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作文三书-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则可以看见人性的伟大美丽,知道万物之灵可以到达这样的高度。

  作家观察人生,如果从人的性格着眼向下发现动人的行为,向上发现深藏的人性,他多半要用这种材料写小说,只有写小说才“物尽其用”。

  二、含有冲突的事件

  有些事件含有冲突。例如神父和妓女在一处避雨,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连在一副手铐上逃亡,一个韩国人到了朝鲜,朝鲜怀疑他是韩国派来的间谍,他回到韩国,韩国又怀疑他是朝鲜的间谍。有一个人,姑且称之为某甲,他出卖了他的朋友某乙,他从此躲开某乙,避免见面,他又时时打听某乙的行踪和生活状况,放心不下,因为他要预防某乙报复。这些材料早已由小说家写成了小说。

  有时候,小说家要制造含有冲突的事件,或在事件中制造冲突。“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雪想剥掉松树的外衣,松树怎么也不肯,雪花费尽心机,徒劳无功,自己却融化了,——没关系,明年再来。这就是制造出来的冲突。机器人本来和人没有冲突,但是有人设想千万年后,机器人愈来愈精巧,跟人没有分别,有一天这些机器人忽然也有了个性,有了欲望,他们也闹罢工,也闹革命。这也是制造出来的冲突。

  三、事件复杂,并经过很长的时间,有种种演变。

  这是长篇小说的题材,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都是用这样的题材写成。

   什么样的题材是戏剧题材呢?——〖1〗一、立体的

  从前有一个故事:某甲的父亲掉到河里淹死了,尸体漂到下游,被某乙捞上来。某乙写信通知某甲:“你要想把父亲的遗体搬回去,必须付我五十两黄金”。五十两黄金是一笔巨款,某甲不甘心付出这么大一笔钱,偷偷地去找足智多谋的某丙商量。某丙对某甲说:“没关系,这好比一笔买卖,你尽管杀价,因为对方这笔货非脱手不可,而买主只有你一家。”某甲听了觉得很对,就不理某乙的要求。某乙着了急,也暗中向智多星某丙请教,某丙对他说:“没关系,这好比做买卖,你尽管叫价,因为对方非进货不可,而只有你一家有货。”某乙觉得有理,决定坚持下去。……

  在这个故事里面,甲有甲的难题,乙有乙的欲望,丙有丙的阴谋,三条线现在纠缠在一起,是一个立体的事件。这样的故事也可以写成小说,但更适合编成剧本。用台球作比喻:台面上有三个球,各球之间保持相当的距离,撞球的高手选一个角度下杆,这一个球就去撞动第二个球,第二个球去撞动第三个球,第三个球又滚回来撞动第一个球。小说可以这个样子,也可以不是这个样子,如果一篇小说中也有三条线索,也有三个主要的人物——三个球——,往往第一个球撞第二个,第二个球又撞第一个,把第三个冷落在旁,有时候,甚至其中一个球独自滚来滚去滚动了很久,才沾上其余两个。有些小说只有一条故事线,像是把二个球穿成一串。

  二、激烈的

  戏剧,由于一次次冲突造成一次次高潮,而高潮又愈推愈高,难免要把事件的发展推向极端。所以戏剧情节多半是激烈的,反温和的,不中庸的。有人说小说的故事有一个模式:“一个人,他遭遇到困难,他想出办法来解决,最后得到一个结果。”我们可以把这个公式用在戏剧身上,只要稍稍增加几个字:戏剧是“一个人,他遭遇到特殊的困难,他想出一个非常的办法来解决,得到意外的结果”。

  体裁选择(3)

  在戏剧里面我们总可看到极爱、极恨、极勇敢、极怯懦、极自私、极慷慨。我看见一位资深的电视导播,指导他的后进:那演员亮出刀子来的时候,要让观众看见刀子;刀刺下去的时候要让观众看见伤口;让那演员拔出刀来,举在空中,握刀的手发抖,用特写镜头让观众看见刀尖滴血。在编剧会议上他们使剧中人遭到阻碍,严重的阻碍;使剧中人受到侮辱,羞死人的侮辱,世人不能忍受的侮辱。常看戏的人都会发觉,舞台上总有那么多耳光、下跪、呼天抢地,银幕上总有那么多枪战、车祸、癌症。

  三、集中的

  “集中”指时间集中,人物集中,事件集中。譬如集团结婚,二十对新人在同一天、同一个礼堂内完成嘉礼,谓之集中;二十对新人在二十个地方分别成婚,地点不集中;在二十个月内先后成婚,时间不集中。戏剧常以法庭、旅馆、火车、大杂院等地为背景,为的是便于集中。《西游记》的布局不够集中,所以有人说它的情节好像是大年夜的烟火;《水浒传》到了结尾才把各路英雄集中在一处,所以有人说《水浒》如果是戏,应该在结尾处开始。

