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通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史通识-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的“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句经常被后人引用。南宋谢枋的《文章轨范》中引用安子顺的说法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意为:读了《出师表》不被感动哭的只有不忠的人。)由于《后出师表》有一些悲观情绪,又没有被《三国志》收录,故也有学者认为《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也叫九品官人法。公元220年,九品中正制度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主要内容是由官员担任中正将人才评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权,造成了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的选拔权。后来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到南朝时期,中正的评议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也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了。北魏初、中期,并未实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才又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便流于形式了。到了隋朝,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九品中正制最终被废除。

西晋至南北朝时代简介
在经历了慷慨激昂的建安时代之后,中原大地最终为西晋所统一。晋武帝吸取曹魏的教训,将司马氏子孙封在各地为王,想借以巩固晋朝的统治,却埋下了*的种子。当晋惠帝登上帝位之时,各地的司马氏藩王们面对着昏庸的君主,没有尽心辅佐,而是借机作乱,掀起了一场腥风血雨。西晋在混乱的内战中严重的损耗了国家的实力。自汉朝便开始迁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在此时抓住机会纷纷起兵。一时间中原大地上刀兵四起。西晋政权在苦苦维持之后,还是走向了灭亡。晋朝宗室司马炽逃到了江南,在王氏家族的协助下建立了东晋政权。依靠着长江天险,东晋沉浸在一片安乐之中。士族子弟们依托着祖辈的庇护过着只讲享乐的生活。南北方的对垒,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风俗。面对着汉族丰富的文化,北方的魏孝文帝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从大处着眼,用一道又一道政令推动了民族的融合。融合是这时代留给我们最美的余音。

十五
正 文

  周处一力除三害,王恺斗富输石崇;

  八王乱国争帝位,李特为民设大营;

  五胡齐出中原乱,江南沃土王马享。

  释  义

  周处一力除三害 

  周处除三害:

  周处是西晋的大臣。周处在年轻的时候,仗着身高体壮,每天在家乡义兴游荡。周处动不动就拳打人,甚至还动用刀枪,百姓都很害怕他。当时义兴附近的山上有一只老虎时常跑下山来伤人,连猎户都拿它没有办法。当地的长桥下,潜伏着一条大蛟(一种鳄鱼)。经常从水窜出来伤人。当地百姓便周处、猛虎和大蛟并称为“三害”。周处后来偶然从一位老者那里得知了这件事。周处听到乡亲们居然将自己与猛虎、大蛟并称三害,心中非常难过,便决心为乡亲们除掉祸害。周处先斩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去猎杀大蛟。周处与大蛟在水中缠斗,后来一同被河流冲走,三天都没有回来。周回来后看到乡亲们以为自己死了而庆祝的时候,更是决心痛改前非。后来周处成为了一名正直的官员,受到人们的称赞。

  王恺斗富输石崇 

  石王斗富:

  王恺字君夫,是西晋的外戚。当时王公贵戚奢靡成风,他们还经常进行各种争斗,比试谁更富有。这其中尤以王恺与石崇的斗富最为著名。王恺和皇帝有亲戚,本来不把石崇放在眼里。但是石崇在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非但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而且还公开抢劫,积累了巨额的财富。王恺家用糖水洗锅,石崇便命家人用蜡烛当材火烧;王恺用紫丝在家门前的大道两旁竖起四十里屏障,石崇便用比紫丝名贵得多的彩缎铺设了五十里屏障。王恺发现石崇比他富得多,便向晋武帝求助,从宫里搬出一株两尺多长的珊瑚树。石崇看到珊瑚树,却随手操起一颗玉如意将它打碎,然后命人从家中抬来数十株更大的珊瑚树让王恺随意挑选。最后石崇终于战胜了王恺。这种比奢斗侈的风气使西晋王朝日趋腐化,埋下了日后*的种子。

