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急忙赶往楚国,希望能够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认为有公输般相助,攻打宋国易如反掌,不愿听从墨子的劝告。墨子见状,便解下腰带放到地上,又让人寻来碎木块,与公输般演习攻守城池。公输般用尽了办法也没能攻破城池,便说:“虽然我没有办法破城,但是我有办法让你的方法失效。”墨子知道他是想杀害自己赢得战争,便笑着说:“我已经派了三百名弟子去帮宋国守城。你的方法对我是没有作用。”楚王见状,只得放弃了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著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家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孙膑减灶戏庞兄
孙庞斗智: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孙膑年轻时跟随老师鬼谷子学艺,有一个名叫庞涓的同学。后来庞涓到魏国作了将军。因为嫉妒孙膑的才能,庞涓用计将他骗到魏国。孙膑被庞涓陷害受了膑刑后(古代一种酷刑,挖去犯人的膝盖骨),靠装疯卖傻才保住性命。几经周折,孙膑被齐国的使者秘密接到齐国。齐威王任命孙膑为齐国的军师。后来庞涓带兵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孙膑作为军师没有将齐军带往赵国支援,而是率军偷袭魏国国都,迫使庞涓放弃攻打赵国,回军魏国,这件事史称“围魏救赵”。孙膑又命齐军每日减少做饭的军灶。庞涓见了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便率军星夜兼程追赶齐军,结果在马陵道中了孙膑的埋伏。魏军全军覆没,庞涓也被乱箭射死。孙膑后来将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孙膑兵法》一书传世。
变法商鞅先立木
商鞅立木: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商鞅本是卫国人,到了秦国后,被秦孝公委派进行改革。商鞅担心百姓对他缺乏信任,新法令难以执行,便在秦都的得南门里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贴出布告:“谁能把这根木头抬到北门,赏黄金十两。”百姓们看到布告议论纷纷,都不认为这是真的,谁也不原意去抬着根木头。商鞅见状,就将赏金提高到了五十两。赏金提高以后,尽管人们依旧议论纷纷,但是终于有一个人愿意尝试。等到那人将木头抬到北门之后,商鞅便立即命人赏给他五十两黄金。人们见到赏金一点都没少,纷纷议论商鞅办事言出必行、一点都不含糊。商鞅见状,便开始按照计划进行改革,由于得到了百姓们的信任,他的改革得到了成功。商鞅的改革使秦国的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为以后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苏秦身兼六国相
苏秦相六国:
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苏秦第一次游说列国,并没有任何国家愿意起用他。苏秦用尽路费后只得回家,家人见状纷纷冷落、嬉笑他。苏秦便在家发奋读书,据载其“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语出《战国策》,意为:读书发困的时候,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通过一年多的刻苦学习,苏秦的学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便再次周游列国,被燕昭王所重用。其时秦国最强,经常对其他国家发动战争,各国各自为战,经常被秦国打败,落得割地赔款的下场。苏秦根据形势,周游列国,游说赵、韩、魏、齐、楚、燕六国国君组成同盟,共同抵御秦国。苏秦由于游说六国成功的订立了盟约,被六国国君分别授予了本国的相印。得益于于六国同盟的形成,秦国在以后的十五年内都没有向六国用兵。
张仪巧舌立连横
合纵连横:
张仪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战国时期,秦国、齐国、燕国、楚国四国实力最强。四国之内又以秦国最强。其中燕国在北、秦国在西、齐国在东、楚国在南。四国中间是赵国、魏国、韩国三个国家。秦国经常出兵攻打其他的国家,其他六国为了抵抗强秦,在苏秦的游说下,由燕国和楚国牵头,与其他四国订立抗秦盟约。由于在地图上,燕国在上,楚国在下,这种盟约被称作合纵。合纵之盟使秦国十五年不敢用兵。后来张仪为了秦国游说各国,使各国纷纷背弃合纵而事秦国。后张仪又说动齐国与秦国成为同盟,共图天下。由于在地图上,秦国在左,齐国在右,这种盟约被称作连横。张仪利用连横的策略分化了六国抗秦联盟,是后来秦国统一六国的基本战略。由于苏秦、张仪凭借高超说辩之术游说各国、定立合纵连横,故此后世将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一派人称为“纵横家”。
相关知识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是指东周的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03年(另一说是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因孔子修订的史书《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迁都后的周王室势力衰退,诸侯开始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另一说是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因刘向编定的史书《战国策》而得名。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国。三家分晋标志着周王室彻底沦为象征,被后人作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春秋战国时期既是一个*的时代,又是一个各种学说相继涌现的时代,后世人称之为“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过渡。
