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2007年尤其是下半年,中国经济疲态开始显现,许多体制性矛盾不断加剧,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通货膨胀开始抬头,深层次的表现则是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足。
在我们看来,经济出现问题首先是与我们的政府体制依然存在严重缺陷有关。政府主导经济、主导社会,企业、公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经济创造力、自我发展能力一直受到严重压制;而国有垄断企业几乎不受约束地侵蚀全社会财富和消费能力的局面,近年来却不仅没有好转,且有加剧的趋势;尽管法治建设已经开始关注到公民经济权利、财产权利的保护、自由社会秩序的创建与维护方面,但较之管理、甚至管制公民与社会的法律而言,却仍明显不够。也就是说,我们目前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权利、自由与*制度建设不是多了,而是严重不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城乡活跃着大量的个体经济(个体户),不仅创造了极大的经济财富,也解决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口。而今,由于政策上对个体经济制定了严格的进入门槛,公民自由创业的环境可谓大为恶化,所以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街头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如上世纪80年代的书摊儿、食品摊儿、修鞋摊儿、修车摊儿等个体经济活动了。
经济出现问题,同时也与我们前些年执行的赤字经济政策有关。与其说是凯恩斯经济学帮助罗斯福总统把美国经济从二战的阴影中带出来,不如说是经济规律、经济周期让美国经济走出二战低谷。因为赤字经济政策虽然能解决短期消费不足、就业不足、活跃经济的问题;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体制的问题,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方面的问题,相反却可能为今后的通货膨胀埋下伏笔。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全能型政府主导经济的情况下,赤字发行的国债往往被政府官员运用到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更有利于增加GDP总量的工程上面,而对于提升公民现实福祉和幸福指数却帮助有限。据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看,有一些*工程、“豆腐渣工程”就出自于我们当年的国债工程。昨天的赤字经济政策,果然让我们今天的经济来“埋单”了,这个“单”便是通货膨胀。
当然不可否认,我们经济冬天的来临也与世界经济的气候密切相关。根据谢国忠博士的分析,美国经济从2001年“9·11”开始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2008年将是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拐点。作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经济如果降下来,中国难道会不受影响,甚至如某些人所期望的“好起来”吗?我实在难以相信。且不说,美国是中国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且中国又是美国国债的主要债权人之一,其经济衰退势必要影响到中国;另外美国已经在带动欧洲、日本经济走向衰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门失火”,又怎会不“殃及池鱼”?所以,我不相信,更不敢奢望,在世界经济冬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自己会“风景这边独好”。
冬天并不可怕,就像大自然的冬天不可怕一样。冬天可以消灭病菌,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经济的冬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并主动调整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让未来的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健康,当然前提是我们不讳疾忌医。同时我们也需要坦诚地承认,冬天毕竟是个寒冷的季节,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一个考验,对付冬天必须要准备好“过冬的衣裳”——做精神的准备与物质的准备。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我的忠告是,及时从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撤退,不要吝惜眼下的损失,否则更大的损失会等待你;房地产市场虽然不像股市一样是完全的游戏,但同样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时机,因为会有更好的机会迎接你。对于一般老百姓而言,我的忠告是,节约开支,勤奋地工作并保住自己的工作,这是渡过冬天最现实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雪莱有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08年2月10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劫难如何过去
