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北看-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桌设置一份珐琅烧素花的奠池,左边放酒盅,右边放着一把细脖子长
把儿的酒壶,下面放着一方黑布拜垫,上面盖着一条红毡子。
    官客来吊祭,应当先把红毡子掀起,然后跪在垫子上磕头(铺红毡
子是孝家表示不敢当,掀红毡表示吊者尽礼)。丧家有两位穿孝服的
执事各在左右跟着跪下。左边执事酌满一盅酒,交给祭人,祭人举杯
后把酒洒在奠池里,把空杯交给右边执事。如此三献三叩首后起身入
帏,向孝子致唁,退出来就有招待人员招呼入座或入席了。
    还有一种吊祭叫高奠,例如长辈对晚辈、有爵位的王公对一般官
吏或者皇上派的内监大臣来吊祭,都不行跪拜礼。他们要站在灵前奠
酒,就得高架奠池。这种礼仪到了民国十三年宣统一出官后,大家都
渐渐淡忘了。
念  经
北平有排场的人家办白事都要念经,经分和尚羟、喇嘛经、道士



经、尼姑经还有居士经。经是论棚算,念三天经,放一台焰口算是一
棚。喇嘛的念经衬钱最贵。白塔寺、雍和官的喇嘛都应佛事,他们穿
黄缎子靴帽袍套,念起经来讲究一口气念二十来字,把脸憋得像紫茄
子一样。大喇叭拉出号杆有一丈多长,大神鼓也有四尺见方。谁家办
丧事一念喇嘛经,左邻右舍就别想睡觉了。
    念道士经讲究请白云观的道士,他们戴绣花鹤氅黑缎子道冠,在
灵前一转咒、一拜忏,神气极了。
    念尼姑经的以三圣庵最有名,出来应佛事的尼姑个个都是唇红齿
白,头皮泛青。年轻的尼僧念一棚尼姑经,衬钱虽然不多,佛事的名堂
可不少。北平有身份的人家最忌三姑六婆,请念尼姑经的并不多。
    北平大小庙宇几百座,大概半数以上都应佛事,超荐亡灵。要请
道高德重的高僧大都请法源寺、拈花寺的僧众来超渡。如果讲排场、
论气势,那要数北新桥的九顶娘娘庙了,他们是子孙院儿,不忌荤腥,
可以娶妻生子。住持心宸大和尚的嗓音洪亮,身材魁梧。他们念三天
经,棚里挂的刺绣佛幡要天天换新。心宸每天必定亲自拈香转两堂
咒,每转一堂咒,换一堂绣花袈裟,的确花哨醒目,不同凡响。从前凡
是跟丧家有深交的,尤其是舅老爷姑奶奶一类内亲,讲究送经和送焰
口,事前都要打听清楚,可别跟九顶娘娘庙的径碰上了,否则相形之下
比不过人家。
    居士经多半是跟丧家有交情的信佛朋友自动凑的一棚经,人数或
多或少,甚至茶水不扰。等到孝子办完丧事后再亲自去谢,还附带送
点茶叶表示道谢。

放焰口送护食
    超度亡魂最注重放焰口,丧家只要能力所及,都要接个三,放台焰
口。讲究的人家要搭三面高台,分“高座”和“鬼脸座”(即平座)来对台
放焰口,喇嘛、和尚、道士、尼姑和居士各放各的。记得当年宣统业师
梁节庵先生去世,做“五七”时放了六台焰口,一会儿转咒,一会儿跪
灵,把孝子梁思孝整惨了。
    和尚、喇嘛放焰口都要洒甘露法食,法食又叫护食,是蒸出来的大
小形状不同、点上红绿颜色的小馒头。护食架子有的三层,有的四层,
顶上层有木宝塔,护食就供在塔门之前。护食一到,供奉灵前,焰口一
上座,茶师傅一请护食,男女吊者就可以来取护食,据说拿回家给小孩
插在床头上,可以压惊辟邪。在请护食之前,首座僧侣一边念咒掐诀,
一边把护食掰碎,往月台上掷,表示施舍甘露法食,让孤魂野鬼来领
受。
    另外还有一种叫传灯焰口,事先由铺派(和尚派来的执事)在经座
上按好两条带棚工的引线,各系一尊一尺来高的彩衣仙童,每人手捧
灯碗一盏,等焰口一上台,孝家众亲都要绕着棺材而跪。焰口放到某
一阶段,捧着灯碗的小仙童兢顺着引线而下,送到灵前,由跪在第一位
的人接过灯碗磕个头,传给第二位。如此传绕棺材一周,再将灯碗放
在下手仙童的灯盘里头,外线冉冉而去回到法坛,周而复始,叫做传灯
焰口。据说这种传灯可以烛照幽冥,接引亡人早登极乐。放一台这种



传灯焰口,比普通焰口价钱要高得多,普通人家办白事是不容易看得
到的。
糊冥衣是一绝
    北平的小户人家遇到子孙满堂的老喜丧,和尚一高兴有用锣鼓打
起花点儿,外带唱小曲儿的。梅兰芳唱《邓霞姑》有一场放风滚焰口,
虽然有点儿唬人,可是这宗事也不能说真没有。
    提起北平的糊冥衣,真可以说是一绝。冥衣铺门口的招牌大半都
写着“车船轿马”、“寿生楼库”、“金山银山”、“细巧绫人”,凡是天上飞
的、地下跑的、河里浮的、草棵里蹦的、楼台殿阁、山水人物、一应家庭
用具,只要点得出名堂,他们就能惟妙惟肖地给糊出来。有一位老太
太一生别无所好,就是喜欢摸几圈。她一过世,生前牌友公议要给老
太太糊一精致小巧的苏式麻将牌,让老太太在阴间解闷儿。听说这副
牌是请北平糊烧活儿的第一高手郭崽子糊的。看过这副牌的人说,如
果不说是纸糊的,谁也看不出牌是假的。
    当年吴佩孚故世,随从照着他生前用的一张上铺夏布垫子的紫檀
炕床糊了一份儿纸的,搁在丧棚里准备出殡的时候焚化。不料有一位
莽撞的吊客行完礼,一看棚底下有座炕床正好歇歇腿儿,一屁股坐下
去,炕床当然立刻报销了。

