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通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国史通识-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因为害怕我和廉颇将军,如果我们相互争斗,就会让秦国有机可乘。”后来这番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听后深受感觉,更为自己屡次难为蔺相如感到内疚,于是*上身、背负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邸请罪(古时,裸露上身是一种很耻辱的行为)。从此两人齐心合力治理赵国。

  田单孤城复齐境 

  田单复齐:

  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将。战国后期,燕国大将乐毅带领军队攻打齐国。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被乐毅攻陷,只剩下孤城即墨。即墨守将战死后,城中军民推荐田单为将带众守城。田单不仅自己和军民同甘共苦,还将家小编入军队守城。乐毅猛攻一年毫无所获,便改变策略长期围困。乐毅围城三年依旧无法攻破即墨。田单趁机派人散布谣言,使燕襄王用骑劫顶替了乐毅。田单又散布消息说即墨军民战意早溃,即将投降。骑劫听到这个消息便放松了警惕。田单趁机集中了千余头牛,在角上绑上利刃、尾上扎上浸过油的芦苇,于夜间点燃芦苇。这千余头牛因为疼痛,狂奔而出,五千齐国军士紧随牛群冲向燕军。燕军被火牛践踏,早已失去战意,又遇齐军砍杀,顿时溃不成军。单田趁势将燕军逐出国境,尽收失地,使齐国得以复国。

  三闾汨罗殉国亡 

  屈原殉国: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诗人,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当时,秦国对各国采取了分化瓦解的政策。屈原主张联齐抗秦,但他的正确主张非但没有得到楚怀王的肯定,反而被逐出楚国都城郢都。后来,秦国约楚怀王武关相会。刚被召回的屈原认为秦国多诈,不应付会。楚怀王不听屈原的意见一意孤行,结果被秦国扣留,最后客死他乡。楚顷襄王即位后,提出正确意见的屈原却再度遭遇流放。数载后,秦国大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灭亡。屈原闻讯悲愤难捱,自沉汨罗江殉国。据传屈原投江之后,两岸的渔民自发组织起来打捞屈原。江水滔滔,渔民们一无所获,便将随身携带的糯米投入江中,借以祈求鱼虾不要啃噬屈原的尸体。后人将屈原投江的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这一天吃粽子和赛龙舟纪念屈原。

  相关知识

  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中国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据传春秋初年有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家。春秋时期战乱频繁,仅《春秋》所载的大小战事就有四百八十多次。史载:“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社稷者不可胜数。”(语出《汉书》意为:杀害自己的主君的游三十六次,国家灭亡的有五十二次,诸侯拼命奔走却无法保住自己封地的更是不计其数。)诸侯国的数量经过战乱大大的减少。到战国时期,只剩下较大的几个;其中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国、楚国、秦国、燕国、赵国、魏国和韩国,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战国七雄中,以秦国的国力最强。除秦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战国四君子:

  战国末期,秦国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灭亡各国之心昭然若揭。针对这种情况,各个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寄希望于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借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四个人,他们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后人将他们四人合称为“战国四公子”,又称为“四君”。战国四君子门下门客皆过千人,这些门客中的一些人极具才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春申君的门客毛遂皆是其中翘楚。


正 文

  范雎毒计掠近土,赵括少谋险丧邦;

  毛遂无才时未到,巧居奇货是吕商;

  荆轲刺秦为燕丹,横扫六合秦始皇。

  释  义

  范雎毒计掠近土 

  远交近攻:

  范雎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最初范雎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作门客。一次范雎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因赏识范雎的才能,赠送了丰厚的礼物给他,还想留他做客卿。范雎婉言谢绝了齐王的邀请,须贾回国后却诬告范雎私受贿赂、出卖情报。范雎被打得体无完肤,靠装死才躲过一劫。范雎后来辗转来到了秦国,被秦昭王所重用,拜为客卿。当时秦国为了争霸,连年发动对齐国战争。范雎提出秦、齐两国并不接壤,秦国即使战胜,也无法有效管理占领的土地,应先与距离秦国比较远的齐、楚等国交好,而主要攻占临近秦国的韩、魏两国的土地,进而图谋天下,史称“远交近攻”。秦国按照范雎的计策,停止了与楚、齐两国的战争,转而全力攻占魏、韩两国的土地。通过对魏、韩两国的一系列征伐之后,秦国占领了大量土地,实力也越来越强了,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赵括少谋险丧邦;

