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慨:〃我要年轻点多好,咱们俩这么聊,这么浪漫。〃
  如果说〃浪漫〃是《艺术人生》赠予编导与嘉宾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马宁遭遇到的一次〃浪漫〃却使她惊恐不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七章  阅尽人心(2)
马宁编导手记……《读懂王志文》
  一个阴云密布、独自在家的午后,昼夜颠倒的生活、不规律的饮食使我迷迷糊糊地歪倒在沙发上,近来手头上正在做王志文节目的案子,假公济私地买了王志文的影片昏天黑地地看,正好到了《黑冰》的大结局,连着看很容易入戏,尤其是王志文即将原形毕露之前所呈现出的阴险和恐怖的气氛,渲染得整个房间都仿佛成了黑冰的一个窝点。导演还是很会设计悬念的,即将落马的毒枭王志文对卧底的蒋雯丽说,我会给你打电话的,话音刚落倒数第二集完??
  窗外忽地一阵邪风呼啸了几声,DVD自己检索最后一集发出沙沙的声音,这时我的手机在电视剧紧张的氛围中铃声大作:陌生的异地号码,接听后话筒里传来了与毒枭一模一样的声音,正好与刚刚听到的阴毒的声音交相呼应:
  〃你好啊,我说过我会给你打电话的??〃
  一瞬间,我一激灵差点把电话扔了,警惕地说你是谁?那边的声音略带疑惑和歉意:〃我是王志文啊!怎么啦?你是睡觉呢吗?抱歉吓着你了吧?〃
  〃是吓着我了〃,那话筒中真实的声音与电视剧中人的声音一模一样,我回过神来镇静地说:〃没事,我看你电视剧呢??〃
  马宁认为与嘉宾之间的沟通特别需要相互理解,需要换位思考。在录制《艺术人生·王志文》这期节目时,马宁发烧了,作为这期节目导演的她坚持在现场。由于不断地发冷,马宁把能穿的衣服都裹在了身上。正是马宁的这种坚持所体现出对嘉宾的尊重感动了王志文,王志文对马宁说,你都这样了还如此认真,我一定要把最好的状态给《艺术人生》。
  马宁:我在和王志文接触的时候,感觉他非常的平和,并不像传说中的〃不好接触〃,我和他到现在还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经常发短信。我觉得跟嘉宾熟悉的过程不是最困难的,最困难的是你怎么让他再进一步敞开心扉,因为嘉宾跟你敞开心扉毕竟是在幕后,要让他感觉面对的不是一双陌生而可疑的眼睛。沟通的过程不能演戏,来不得半点虚伪。
  《艺术人生》是对人生和人性的探索,〃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充满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节目本身就代表着编导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人文是一个人的态度,是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隐私与嘉宾的个人经历只有一步之遥,编导对嘉宾的尊重便是建立在人文关怀的基础之上。
  由于特殊的原因,张艺谋没有走进《艺术人生》的演播室,节目组在张艺谋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工作室搭起了一个简易的演播间。
  马宁:我们的机器和灯光把他的工作室弄得很乱,张艺谋并未在意,反而很愧疚地说给我们添麻烦了。在采访张艺谋的时候,张艺谋管我叫导演,他特别可爱,每录制一个片断他都问我〃导演你看我这样行吗?〃整个节目录制的过程非常顺利。
  录像时张艺谋就穿着运动服,给人感觉很朴实,娓娓道来。那天用三台摄像机拍摄,整个过程一气呵成。节目录完以后,由于房间被弄得乱七八糟,马宁的包还找不到了,最后发现在桌子底下,张艺谋猫下腰,钻到桌子底下帮马宁拿了出来。
  马宁编导手记……《一面之交:张艺谋》
  我并不是想歌颂所谓大人物的平易近人,而是想用微弱的文字粉碎一些猜想似的传说,我不喜欢那些看了一些报道就跟风的关于他和他的电影的说法,我对电影的发言权就是一个普通观众的浅见的看法。也不想只因为一次职业的合作就夸赞他的品德高尚。
  但是那天我看到了他的一种道性:稳定而平和。无论于电影的成就如何,奥斯卡与否,各种专业的非专业的是是非非,我觉得与我那天亲眼见到的张艺谋无关,也许我是幼稚而片面的,但我坚持这样认为:无论张艺谋的电影如何,张艺谋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马宁的核心竞争力
  《艺术人生》团队〃极端制作〃〃正直品质〃的过程是高密度、高效率、高智商的工作流程,这种到今天被锻造得非常完备的方式方法仍在平稳运作,支撑在其背后的最大保障源自于栏目组编导们恒定的人品和态度。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七章  阅尽人心(3)
马宁:我是个自信心很强的人,但我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我的性格比较随和,比较幽默一点,容易对别人产生亲和力,再加上我本身的悟性,恰恰是生活中的这种特质,我把它变成一种沟通的方法,这也是一个职业导演体现自己风格的很重要的一点。
