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便趁机劝说吕布与自己一同除掉董卓。吕布起初还有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王允的提议。在吕布的帮助下,大臣们在董卓入朝的时候将他杀死。董卓死后,百姓在道路上唱歌跳舞庆祝这件事。
曹操名正靠挟皇
汉相曹操:
曹操字孟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出身于官宦之家,早年曾经做过北部尉的官职,负责洛阳的治安。黄巾军起义爆发之后,曹操还曾带兵征讨。后来董卓执掌了大权,曹操又组织义军参与了对他的*。随后曹操占据了青州,一点点地积蓄了自己的力量,先后打败了吕布、袁绍等人。曹操鼓励屯田,发展生产,取得了经济上的优势。后来曹操根据谋士毛玠的建议,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做名义上的统治者,自己则担任丞相一职掌握大权。曹操采取这种“携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利用这些优势曹操展开了统一北方的战争。虽然曹操最后没能完成这个目标,但在他建立的基础上,其子曹丕建立了魏国。除此之外,曹操还是一位诗人,他和两个儿子曹丕、曹植被后人合称为“三曹”。
相关知识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汉桓帝、汉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公元166年,读书人和名士发出批评朝政、改善朝政的言论来攻击宦官。宦官诬告李膺等名士与太学生私自组党、批评朝廷。在宦官的授意下,汉桓帝下令逮捕李膺等二百余人。这些人通常被称作士人,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士大夫。他们品德高尚,当时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等称号。就是第一次“党锢之祸”。后来党人虽然被免了罪,但却被终身软禁,不许自由行动。汉桓帝死后,继位的汉灵帝只有十二岁,也是母后临朝、外戚主政的局面。公元169年,名士们想与外戚合作消灭宦官,但因事机泄漏,造成外戚窦武自杀、陈蕃遇害,名士李膺等一百多人被捕全都死在狱中。受其牵连的太学生被捕一千多人,被禁足的多达六、七百人之多,这便是第二次“党锢之祸”。两次党锢之祸,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干支纪法:
干支纪法是中国古代的记时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十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用于记年时,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用于记月时,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用于记日时,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用于记时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此外十二地支在夏历中还对应着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 想看书来
十四
正 文
许攸官渡泄真言,孔明隆中对国纲;
周瑜火舟焚赤壁,马谡自大失街亭;
司马野心尽人知,阿斗忘蜀为洛阳。
释 义
许攸官渡泄真言
官渡之战:
许攸字子远,是三国时期的谋士。东汉末年,各地出现了很多割据力量,其中最强的是袁绍。曹操不仅发展生产,还积极选拔人才,更借汉献帝的名义四处征讨、肆意扩充实力。曹操还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袁绍仗着自己的兵力比曹操强大,不甘心屈居其下。公元199年,袁绍带领十万士兵*曹操。曹操率军抵抗袁绍,两军在官渡对垒。曹操兵少,并且缺少粮食,开始虽然打了几个胜仗,但时间一长军心也开始动摇了。许攸当时在袁绍手下做谋臣,因为得不到袁绍的重视,便在此时乘夜投奔曹操。曹操听闻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上便跑出来迎接。许攸见此情景非常感动,便把袁绍将粮食藏在乌巢的秘密讲了出来。曹操连夜派兵将乌巢的粮仓焚毁。粮仓被毁,袁绍的士兵军心开始涣散。曹操趁机发动攻击,将袁绍的军队杀得大败。
孔明隆中对国纲
隆中对:
刘备字玄德,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因为参与了对黄巾军的*,刘备得到了官职。后来刘备因为参与清除曹操的事情败露,逃到了荆州投奔刘表。不久,刘表对刘备心生怀疑,便派他到新野驻军。刘备虽然身处逆境,但是却积极网络人才,为来日东山再起做准备。刘备听说隆中卧龙岗有一个叫诸葛亮的人非常有才能,便前去拜访他。刘备先后两次都扑了个空,直到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后人称这件事为“三顾茅庐”。诸葛亮见到刘备如此重视自己非常感动,便在草屋中对天下大势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天下时局的实际情况,为刘备制定了“联吴抗曹”的策略,史称“隆中对’ 。诸葛亮后来担任了刘备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鞠躬尽瘁(语出《出师表》),在蜀汉的建立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周瑜火舟焚赤壁