—撮毛无人不知
    凡是够排场的丧事,就会有个一撮毛儿的人来当差。他一进门先
奔账房,掏一个素封,上写官吊四色,其实是秀才人情,一毛不拔。跟
着到灵前磕头行礼,领份儿孝服靴帽。从此逢七有经忏,他是风雨无
阻,跟着用人吃中桌(北平办红白事,用人开四盆四碗席叫中桌)。这
位一撮毛儿先生可以说是北平六九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他究
竟姓什么叫什么,知道的人恐怕不多。据他自己说他叫王得胜,是蓝
锭厂旗籍,年轻时候无知,喜欢用铁标撂人家放在天上的风筝。久而
久之,他的腕力越来越强,索性专门给办丧事人家撒纸钱儿了。
撒纸钱儿
    全国各地只有北平出殡有撒纸钱儿这一说。灵柩凡是经过城门
洞儿,或是经过十字路口、路祭棚以及庵观寺院,都要撒纸钱儿。
    所谓纸钱儿,全是白报纸做的,碗口大小,中间榨个四方窟窿眼
儿。一撮毛随殡撒一通纸钱儿,大概是合洋白面两袋半到三袋的价
钱,若不是六十四人的大杠,还请不到一撮毛,一撮毛撒纸钱儿比别人
撒纸钱儿都费。他随殡总是带着两个徒弟替他提着竹筐,竹筐儿垦放
着纸钱儿,上头盖着一块湿手巾。后头跟着一群小叫化子,随地捡天



上飘下来的纸钱,再用麻筋儿穿起来。一撮毛的徒弟们常趁人不备把
筐里还没撒的纸钱儿打塞给小叫化子们,等出了关乡,到旷野荒郊,一
撮毛就向本家账房伸手要钱补充纸钱儿了。此刻上不着村,下不着
店,账房只有捏着鼻子让他宰,托他代办。他一会儿工夫把小叫化整
理好的纸钱儿又拿出来,现大洋也进了他的腰包。北平的杠房是别的
任何一省比不上的,东城最有名气的是恒茂杠房,西城就是日升杠房。
北平管抬棺材的叫抬杠。别看抬杠的人一个一个脏兮兮不十分顺眼,
不是行家还真当不了这份儿差。北平有句土话说:“抬杠比打职事儿
的挣得多。”
油杠包绳
    依北平的规矩,十六个人抬的棺材够不上用官罩(一块绡片搭在
棺材上启灵),二十四人抬的才将就用官罩。一般人死了最多用到六
十四人抬杠,皇妃用八十人杠,皇后用一百人杠,皇帝才能用一百二十
八人的大杠。抬杠的人要剃头,穿靴子。大杠要现用红漆和金漆重新
油漆,抬杠的杠绳要用新红布重新缝裹(行话叫油杠包绳)。
    抬杠的杠夫全是些好吃好赌的苦哈哈,剃头钱早赌输了,发的靴
子进了当铺,等到启灵之前,打香尺的人(总管)一检查,只好临时叫剃
头挑子免费替他当街剃个一千二净,靴子也只有替他们赎回再穿了。

晾杠演杠
  杠房如果承应的是六十四人的大杠,十之八九必定油杠包绳,杠
房一定要在马路旁边宽敞地方铺上新芦席,把大杠和官罩陈列起来,
四角插上杠房的号旗。这一方面是替丧家摆场面,其实是给杠房做宣
传。晾完杠后,要把大碗抬起来,中间用三红碗盛上九分满的水放在
官罩里的托板上,抬着从一个牌楼到另一牌楼是一个来回。本家派人
跟着演杠,验看一下这碗水溢出来没有,当然也得另外给赏钱的。
    如果用四十八人抬杠,就可以大换班了。所谓大换班,是九十六
个人分成两班,一班四十八个人,用绿驾衣和蓝驾衣、红帽翎和蓝帽翎
来划分,一声“换班儿”。立刻蓝的全下,绿的全上,整齐划一,真不输现
在的仪仗队。
    北平抬杠的有一行规,棺材一启灵,一直把棺材抬到坟地落坑下
葬,棺材才准着地,或者先在哪个庙里停灵才能落地;假如中途落地,
这通丧事就算杠房的啦!
    杠绳,不管是大扣或小扣一律都得是活扣,讲究一抖搂就开。听
说从前有一个德国人特地到杠房去学怎么样打活扣杠绳,后来把这个
打活扣的方法传给了德国童子军。



打香尺的
    出殡不管是大杠或小杠都得有个总管,就是打香尺的人。一个打
香尺的人指挥几十个人,既不叫一二三,也不喊口令,只凭他手里一根
木棍儿,敲打另一块红木尺,把节奏分出快慢高低,就是指挥信号。凡
是抬杠的左肩换右肩、右肩倒左肩、进退急徐或中途换人,全都靠这些
信号,每个人也辨得很清楚,真不能不令人佩服。
    出殡中当执事的人不需要什么技术,所以人品很杂。当小囔儿的
一定要十四五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