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王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版王陵-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贡来的大象,进入南京都得先住在象房村一带驯养,待到驯化好了,没什么野性才能进入皇宫内的“动物园”。古代将大象视为太平吉祥的象征,寓意万象更新。每当皇家举行盛典或皇帝出巡,象群必定在仪仗队里,负责驮宝。有时候还站立在御道左右,很壮观。虽然它是皇家的宠物,但毕竟平民百姓还是有机会见到的,从石象雕刻得如此传神来看,石匠也不可能是凭空想象的。要说粗心,也不太可能。明孝陵神道上,跪着的石马前腿往后,后腿往前;石骆驼则前腿往前,后腿往后。都完全符合它们的生理习性,可见雕刻的工匠很细心。
  其实这和大象的一个生活习性有关,大象很少会跪下来。因为它们的身体太庞大了,跪下来,腿都吃不消自身重量。除非特殊情况大象才会跪下来,比如在泥坑里玩耍,或者*。作为皇家宠物,百姓对大象本来就难得一见,更别说见到它的跪姿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看上去一切都解释通了,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泰国的一些画里,竟然与明孝陵石象姿态一样。难道这个盛产大象的国家也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佛经里有个故事,说提婆达多和国王想消灭佛及僧众,请佛陀来宫里供奉,之后灌醉了500只大象,计划用醉象踩死他们。佛陀和阿难率领500僧众向王官前进,到了半路,疯狂的大象冲出来,大家惊慌走避,然而大象到了佛陀及僧众跟前时,竟然安静下来。而且,每一只大象都如五体投地般地跪下,温顺驯服。这个特殊的姿势或许就是指“五体投地”,为了显示佛陀的神通,而创造出现实中大象不可能做到的姿势。
  究竟事实真相是怎么样的?是明代工匠难得见到大象跪姿,粗心犯下的错误; 还是工匠刻意制造佛教故事里的“五体投地”?到了600年后的今天,这依然是个不解的谜。
  明孝陵有没有被盗
  皇家陵墓因为葬宝巨多,历来是盗墓贼们觊觎的目标,历代皇陵往往是十室九空,朱元璋的明孝陵究竟有没有被盗呢?很长一段时间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1998年那群特殊的游客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庞大的孝陵地宫保存完好。 这就奇怪了,明朝灭亡以后,明孝陵地面建筑在历次战火中毁坏殆尽,为何若大的地宫却安然无恙。难道盗墓贼对朱元璋这个曾经是农民的皇帝格外手下留情?
  事实上,600多年来,有很多盗墓者光顾了明孝陵,清嘉庆年间,更是曾有百余人乘夜色集体盗掘明孝陵,但是都没有成功。 也就是说明孝陵被盗过但仍然保存完好。是什么使得明孝陵能在数百年间屡屡躲过贼手?莫非是明太祖神灵大显,吓跑了那些贼子?还是地宫里暗藏了些杀人于无形的机关,挡住了盗匪的入侵?根据曾主持明孝陵申遗工作的南京大学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所教授贺云翱的深入研究,认为明孝陵之所以至今保存完好,是明孝陵的特殊防盗措施、历史机缘以及地理位置共同决定的。 
  明孝陵所在的独龙阜原本是一座坚固的石头山。有些皇陵是从上往下扒开一个深穴,建好后再封起来,但明孝陵却是横向凿入山体,从内部掏空建玄宫。这种横穴式的方法虽然工程浩大,但是十分坚固。在没有炸药的情况下,古代盗墓贼从顶部向下打盗洞根本不可能成功。横穴式设计使得墓道成了盗墓贼的唯一通道。为了隐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费尽心机。孝陵的墓道并不处于南北中轴线上的正中间,而是偏向了东南一边,这种一反常规的设计使得许多盗墓贼无功而返。
  除此之外,明孝陵宝顶高高的封土堆下铺设了厚厚一层圆润的鹅卵石。一方面便于雨水迅速渗透到宝顶排水设施中流出去,更为重要的是它同样也是重要的防盗措施。这类似于古代一种流沙防盗法,当盗墓贼挖开一个洞时,鹅卵石就会从四面八方滚落下来把洞填满。另外,离南京城近也是明孝陵躲过贼手的一个重要原因,只要一有风吹草动,城里立即会知道,这使得盗掘活动不可能延续太长时间。
  当然话说回来,虽然明孝陵采用了三大有效的盗墓措施,但是如果遇上像东陵大盗孙殿英那样握有重兵和炸药的军阀,也难逃一劫,幸运的是,历史机缘却让明孝陵逃脱了这些大贼的魔爪。虽然明代以后南京城屡经战火,但每个新政权无一例外地对明孝陵加以保护。清朝建立后,通过保护明孝陵,有效消除了江南地区的抗清思想。甚至康、乾二帝每次下江南必定要来明孝陵祭拜,康熙还在陵前立了“治隆唐宋”的石碑。洪秀全、孙中山在南京成立政权后的第一件事也是祭拜明孝陵,以示推翻满清、恢复中华的决心。或许,这一切,真的冥冥中自有定数。
  

明成祖长陵:人殉的死灰复燃
明十三陵归来,一种尘封已久的记忆被目光再次开启。再次想起了金戈铁马,它化成了一条长河,化成了银屏上的镜头,把众人的眼光再次引向那个已然远逝的是是非非的大明王朝,那个有过短暂的辉煌更充斥着禁锢、愚昧、杀戮、荒唐、糜烂的王朝,是它带着一个古老而辉煌的东方帝国一道慢慢滑落……
  因何定陵北京
  话说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永乐皇帝朱棣的徐皇后去世了,朱棣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地区选择“吉壤”,即风水宝地,准备修建陵寝。相信大家都知道,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是发生在明永乐十九年,即公元1421年,为什么朱棣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在北京,而不是南京修建陵墓呢?事实上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政治方面的原因。朱棣发动政变,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抢了侄子(当时的建文皇帝)的皇权,而建文帝在宫内大火中不知所踪。建文帝下落不明,这让朱棣很不放心,朱棣登基后一直心不自安,除了派人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外,又制造发动“壬午殉难”,大杀朱允炆朝臣,但人心终究不服,这对朱棣的统治始终是个威胁。北京则是朱棣经营了多年的根据地,是龙兴之地,所以他自登基之初(公元1403年)便计划迁都北京。皇陵随之建在北京,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建陵在北京还出于战略方面的考虑。明朝初年,元朝被打败,残余势力逃到了漠北,他们时不时侵扰边境,成为明朝北方的一个长期威胁。然而当时政府机构在南京,鞭长莫及,不容易控制北方局势,北方一旦不稳,必定震动中原,搞不好还可能重蹈覆辙,走上宋朝的老路。所以朱棣在迁都北京的同时在北京卜选陵址,应该说是一个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
  事实上,定陵北京这一措施对明朝疆域的巩固的确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明正统十四年发生了“土木之变”,当时的皇帝英宗被抓,人心涣散,国本动摇。有人建议南迁(迁都南京)。反对者提出,老祖宗定陵寝于北京的目的就是“示子孙以不拔之计也”“若去,陵寝将谁与守?”众所周知,古人对祖先都是很尊崇的,怎么能弃祖坟于不顾,丢给敌人呢?这实乃大不孝之举。这一反对暂时保住了大明江山。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明末的崇祯皇帝,虽然李闯王攻进了北京城,他本有机会南迁,起码可以做半壁江山的皇帝。但他没走,在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上吊了,上吊时批发覆面,表示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
  不知成祖朱棣当日北迁之时,可曾想过会是这么一个落魄的结局。('EXC')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