  纸上谈兵:

  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酷爱兵法,与人讨论起用兵的方略来总是滔滔不绝。赵孝成王时,秦国进攻赵国,两国军队在长平相遇。赵国大将廉颇认为秦军远道而来,缺乏粮食,命令军卒修筑堡垒、深挖壕沟,作和秦军长期对垒的准备。秦国相国范雎见状,便用反间计使赵孝成王对廉颇产生了怀疑。赵孝成王决定用赵括代替廉颇。赵国名臣蔺相如听到消息,急忙对赵孝成王说:“赵括只擅长根据书本谈论兵法,并不适合真正带兵作战。”赵括的母亲也说:“赵括的父亲在世时曾经说过赵括没有真正带兵的才能。如果赵括当赵军的将领,一定会打败仗的。”赵孝成王不听他们的劝告,坚持用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到了长平,便带领赵军向秦军发起猛攻,结果中了秦将白起的埋伏,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也差点因此亡国。

  毛遂无才时未到 

  毛遂自荐:

  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的门客。长平之战后,秦将白起带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孝成王命令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救兵。平原君心知此行关系到赵国生死存亡,便准备在门下门客之中挑选出二十名文武双全的人同行。结果他左挑右选还缺一人,这时毛遂自荐愿意同往。平原君对他说:“先生到我这里已经三年了,也没有显示出什么才能,你还是留下来吧。”毛遂却说:“我之所以没有显示出才能,是因为没有得到机会,请您给我这个机会。”平原君听了便同意他同往。平原君到了楚国之后,楚王起初不愿意派救兵,全靠毛遂的机智勇敢才使楚王改变主意,同意发兵救赵国。因为毛遂挽救了赵国,平原君回国后,将他待为上宾。平原君曾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到楚国,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巧居奇货是吕商 

  奇货可居: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的大商人。吕不韦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做买卖,解释了在这里做人质的秦昭王的孙子子楚。由于秦国曾经多次攻打赵国,赵国人对子楚并不以礼相待。子楚生活窘困,很不得意。吕不韦认为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吕不韦一方面用重金资助子楚的生活,一方面亲自去秦国替子楚游说。后来吕不韦说动了秦国太子安国君最宠信的华阳夫人。华阳夫人劝说安国君将子楚接回,立为继承人。安国君即位一年后便死去了,子楚继位成为秦庄襄王。为了报答吕不韦,秦庄襄王任命他为丞相,封为文信候爷,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吕不韦权倾一时,门客多达三千多人。吕不韦还组织门客的言论编辑成册,集成了《吕氏春秋》一书。

  荆轲刺秦为燕丹 

  图穷匕现:

  太子丹是战国末期燕国的太子。太子丹曾在秦国充当人质,后来设法逃回。太子丹心中非常担心秦国吞并燕国,便派人寻来了一位名叫荆轲的刺客计划行刺秦王。荆轲尽管知道无论成败自己必死无疑,却欣然领命。为了能让荆轲见到秦王,逃到燕国的秦将樊于期自刎而死。荆轲又向徐夫人用重金购买了一柄锋利的匕首,将剧毒淬在上面。荆轲把匕首卷到地图之中。荆轲拿着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装作献地的使者来到秦国,顺利地见到了秦王。荆轲假意为秦王展开地图。当地图完全展开之时,荆轲一手抓住秦王衣袖,一手抓起匕首猛刺。秦王挣断衣袖,荆轲匕首刺空。此时太医夏无且用药袋砸向荆轲,秦王趁机抽出佩剑刺倒荆轲,秦国趁机武士一拥而上,将荆轲杀死。荆轲行刺秦王失败五年后,秦军灭亡了燕国。

  横扫六合秦始皇 

  神州一统:

  秦始皇名叫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嬴政即位后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用九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了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建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比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便将自己称为“皇帝”,中国从此有了“皇帝”这个词。秦始皇认为秦王朝将永远传承下去,便管自己叫始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除了在全国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外,还取消了分封制,转而实行郡县制。古书中曾有“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等说法。在长达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都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中国在之后的近一千七百年时间中在政治制度上比西方先进、经济上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

  相关知识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吕氏春秋》共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