  八王乱国争帝位,

  八王之乱

  晋惠帝名叫司马衷,是西晋的第二个皇帝,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吸取曹魏灭亡的教训,将很多司马氏子弟封在各地作为藩王,想借以巩固西晋政权。晋惠帝是一个白痴,无法有效治理国家。晋武帝临死时任命了杨皇后的父亲杨骏为大司马,让他执掌大权辅佐晋惠帝。见此情景,各地的藩王此时却都蠢蠢欲动。晋惠帝的贾皇后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掌握政权,联合楚王司马玮发动政变,杀死了杨骏,引发了一场各地藩王之间为了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前后持续长达十六年之久,西晋政权因此大伤元气。参与这场*的藩王不只八人,但由于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这八王是这场*的主要参与者,而且《晋书》又将他们放到同一列传中记载,故此这场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李特为民设大营 

  流民大营:

  李特字玄休,西晋末年的巴氐人,十六国时期成汉国建立者李雄的父亲,是成汉政权的奠基者。西晋政权的内部混战,造成了许多农民连口粮都没有,被迫离开自己的故乡到别处去逃荒。当时人们将这种逃荒的农民成为“流民”。公元298年,关中地区闹了一场大饥荒。天水等六郡的十几万流民逃荒到了蜀地。蜀地远离中原,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流民们在这里替人做工为生。但益州刺史罗尚却计划将流民们赶回关中,还要在路上设卡盘剥他们的财物。李特不但经常接济这些流民,还设立大营收容这些流民,故此很受流民的爱戴。李特派使者晋见罗尚请求缓期遣返流民。罗尚假意应允却暗中准备袭击大营,却被使者看穿。李特带领流民击退晋军,接着趁势攻占了广汉。后来李特被罗尚杀死,其子李雄继续率领流民战斗。后来李雄自称皇帝,国号大成。李雄的侄子李寿改国号为汉,这便是五胡十六国中的“成汉”。

  五胡齐出中原乱 

  五胡乱华:

  在晋朝,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被称做胡人。汉朝以来,胡人不断向中原内地迁徙,逐渐盘踞华北地区。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晋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在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中原汉族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胡人趁机起兵,造成中原大乱。百余年间中原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先后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因为胡人主要是匈奴、鲜卑、羯、羌、氐这五个少数民族,故史称“五胡乱华”。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曾编撰了《十六国春秋》一书,记录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夏、成汉十六个政权的历史,故后世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这一时期政权的数目远大于十六个,建立者也不只是胡人。

  江南沃土王马享 

  王马共天下:

  王导字茂弘,是东晋初年的重臣。西晋灭亡之后,镇守健康的晋朝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根据晋愍帝遗诏登基即位成为晋文帝,重建晋室,史称东晋。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他初踏江南之时,江南士族并不重视这位北方来的天子。但是司马睿得到了王导、王敦兄弟的鼎力相助。王导为司马睿出谋划策,拉拢南方士族,笼络人心,招揽人才,使司马睿在南方逐渐占住了脚跟。因为这样,司马睿非常感激王导。在登基的那一天,晋元帝司马睿曾经拉着王导,要他和自己一同坐在御座上接受百官的朝拜。后来司马睿不仅让王导担任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还让王敦总管军事。很多王氏子弟都封了很重要的官职,王氏和皇族司马氏一起共同掌握了东晋的大权。当时的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王与马,共天下”,说的就是这件事。

  相关知识

  永嘉南渡:

  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这是一个充满*与不安的时代。由于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永嘉时期充满了尖锐的民族斗争。匈奴族首领刘曜、羯族的首领石勒等人率领部众攻占晋朝土地,掠夺人口。公元310年,即永嘉四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汉人坞堡三十余处,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同年,刘曜又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将洛阳化为灰烬。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公元316年,刘曜带兵围困长安,晋愍帝出城投降。后来司马睿在南方重新建立了晋朝政权,定都在健康(今天的南京)。健康在原来的都城洛阳的东面,故后世将永嘉难度之前的晋朝称为“西晋”,之后的称为“东晋”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是一部记载十六国(公元304年至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