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王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版王陵-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墓道。
  因为在此之前,国内所有帝陵的墓道都是在玄宫的南北中轴线上。所以他们以明楼北“此山明太祖之墓”的“太”字为中心,向东西方向各40米,向北210米,形成一个东西宽80米、南北长210米的测网,即他们平常所说的测网A。 为了增加探测精度,科学家们把磁测带分成了一个个一米见方的网格,逐个仔细探测。
  等到16 800个测点的所有数据都出来了,分析结果表明,没有发现太多的异常。大家一下子都傻眼了,这怎么可能呢?根据分析结果,技术人员实在看不出明孝陵有大型墓殡的迹象。专家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这个传说。民间流传朱元璋生前滥杀无辜,生怕被人盗墓,因此在死后13个城门同时出殡,所以这里不一定就是朱元璋真正的陵墓。
  如果专家们就此打道回府,那么这个秘密可能永远都没有解开的一天。专家们不甘心,又沿中轴线东侧设了B测网,这回发现了异常向东南延伸的磁导信号,真是“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技术人员信心大增,赶忙增设了东南C测网,终于找到了宝城内明孝陵地宫的中心位置,确认朱元璋就葬在宝城所在的独龙阜下数十米处。
  为什么朱元璋的地宫和墓道不在南北中轴线上,而是跑到了东南呢?根据探测发现,明孝陵宝城所在的独龙阜下面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岩石,而方城的南北轴线处恰好是分界面,东面是相对较软的砂岩,西面是无比坚硬的砾岩。或许正是这些坚硬的岩石阻止了造墓人的施工道路,朱元璋无奈只好将自己的墓道绕了一个大圈子。 只是估计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他绕的这个圈子,让600年后的人们虚惊了一场。
  朱元璋因为遇到坚硬岩石而被迫将墓道拐了个弯,这应该是一个意外,但不知到因为什么原因,这个意外在大明朝300多年,竟然成了一个规矩。北京的明十三陵,墓道也都遵循着祖宗朱元璋的“章法”,再也不走正门了,全部从偏门进入墓室玄宫。只是老祖宗是从东边进入的,他们不敢与祖宗相比,只好从西边开个边门进入玄宫。 。 想看书来

明太祖孝陵: 草根皇帝的地下王国(2)
缘何“陵”定钟山
  中国历代帝王陵寝的选址,都讲究风水,都必须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即“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草根”出身的朱元璋对陵址选择非常讲究,希望求得风水佳境,以保大明基业世代相传,赐福朱氏子孙。根据历史记载,约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就已在钟山之阳选下了自己的陵寝吉壤,使这一地区成了禁地,还下令强行迁走了原先在此的千年古刹太平兴国禅寺(即蒋山寺,原“开善寺”)。
  为什么朱元璋会对钟山情又独衷,渴望在那里营造自己的地下王国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么样的玄机和奇妙之处呢?相传钟山古称“龙山”,早在东汉末年,已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其险要之势可见一斑。朱元璋已经选择了有虎踞之势的石城,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作为都城,自然也就会将有龙蟠之势的钟山作为自己的安息之所了。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古代的风水学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
  朱元璋的陵墓就在中峰之南的玩珠峰山下的独龙阜。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而正对陵宫的孙陵岗(今梅花山)与远处江宁境内的东山构成“近案”“远朝”的风水形势,宝城后所倚玩珠峰为玄武象,其低垂的地形正符合“玄武低首”的风水要诀。明孝陵的“北斗星”布局恰好处于“四象”之间,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取得了巧妙的结合。
  这样孝陵就具备了左青龙、右*、前朱雀、后玄武(在风水学上,凡是屋宅,左边有流水的,称为青龙;右边有长道的,称为*;前面有水塘的,称为朱雀;后面有丘陵的,称为玄武)的风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式,这种水,在风水上称“冠带水”,也是十分的难得。其实除了风水要求外,这也是朱元璋和他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刻意利用大自然的地形地势。朱元璋因势利导,将三条河纳入自己的寝陵范围,既可以保留泄洪通道,又让河流为陵墓增色。试想如果朱元璋建造寝陵时将此三条河填平,一旦山洪暴发时,其地下王国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色呢?
  开创明清陵寝先河
  朱元璋的帝王之宅不仅在风水上占尽了虎踞龙盘之势,在陵寝的制度上也可谓独树一帜。既继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为陵”的制度,又通过改方坟为圜丘,开创了陵寝建筑“前方后圆”的基本格局,开创了明清陵寝制度的先河。
  首先,孝陵神道建筑走向呈弯曲设置,一反前代帝陵笔直排列的布局形式。神道为何被设计成弯曲状?其中是否有什么特殊的用意呢?也许这和朱元璋出身农民有关,做事比较随意,包括建造自己的陵墓也是别出心裁,不拘一格。也有人说,因为神道环绕的梅花山为孙权的陵墓所在,当时也有人提议将孙权的墓迁走,朱元璋却敬重孙权是条好汉,于是留着他的墓给自己的孝陵看大门。所以为了避开梅花山使得神道弯弯曲曲。当然,还有一种可能,神道弯弯曲曲是为了顺应山水的形势,因为从风水上看,神道所环绕的梅花山孙陵岗,正是整个陵墓布局的“近案”所在,“近案”通俗地说,就相当于现代的茶几。