  马宁从6岁开始当班长,一直当到22岁。马宁非常善于沟通,不仅深得老师的喜爱,而且也得到了同学的信任。
  小学时代的北京姑娘马宁得到的老师评语就是:口头表达能力极好。用她自己的话说:我特别喜欢说话。马宁的中学时代就是伴随着电视台和电台的麦克风长大的,高中时代参加《第二起跑线》,进入了学通社,但是第11届学通社副社长的任职给马宁带来的不是风光,而是忙碌。从16岁开始,马宁天天下午四点下课,飞奔到电台去做节目,在一档名为《青青校园》的节目中,做了一年的主持人。直到1996年,马宁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文艺编导专业。很早〃触电〃的履历给予了少年马宁真正的见多识广,使得她在与多大的〃腕儿〃打交道时都能够不卑不亢地平等交流,也使得她在职业生涯中很早就进入了〃打通〃的境界,在〃抓大放小〃中将电视节目的各个环节有机整合。
  在进入中央电视台的一次考试中,马宁半小时写了840个字。同事们很惊诧:她为何写得如此快速?这就是马宁,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工作做得最好。但是速度快并不代表不用功,这种用功是有矢量带方向的,在正确的方向上用了功便是效率。每个人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才华,或者叫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马宁:出去采访的时候,他们管我叫宁姐,说宁姐采访快,为什么快?因为我问我想要的,我确认我要的东西他没有,我不费劲,我不会用功用到让自己崩溃。我觉得第一要用功,第二要有判断力,第三是自己的分析能力。一定要有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一种综合的东西,而节目要的就是综合的东西。我采访嘉宾得到的东西有60%是事实,有40%是我自己分析出来的。
  赵本山做客《艺术人生》时,马宁觉得赵本山很疲惫,〃疲惫〃是马宁分析出来的,不是赵本山直接告诉她的。
  在化妆间,赵本山和熟悉的朱军插科打诨对着点烟,对于马宁这样年轻的女导演也带着惯有的礼貌和微笑,对马宁每一句关于节目的要求都认真微笑着聆听,然而一旦马宁的眼神稍稍离开,赵本山就恢复了懈怠的表情,马宁这才发现他的眼睛通红,充满血丝。
  马宁手记……《疲惫的赵本山》
  如果在《艺术人生》的侧幕边上站一会,你就会被一阵高过一阵的笑声淹没,如果说赵本山小品中的包袱是特意炮制的幽默,那么幽默的背后其实一点都不幽默。赵本山第二次带着他的《刘老根》来到《艺术人生》,虽然一年的时间不会带给一个人太多外在的变化,但是那种忙碌中的疲惫掩饰了很多原来的简朴,也看过很多关于他的访问,我们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做得多么的出色,只是我们记录了一段赵本山最真实的疲惫??
  马宁:有的时候我认为我的采访命中率比较高。我采访你,你跟我说了十个故事,在我看来,你说了一百个了,你的言谈举止一切都被我收集进来了,都变成我的素材了。我觉得我的采访不是那种疲惫的持久战。
  马宁经常能以令人惊讶的速度……两天做一期节目。她说:我算机房占用时间的时候,别人用80个小时,我用30个小时。我认为没有必要为了寻找十秒的画面,花三个小时把所有素材重新看一遍。别人可以说粗糙,但是我认为这就是效率。
  电视思维是电视人一种独特的思维,将画面以赋予逻辑的形式组织成为一个整体。马宁不仅善于口头语言的表达,而且也善于电视语言的组织。
  马宁:我会捕捉嘉宾的姿态、表情,把它们都看作是信息。并且以情感作为线索将节目流畅地衔接在一起。
  

第七章  阅尽人心(4)
喜宏:马宁是一个很出色的编导,她的轻盈和活泼,还有浪漫的气质,很多时候会在作品里面表现出来;马宁经常会举重若轻,把重大事件,特别重大选题,很轻巧地弄一个漂亮的结构出来,她的专业性非常令专家赞叹,而且她有奇思妙想,有时候会想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招数,更重要的是做出来的片子非常具有戏剧效果。马宁的文案不会写得很长很长,但是每个结构里面都有精巧的构思,而且很大气,节目编排的时候,包括制作也会很出彩。
  马宁:如果再找第二份工作,我都不会像在《艺术人生》这么执著。我和《艺术人生》的关系比较特殊一点。《艺术人生》王峥培养了我,我现在的效率和习惯都是在节目中培养出来的。作为《艺术人生》第一批也是最资深的编导,我只能说这档节目比较适合我,它的每一点都打下了我的烙印。能在《艺术人生》做,我认为第一点要有才华,这个才华并不一定是琴棋书画的才华,而是为人做事方面的才华。第二点人品要好,你要有一颗善解人意的心,因为你的工作就是沟通和交流,不光是同事之间,你要理解你的工作,理解你的嘉宾。第三你要有一种对工作、对整个你做的事情极端负责任的态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