赤壁之战:
周瑜字公瑾,是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臣。周瑜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早年曾经辅佐孙策占据了东吴的土地。孙策临死前告诉自己的弟弟孙权:“作战的大事要问周瑜。” 曹操打败袁绍后,挥军南下*孙权。孙权任命周瑜为统帅带领东吴士卒抵抗曹军。周瑜见到东吴与曹操相比兵力相差悬殊,情知不能硬拼,便与手下的老将黄盖定下苦肉计。周瑜假意刁难黄盖,寻故将他打得遍体鳞伤,黄盖再传书给曹操,谎称要投降。曹操知道黄盖被周瑜责打的事情,并不怀疑。黄盖在夜晚假借投降将十多支火船驶向曹军。加上此时又刮大风,曹军的战船和军营被火船引燃,相继燃起大火。周瑜看见火起,带领吴军杀向曹军。火烧兵袭之下,曹军登时溃败,曹操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北方。
马谡自大失街亭
街亭之战:
马谡字幼常,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大臣。马谡年少时便素有才名,和兄长们被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的意见经常都能与丞相诸葛亮不谋而合,因而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当时曹魏、蜀汉、东吴三国鼎立,诸葛亮组织蜀军北上*曹魏,让马谡率军驻守交通要地街亭。马谡虽然素有谋略,却缺乏实际作战经验。马谡拒绝了部将提出的将军队驻扎在山下的建议,在山岗上扎下营寨。结果魏军将山岗团团围困,又断去山上水源。蜀军由于缺水少食,不多时便内乱了起来,很多士卒跑下山投降了魏军。马谡见状不好,只得率领残兵突围而去。由于马谡丢失了街亭,蜀军后路被断,被迫撤军,还险些被魏军消灭。尽管诸葛亮与马谡私交甚密,也很赏识他,但因为马谡此次因为自大丢失了军事要地,只能将他斩首。
司马野心尽人知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字子上,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小军事家。三国后期,当时尽管魏国的皇帝还是由曹家人担任,但司马氏已经取代曹氏掌握了实权。司马昭接替兄长司马师成为大司马掌握权利之后,就不断的排除异己,安插亲信。司马昭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彻底夺取曹魏的政权。魏帝曹髦心知道自己不过是一个傀儡,早晚定会被司马昭所害,便召集手下亲信对他们说:“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行人都知道,我怎能再忍受下去?今天我们便去*他。”大臣们心知司马昭握有军权,都连声劝阻。曹髦年轻气盛不听劝告,带着数百人去袭击司马昭。结果这支队伍在半路上就被司马昭的兵马杀散,曹髦也被杀死。司马昭为了能让司马氏取代曹氏竭尽心力,虽然他没有称帝,但在他所建立的基础上,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了晋朝。
阿斗忘蜀为洛阳
乐不思蜀:
刘禅字公嗣,小名叫阿斗,是三国时期蜀汉的第二位君主。蜀汉被魏国灭亡,刘禅投降了魏国,居家迁往洛阳。司马昭为了考验刘禅,故意在他面前演奏起蜀地的歌舞。跟随刘禅来的大臣都黯然落泪,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一次司马昭见到刘禅问他:“你是否思念蜀地?”刘禅想了想说:“我在这里很快乐,已经不想蜀地了。”刘禅手下的大臣郄正听说后,便对刘禅说:“以后若是他再问您,您便说因为父亲的坟墓在蜀地,非常想回去。只有这样说,我们才有可能回去。”刘禅听从了郄正的建议,便寻机哭着对司马昭说了同样的话。司马昭听后问刘禅说:“这恐怕是郄正教你说的吧?”刘禅听了竟惊道:“的确是郄正教我的,你怎么知道的?” 由于看到刘禅是一个很昏庸的人,司马昭将他封为安乐公。“扶不起的阿斗”被后来用来形容那些昏庸无能的人。
相关知识
《出师表》: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公元225年,收录在《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诸葛亮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后出师表》作于公元226年,诸葛亮在文中表示为了国家,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诸葛亮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其中的“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句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