们多走出去,多看,多学,把别家好的东西吸收进来壮大自己。叶问的这些观点,都对李小龙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李小龙所创造的截拳道一共有26个精华元素,其中一项就是蔡李佛拳。蔡李佛拳是广东名拳,虽然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却在广东及东南亚地区流传甚广,是与咏春拳齐名的实战拳术。
  李小龙的大师兄黄淳梁,是当时香港武术界有名的高手,人称香港“讲手王”。“讲手”,就是比武,作为李小龙实际上的咏春拳启蒙老师,黄淳梁经常会把一些实战中的要诀传授给这个天分卓然的小师弟。在叶问的点拨和黄淳梁的悉心教导下,李小龙在短短数年内迅速成长为一名咏春拳高手。李小龙后来创造的截拳道虽然沿袭了太极拳的基本哲学原理,但是在招式和对敌诀窍上,很多都是脱胎于咏春拳,所以也就有了“截拳道源自咏春拳,李小龙得益于黄淳梁”之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四、从小霸王到一名真正的武者(3)
习武和演戏是少年李小龙人生的两大“正事”,除此之外,李小龙还会经常打着“讲手”之名在街头寻找“讲手”对象,一旦发现貌似强大的“对手”,李小龙就会主动挑衅,对方一旦怒而动武,李小龙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使出咏春拳法,一举将其击倒,直到求饶方肯罢手。对于这一点,叶问和黄淳梁也曾多次告诫,说讲手不是为了炫耀武力,而是为了切磋武技。但是只要一上街,李小龙就会不由自主的生出“挑事”之心,把“讲手须适可而止”的训条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一次,李小龙在赴约途中看见一位老人正在路边的草坪上教三个年轻人练习拳法。李小龙当即停下来观看,还直截了当的说他们的拳法动作太大、太花俏,在真正的打斗中不一定能用得上。三个年轻人没出声,反而是那位老人让他过去试试。心高气傲的李小龙当即上前,还未出手,就被老人一击而中。李小龙大惊,认为老人是在偷袭,不能算数,要求再战一次。第二次过招,李小龙输得更惨,几乎被老人击倒。老人的身手令李小龙大为叹服,当场要拜他为师。这位不知名的老人正是当年名震内地的蔡李佛高手陈师傅,此番来港,只为安享晚年,并不打算开馆收徒,但是在李小龙的再三恳求下,陈师傅只得答应教他拳法,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李小龙决不能把他的名字告诉外人。
  李小龙招人“讲手”,也有人主动找上门来与他切磋。这些挑战者并非混迹街头的流氓大汉,而是有过拜师学艺经历的“武林”中人。他们功夫过硬、各有所长,不过在大多数时候,李小龙都能凭借迅猛的出招击败对手;如果对方是几个人,李小龙就会带上师兄弟几人前往应战。李小龙的功夫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打败的人越来越多,遇到的对手也越来越强硬,几十年后,张卓庆在采访时回忆道:“那时候,与小龙及师兄黄淳梁,为了印证所学功夫的实效,四处向人挑战……起先只不过是双方三几人,约定时间秘密举行,想不到后来越搞越厉害,时常会雇了汽车到新界去打。我那时被人称为‘大龙’,而他(李小龙)当然是‘小龙’了。我们乐于迎战任何挑战者……”
  叶问与黄淳梁的教导让李小龙从一个街头小霸王蜕变成了真正的武学中人,但是能够成为一名武术高手,最重要的还是李小龙自己的勤学不倦。眼看着儿子在演艺和武学上日渐成型,学业却丝毫不见进步,李海泉是又喜又忧——由于“恶行”累累,李小龙待过的学校都不愿接纳这样一个“刺儿头”,纷纷要求他转学;为了练武,李小龙还一度中断了学业。
  1956年,16岁的李小龙勉强读完初中,并继续在喇沙书院读高中。喇沙书院附近有一所圣乔治书院,里面主要是在香港读书的英籍学生。香港当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这些英籍学生经常欺负喇沙书院的中国学生。李小龙看不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