《战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编定而成,原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北宋时,《战国策》散佚颇多,曾巩对其进行了校对和增补,成为了今本《战国策》。今本《战国策》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三十三卷,共四百九十七篇、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知伯消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筑击秦始皇。主要记述了记录战国时各国谋士的策略和言行,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由于文辞优美、语言生动、人物描写形象,《战国策》在我国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
正 文
赵王胡服习骑射,冯谖抚剑歌短长;
相如舍命归完璧,廉颇赔罪亲负荆;
田单孤城复齐境,三闾汨罗殉国亡。
释 义
赵王胡服习骑射
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名雍,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即位之初,赵国势弱。在与胡人的战斗中,赵武灵王发现短衣紧袖、皮带束身、脚穿皮靴的胡人骑兵的作战方式比中原的战法有效,便下令在全国效仿胡人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赵国国内的一些贵族大臣知道后,纷纷表示反对。他们或者称病不出,或者公开反对,上朝的时候也不着胡服。面对这种局面,赵武灵王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另一方面还亲自带头穿着胡服,终于使这项改革在全国上下全面铺开。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国的实力大大的增加了。后来赵武灵王消灭了危害赵国多年的中山国,打败了北方的匈奴,使赵国成为了军事强国。得益于赵武灵王的改革,直到六国纵约瓦解、各国皆献地事秦之时,赵军依旧可以屡败秦军。
冯谖抚剑歌短长
冯谖客孟尝:
孟尝君名叫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相国,战国四公子之一。一次,有一个叫冯谖的齐国人腰里别着一把生锈的佩剑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问冯谖有什么本领,他却说:“没有什么本领,只想到这里来吃口饭。”孟尝君将冯谖收为门客,办事的人却认为他没有本领,就拿出粗糙的食物招待他。冯谖见了,便靠着柱子、弹着佩剑唱道:“长剑呀!我们回去吧,这里吃饭没有鱼肉呀!”有人将这件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便让人给冯谖的饭菜中加上鱼肉。后来冯谖又因为出门没有车马、家里母亲没有人照顾而唱歌,孟尝君知道后都派人帮他解决了。几年后,孟尝君被齐王罢免了官职。冯谖使用计谋让梁、齐两国争相聘请孟尝君为相。后来孟尝君靠着冯谖为他出谋划策作了几十年的齐国相国,连一点祸患都没有。
相如舍命归完璧
完璧归赵: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相国。蔺相如最早在宦者令缪贤门下做门客。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赵惠文王的和氏璧,蔺相如被缪贤推荐为使臣出使秦国送璧。秦昭王见到蔺相如之后,光欣赏手中的和氏璧,却不提城池的事。蔺相如借口和氏璧有瑕疵,将璧骗回。蔺相如举着和氏璧站到柱子旁,大声说:“赵国按大王的要求送来了和氏璧,您却不提城池的事。如果大王要欺骗赵国,蔺相如今天就将头颅与和氏璧一同撞倒到柱子上。”秦昭王见势只得叫人拿来地图,胡乱指了十五座城池给他看。蔺相如看出秦昭王没有诚意,便找借口要求秦昭王也斋戒五天,趁机派人偷偷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五天后,他对秦昭王说:“我已将和氏璧送回赵国,只要大王把城池交割,我们就将和氏璧送来。”秦昭王知道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只得让他回国了。
廉颇赔罪亲负荆
负荆请罪:
廉颇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蔺相如完璧归赵后又在绳池大会上立了大功,被赵惠文王拜为上卿。廉颇认为蔺相如靠着嘴舌之功,却得到了比自己大的官职,心里非常不服气。廉颇经常寻找机会羞辱蔺相如,但是蔺相如总是采取忍让的态度。蔺相如的行为引起了门客们的不满,纷纷向蔺相如请辞。蔺相如对他们说:“秦王我尚不惧怕,怎么会害怕廉颇将军?只不过现在秦国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是因为害怕我和廉颇将军,如果我们相互争斗,就会让秦国有机可乘。”后来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