明太祖孝陵: 草根皇帝的地下王国(3)
其次,孝陵陵宫建筑布局,打破了秦、汉、唐、宋历朝的覆斗形陵台和陵垣四面对称设置“神门”的做法,而代之以“前方后圆”的崭新的陵寝布局方式。孝陵的陵寝制度为什么会形成如此有别于皇陵乃至以前历代帝陵制度的特殊模式呢?这一点,古代文献没有留下相关记载。其原因当与孝陵的卜选采用的风水有关。当时的风水追求皇穴应处于“形止脉尽”之地,通俗地讲,皇穴应定在来龙尽端与平坦地带相交处,亦即“垄葬其麓”,追求皇穴的左右两侧须有“龙虎抱卫”之势,与穴相邻的最内侧的龙虎护砂与穴之间还须有“虾须之水以定葬口界线”。正是由于孝陵地宫的位置按照当时流行的风水要求选在了钟山的山脉尽处,亦即山脚下,而不是远离山体的开阔平原上,所以才导致了孝陵陵制在皇陵制度的基础上又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刀阔斧的变革。由于玄宫之后紧贴钟山,左右又有护砂抱卫,地势所限,于是有了平面为圆形,前设一座明楼的宝城。宝城左、右、后三面临山的地理环境,直接造成了宝城前纵深布列院落,安排殿宇的格局。而四面环山,兆域内明堂广大的地理特点则使得神道长远深邃。孝陵的这种崭新的山陵制度,有力地烘托出了帝陵的雄伟高大形象,因而被以后诸陵继续沿用,并奠定了明清两代的山陵的基本制度。
  神道石像生的秘密
  或许正是因为处于“开创”的缘故,没有先例可依,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孝陵的石像生因此有了一些我们今天看上去无法理解的特点。
  孝陵神道由东向西北延伸,两旁依次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每种两对,共十二对二十四件,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这在以往的帝王陵神道从未出现过;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据说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一般等到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做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到了孝陵。
  历经600余年的风雨之后,近年来宝城墙体出现了局部坍塌,墙面剥落,个别地方因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缝。相比之下,这些石兽重达数吨,其中大象更是到了80吨,时隔600多年,这些石兽为何没有下陷丝毫?原来啊,在修建的时候,工匠门在底下铺设了一层完整的六朝砖。 在寻找这个谜团答案的时候,另外一个谜团出现了,那就是明孝陵石象前腿弯反了,石象整整跪错了600年。究竟是当时工匠一时疏忽或是因为不了解而犯下的错误,还是中间有着我们所不知的特殊含义,抑或是这不合理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别的鲜为人知的秘密? 。。

明太祖孝陵: 草根皇帝的地下王国(4)
日常生活中的大象庞大的身躯跪坐下来时,前后腿都是往后弯的,而石象的前腿是往前弯曲跪下的,后腿则往后;这个大象的姿势怎么这么别扭?难道这对大象练过瑜伽?这似乎也太玄了点。 有人解释说是因为明代难得见到大象,石匠粗心搞错了。
  可根据历史记载,明初,作为京城的南京是有大象的。这从地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如大、小驯象门,还有保留至今的象房村,当时从国外或南方等地进贡来的大象,进入南京都得先住在象房村一带驯养,待到驯化好了,没什么野性才能进入皇宫内的“动物园”。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