  人生常常是散漫的,欠缺周密的计划,偶发事件很多,所以,戏剧的集中有时并不自然,但是戏剧家有一种本领控制剧场,征服观众,使观众暂时失去抵抗能力,接受一切安排,并且在散戏后也不想翻案。舞台剧最要集中,电视剧放宽了一些,电影在各剧种中得到最大的自由,有时候可以像长篇小说。不过“集中”是戏剧这种体裁的一大特性,切记:要充分认识特性,才可以充分把握那体裁;能充分把握那体裁,才可以活用那体裁。

  以上是题材和体裁的关系。下面谈谈作家的气质性分和体裁的关系。先说散文。

  什么样的人喜欢写散文?〖1〗一、爱好自由

  这是说爱好文学形式的自由,不耐受格式规律的拘束。写散文,爱长就长,爱短就短,爱直接说出来就直说,不爱直说就找一个寄托,爱写人物笔下就出现人物,不爱写人物就只写“江上数峰青”,这样何等潇脱,何等自在?有些人专门讽刺那些为布局结构所苦的人,指出作文的乐趣在无拘无束,发抒性灵,悠然自得。陷于格式规律不能自拔,当然是坏的小说作家和编剧,但“无拘无束,悠然自得”恐怕只能成为好的散文作家。记得有一位散文家偶然乘兴写了一个故事,用第一人称观点叙述,有人读了以后提供意见:第一人称写成的小说,只能写“我”亲自做过的事和直接的见闻,不能无故描写“他”怎长怎短。这位散文家反问:“我为什么要受这个限制?”答复是:这是写小说的基本规则。散文家又反问:“我为什么要写小说?”这一问使对方语塞。他爱自由自在地写,他不在乎写出来的东西是否合乎某种格式,于是他写了一辈子散文。

  二、内向、长于内省

  作家如果时时自己反省,不喜欢和外界接触,和那些个性、职业、生活习惯不同的人保持距离,他就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在下笔之前向内挖掘,写来写去都是写他自己。他不能观察一个渔夫的生活,设身处地,把自己化作渔夫,也不能把自己的心分裂开来,一面身受一个慈母失去独子的悲痛,一面写一个阴险小人狡计得逞时的快乐,把两者合成作品。他写来写去写出一种人物,就是作者自己。这样的作者可以写很好的散文。有一位散文能手怕开会,怕参加宴会,不喜欢公共场所,他说人多使他心乱,使他的文思荒芜。酒店是左拉那种人流连的地方,而左拉写小说。

  三、只能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

  我问过多位散文作家:“你为什么写散文?”大部分答案是:散文可以一口气写完。在他们看来,写作犹如饮一杯美酒或听一首好歌,情趣随时间而蓄积饱满,在工作完成时愉快达到高潮,中间宜不打断,如果中断,则情趣消退,前功尽弃,再继为难。有一位作家说:“我写作的时候要发烧,作品完成以后才退烧,如果中途退烧,那写了一半的稿子只好进字纸篓。”

  体裁选择(4)

  这样的人自然不去招惹长篇小说。写长篇多半要列出人物表,写出大纲,像照图施工一样今天写一点明天写一点,写作的热情随时可以收住,也随时可以发动起来。有些长篇要费时五年十年,作者的注意力始终贯注,灵火始终照亮全局。有人受得了这样的压力,有人受不了。

  什么样的人会去写小说呢?〖1〗一、化身癖

  小说手法是把主观的经验客观化。“我”失恋,这是主观的经验,少年维特失恋,这是客观化的结果,第一人的内容借第三人来表达,是一种化身的艺术。“我”看见许多醉心中古骑士、幻想行侠仗义的人,他们似乎不知道自己活在什么样的社会里,十分可笑。“我”不去直接写他们,却去写一个叫唐。吉诃德的人,让唐。吉诃德来代表他们,术语谓之创造典型。这也是一种化身。

  作家的信条和守则里面有一条是真实,也就是对人生忠实,对艺术忠实。但人生和艺术并不恒等,艺术力求完美,人生则往往有缺陷,需要作家妙手再造。《儒林外史》说王冕画了许多荷花,有人不信,指出王冕以画梅知名,从没有一幅荷花留下来。但是《儒林外史》既然写王冕放牛,王冕练习写生只能画荷,因为放牛的场所和季节都适合画荷,不适合画梅。《儒林外史》是小说,它描写王冕的幼年以艺术的考虑为第一。“化身法”能根本解决这个矛盾,求得人生和艺术的两全。《少年维特之烦恼》写得好,对人生忠实,因为维特是歌德的化身。为了艺术效果,维特自杀了,也没有人指责这是说谎,因为维特到底不是歌德。歌德虽然活下去,但世上因失恋而自杀者大有人在,所以维特自杀的情节仍然忠于人生。

  化身法还有一个好处。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作者观察到的别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不愿公之大众。有一位理学家说,他每天写日记,他的日记可以让人阅读,凡是不能让人在日记中读到的事,他在生活上绝对不做,凡是不能让人知道的念头,他绝对不去那样想。这只能算是一个人修身的理想标准,即令能做到,恐怕也不是很好的小说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