毫无疑问,通货膨胀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劫难”,不管你是富人还是穷人,不管你是官员还是平民,通货膨胀都让我们的钱包变少了。特别是对于穷人和平民而言,抵御通胀确实没有好的办法,只能以节衣缩食、降低生活质量为代价。相对而言,富人和官员在面对通胀的时候,似乎影响不会太大,毕竟他们的收入高于甚至远高于国民的平均水平,而且来源丰富(工薪收入或许只是其中之一)。但无论如何,减少谁的钱包(货币贬值,事实减少)、让谁的财富缩水,都不会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只能是痛苦的事。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对于国家政府而言却未必是一件坏事情,当然从长远的观点看通胀会最终导致国民不满而影响政权稳定;但是从短期和中期看,国家却可以从通胀中获得好处:由于通胀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本币贬值,所以政府赤字(国债)负担事实上可以减轻,以通胀后的钱还通胀前的钱,即使加息,显然也是划算的生意。不过,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政府而言,是不会听任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的,因为严重的通胀一旦影响到政权的稳定,就不划算了。
按照美国著名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观点,通货膨胀与其说是一个经济现象不如说是一个政治现象,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政府花钱没有节制;通货膨胀常常都是政府实行赤字开支的结果。对照我们国家眼下正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国内的经济学家们至今无法为我们做出一个科学的解释,他们所谓的“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充其量不过是对一个最肤浅的经济表面现象的看法,何劳经济学家们来伤脑筋,就是普通老百姓也都知道“面粉贵了面包自然要贵”的道理。但巴菲特为我们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面粉贵也好、面包贵也好都不过是物价上涨的表面现象,是政府乱花钱、乱印钞票导致了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常识告诉我们,由于国家政府掌握货币发行权(如今欧盟国家由欧洲中央银行发行欧元),因此尽管在*制度下政府权力受到监督和约束,但仍然会有随时被滥用的可能。特别是政府发行国债实施赤字经济政策的时候,国家中央银行往往没有力量加以阻止,如果不是独立的中央银行的话,政府支出花钱、印刷钞票就会更随意、更方便。货币发行量超出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便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在我国,一向实施的是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有着超出想象的花钱(投资)冲动。政府的钱来源于两部分:一部分当然首先是税收。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除了农业税取消以外,其他所有税负不仅没有减轻,而且有加重的趋势,特别是地方政府在税收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的收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消息,近年来我国每年税收都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其增速远超过国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另一部分便是国债收入。继2003年国债发行规模创历史新高(6300亿元)以后,2004年1100亿元,2005年800亿元,2006年600亿元,2007年仍然达到500亿元。我们难以想象,如此巨大规模发行国债的钱,被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投入到市场中去,会放大多少社会总需要?会抬高多少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许这些总需要当中的相当部分,并不是国民所需要的,对于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也无太大的意义,可能只是某些政府官员政绩的需要而已。市场中本来并不需要那么多钱来运行,国债支出让钱多了起来,又如何不“流动性过盛”,又如何不贬值呢?于是,通货膨胀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大踏步向我们走来了。
看来,今天我们所面临的通货膨胀不会在短期内走掉,甚至会有日趋加剧的风险。如何让这场经济的“劫难”早一点过去,我相信巴菲特有关通货膨胀的看法具有重要的启迪价值:很显然,让政府花钱有节制,就可以达到降低通货膨胀的目标。那么如何让政府花钱有节制?当下最可行的办法有二:一是实行大幅减税的政策,这样政府可能会痛苦一些,毕竟要自己少收钱,但国民的个人收入可以实质增加,休养生息,因此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消减财政赤字,少发国债,真正限制政府盲目投资的冲动。至于目前让央行频繁加息的做法,我并不以为然,与其加息不如降低贷款利率,那样,或许对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有些实质好处,成本下降,价格自然就会下来了。
(2008年2月26日)
现实的警醒
我相信这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理想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虽然现实的种种不公平和残酷让他们活得很累很辛苦,但并不妨碍他们对于人生的热爱、对于美好未来的期许。也正是由于世界拥有了绝大多数的理想主义者,所以社会每天在前进,人类每天在进步。本来我自己也应当是理想主义者大军中一员的,但近来却越来越悲观了,悲观的原因固然很多,最直接的原因,我想是与一本名为《大事件:决定人类未来的50件事》的书有关。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BBC记者兼制片人杰西卡·威廉姆斯(Jessica Williams),作为一名传媒人他有机会到世界各地考察研究,采访各国政要和学者;因此对于今天世界发生的各种重要事件、变化有着为我们所震撼的理解和思考。在这本书中,他认真而严肃地向我们阐述了50件发生在今天世界里并将决定我们人类未来的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意义。在我看来,50件事情中的每一件,都是“天大”的事,比如“人类的寿命”。杰西卡·威廉姆斯不仅告诉我们预期寿命最长的是日本女性,目前平均寿命能够达到岁,并且丝毫没有减少的迹象;而在非洲的博茨瓦纳,人的平均寿命竟然只有39岁。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