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国:张艺谋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印象中国:张艺谋传-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缘锰擦恕D懿荒苁购斓屏晌坑捌囊恢直匦瑁俊!∽詈玫膖xt下载网

墙内开花墙外香(2)
中国“第五代”导演的出现,恰恰是对他们的前辈反正的结果。他们的前辈过于强调形而上,甚至长期被主题先行所桎梏。“第五代”导演一出来便大胆地强调形而下,力求在形式上取得突破,给人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对形而下的刻意追求,既造就了他们也毁灭了他们。后来张艺谋电影常常被人批评为“大而空”,显然就是指“形式大于内容”,在过于追求形而下的情形下,忽视或者削弱了形而上。
  张艺谋之所以一定要找到红灯笼,也就是要找整个形而下结构中的定型物。
  张艺谋必须找到一种办法,让红灯笼成为一种形式的符号。张艺谋极其自然地从皇室后宫有一个翻牌子制度,想到了点灯。用灯笼来代替皇帝所用的牌子。
  想通了这一点,整部戏的条理也清楚了,整戏就是一部灯笼戏。戏的开头就是点灯。戏的过程就是灯的点点灭灭,戏结尾了灯就封了。封灯实际很有符号意义,相当于古代皇帝将妃子打入冷宫。
  点灯和封灯之间需要一些变化,既衬托显示人物命运的发展,同时还能起到对剧情推波助澜以及引导观看的作用。所以,张艺谋设计了点灯到封灯的整个程序。
  灯笼这一形象被确定并且丰满之后,影片所讲的整个故事,和原来苏童的故事就有了相当的距离。
  在苏童的故事中,有关颂莲嫁入陈府之前还有大段的描写。张艺谋突然觉得,既然以点灯开头,这段描述就没有太大必要。
  张艺谋心目中有了第一个镜头:一顶小轿将颂莲抬进门。尽管是大户人家娶亲,毕竟娶的是第4房姨太太,不可能太铺张,这是中国传统,所以只能是一顶二人小轿,甚至不能有喧天的锣鼓和震天的爆竹。对于一场婚礼来说,这显得有些冷清,但这种冷清的开头与轰轰烈烈的中段以及悲剧的结尾,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对于强化主题有着极好的作用。
  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颂莲被抬进的那扇门。这个故事有点皇帝后宫戏的味道,所以,这道门绝对不能是普通的门。可剧中人毕竟不是皇帝,不能将这门弄得像皇宫似的。也要有宫殿的感觉,需要有几个院落,分别代表着主人的地位。
  这座“宫殿”,选的是山西的一座民俗博物馆,此前是某个票号老板的家,也就是日后电视剧《乔家大院》所表现的那个地方。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张艺谋拍戏,每次在剧本上下的工夫特别多,不仅剧本完成后需要集体讨论多次,而且就是在拍摄过程中,每天他都要将所有人叫到一起攒戏,攒着攒着,实际拍出的戏与剧本就有了较大距离。
  在小说中,在陈家老爷陈佐千身上花的笔墨较多,尽管如此,这个人物仍然显得单薄和概念化,在编写剧本时有所加强,可直到开拍时,这个人物仍然未能丰满起来。
  出演陈佐千的演员早就定好了,他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马精武。这次,张艺谋没有找一个像姜文或者李保田那样知名的男演员来和巩俐配戏,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部戏中男主角的戏不多。然而,在一部戏中,别说是一个男主角不出彩是大忌。
  既然陈佐千这个人物太弱,就只有一个办法:加强。
  已经加强了许多次,戏也增加了不少,并且已经拍了很多条,可张艺谋仍然觉得这个人物太弱。
  为什么太弱?原因很简单。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即便尊贵如皇帝,大概也无法处理好妻妾之间的明争暗斗和争风吃醋。这类男人往往会采取和稀泥的态度处理各种纷争。这种态度决定了他没戏,很难突出自己的性格。有了这样一种背景,这个戏还能怎么加强?
  试过很多次,都不能达到效果,张艺谋于是想:既然加不行,那不如减。
  这确实是一种有益的思考,当一件事做加法不能成功的时候,做减法或许就是一个好的办法。沿着这个思路,张艺谋将陈佐千的戏一减再减。减到最后,他竟然发现,这个人物在整个戏中,既不能不存在,其实又可以根本没戏。不能不存在,是因为此人作为一种封建的力量客观地存在着。失去了他,这种力量就消失了,剧中人物的诸多争斗似乎就没有了目标。说他可有可无,是因为他实际充当的角色只是一个平衡各方力量的和稀泥的裁判。既然如此,裁判为什么不能到场外?

墙内开花墙外香(3)
于是,张艺谋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干脆让陈佐千变成一个影子,这个影子成了一种象征,一种客观又无处不在的力量。
  这是一部震撼了无数中国人的电影,其力量从何而来?显然,是镜头语言所体现的,是整个故事的紧凑节奏和特殊色彩加上极度寂静的现场氛围带给我们的。
  如果撇开这些电影手段,巩俐在戏中的表演也有些出彩之处,其中有很多场戏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比如颂莲找出雁儿私藏灯笼一场戏以及雁儿跪在雪地里,颂莲却在房间里接受煎熬的一场戏等。
  因为张艺谋所运用的独特的电影艺术手段,使得这些戏假若不由巩俐来演,换了另一个演员,也很可能是出彩的。恰恰是这一点,也从另一面证实了张艺谋电影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对于人物的淡化甚至是符号化。
  张艺谋太善于运用色彩,太善于利用镜头,这些已经给了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至于观众完全可以忽略演员的存在,更忽略演员的演技。
  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艺谋将陈佐千处理成符号性人物,处理成一个影子,属于神来之笔,此外的其他人物也难说不是影子不是符号。这也同样是张艺谋的神来之笔。
  尽管这部影片讲的是一夫多妻的封建制度,可命运却比《菊豆》要好。《大红灯笼高高挂》与观众见面了,在国内受到空前欢迎。据说,票房创下了华语片的最高纪录。在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这部影片夺得了金狮奖。同时,张艺谋的影片第二次被奥斯卡提名。与前一次提名不同的是,这次张艺谋等人获得了飞往美国的机会,主持人也因此颇有意味地宣布:“今天,我们的5位客人全部到齐。”全场以极其热烈的掌声,回报了他们的出席。
  颁奖仪式上还有另一则花絮。颁奖的前一天,好莱坞华裔女影星、奥斯卡评委卢燕女士对张艺谋说:“艺谋,你再不能不在意了。我忍了很久,本想不告诉你,评委的一位主要成员亲口告诉我,《大红灯笼高高挂》拿奖的可能性非常大。你要做些准备。”
  有了这句话,张艺谋很是激动了一下,以他拿数个国内和国际奖的经历和经验,大概是不会有意外了。同行的台湾以及香港朋友也都纷纷向他祝贺。
  张艺谋知道,奥斯卡是全世界电影界最权威的奖,也是保密性最好的奖项,不到最后一刻结果绝对不会揭晓。可有如此之多的消息传出来,他也开始动摇了,他甚至为即将到来的获奖场面激动不已。他事后对记者说:“就跟炒股票似的,弄得你也真以为该拿奖了。”
  最终,主持人宣布的是意大利电影《地中海》获奖。
  事后,张艺谋对奥斯卡的保密工作做得如此之好深有感触。他说,卢燕对他提到的那位评委实际上就相当于评委会的二把手。连这样的人都给懵了,可想而知,在正式宣布获奖之前听到的任何传言都不能算数。正因为如此,获奖人在听到获奖消息的那一瞬间才会显得那么激动,这个奖项的宣布才会那么具有悬念。
  虽然没有在奥斯卡获奖,但意大利方面决定授予《大红灯笼高高挂》“意大利全国奥斯卡奖”,米兰电影协会也授予“观众评议本年度外语片电影第一名”。
  作为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确实是完美的,甚至可以作为电影教材中最经典的案例,尤其是在电影语言的表现以及电影载体的掌握等方面都堪称杰作。但如果作为经典电影,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演员表演上的不足和主题表现上的时代感缺乏等。
  瑕不掩瑜,张艺谋作为大师级导演的地位已经无可争议。
  

附录张艺谋年表(1)
1950年11月14日,出生于西安。
  1964年9月,进入西安市第三十中学读初中,次年肖华转学到三十中,和张艺谋同班。
  1968年12月26日,和肖华等人一起下乡到陕西乾县杨汉公社北倪大队。
  1971年9月,招工进入咸阳国棉八厂当工人。
  1978年9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并和肖华领取结婚证。
  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和肖华举行婚礼。
  1982年10月,到广西电影制片厂报到,进入电影《凝视》摄制组,担任助理摄影师。
  1983年3月30日,女儿张末出生。4月1日,《一个和八个》摄制组成立,导演张军钊,美工何群,摄影萧风和张艺谋。张艺谋代表整个摄制组向厂里立“军令状”。
  1984年,和陈凯歌一起拍《黄土地》,担任摄影师。和陈凯歌一起拍电视剧《强行起飞》,担任摄影师。
  1985年,和陈凯歌一起拍摄电影《大阅兵》,担任摄影师。电影《黄土地》获得第5届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在法国南特亚非拉3大洲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摄影奖,在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摄影奖。
  1986年,接受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的邀请,担任电影《老井》的摄影师,并出演男主角孙旺泉。
  1987年,第一次担任导演,拍《红高粱》。因《老井》一片获得日本第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红高粱》获广播电影电视部1987年度政府奖。
  1988年,导演《代号美洲豹》。担任《古今大战秦俑情》男主角。因《老井》获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第8届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