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文化”的汇总:皇帝时期的文化汇总在明,清两代,氏族时期的文化汇总是春秋文化,而母系制的始族文化汇总在山海经书中。

  这是一个奇迹:距今八千年到距今六千年的始族人对自己的讲述原汁原味的保留下来。凡是遗址出土的地区一定有山经的记录,凡是山海经记录的地区一定有出土的遗址。

  说到这里,读者应当明白,山海经的资料多么珍贵。它是中华民族的珍宝,也一定为世界民族珍视。开发这块“处女地”本书是一次尝试,对处女地的耕耘还有待于读者。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仰韶人之七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仰韶文化

  仰韶人之七

  伏羲始族

  距今万年以前,河南全境没有人口。芮城人从黄河北岸向东到了山东丘陵和辽东半岛,但是,受到河淮湿地的阻隔,没有进入河南境。在豫西,是一片山地,叫作豫西山地。蓝田人阻隔在山地的西坡。在河南境内,没有万年以前的遗址,也得不到土著人口的信息。河南境最早的人口是伏羲人,伏羲人是河南的土著。

  伏羲人进入河南不晚于公元前六千年。在三峡以东,伏羲人进入嵩山地区,并且向南,向东,进入河淮平原。在三峡以西,向南是一片冲积平地,叫作“沩汭”。这里又是一块人口稠密地区。著名的渑池仰韶村在这里,三峡遗址群也在这里。从沩汭沿着山地的边缘向南进入洛河的中游和上游。

  伏羲人从山西向河南的迁徙路线大概这样。到了公元前四千年,伏羲人在河南境已经生存了二千多年。河南境的人口都是伏羲后代,伏羲被当作起源祖先。河南境的伏羲人分作河淮和洛河两个部分。

  河淮伏羲

  伏羲人向河淮平原的这一支,古书的名字叫作“太昊(暤,皞)”。太昊的更早的名字是大昊。大昊是商语,太昊是周语。大昊是古汉语化的名字。昊是太行语对西来人口的通称,就像戎,狄,夷,蛮一类名字。河淮的伏羲人在昊前面加一个大字,自称大昊。周以后开始称作太昊。太昊人崇拜伏羲,伏羲的名字流传下来,与太昊巫的宣讲有关。

  公元前四千年,进入太昊人的辉煌时期。太昊人建立起自己的巫祠,宣讲伏羲崇拜,将伏羲塑造为治水的神,斗“黑龙”的首领,制作“八卦”的圣人,等等。在淮阳,有伏羲陵(庙),在淮阳周围数县流传伏羲的神话群。几千年来,没有中断对伏羲的拜祭。

  河淮平原是一块四方聚会的土地。东方的山东土著,北方的太行人,西方的伏羲人,南方的荆楚人,都曾经到这里。不晚于公元前三千年,西方渭河出了著名的崇拜,叫作“少昊”。昊,前面说过,是对西来人口的通称。伏羲是大昊,后来的就称作少昊。

  少昊是个巫祠崇拜。太昊和少昊不是一回事。少昊晚了太昊千年。从位置看,太昊在山东丘陵的西南,少昊在山东丘陵的西北,在曲阜地区。少昊存在了几百年,以后为黄帝崇拜代替。

  下面是一份考古资料,从资料能够看出河淮地区的特点:

  河南驻马店位于河淮平原的西南部,以冲积平原为主。文化堆积以二里头文化最为丰厚,其次为河南龙山,个别探方下面是石家河文化。遗址是石家河文化的最北地点。

  驻马店地处河淮伏羲的南部,石家河文化来自长江边,是荆楚人的祖先。河南龙山就是伏羲人,二里头是商遗址,这份资料告诉我们,伏羲人到达了河南南部。公元前二千年以后,河淮地区进入了二里头(商)的范围。

  洛河伏羲

  关于洛河伏羲这一部分,山海经记载了几支始族。

  薄人

  薄人的记录从山西的西南角开始,一个分支沿着中条山的南坡和东坡向北,最远处到达了今天的阴山。这一支人在汾河流域生存下来。

  薄人的又一个分支向南,这个时期的沩汭还是一片水域。薄人绕过水域,到了水域西面的山地边缘。随着水域的消失,薄人向东进入平地。在这块地方,出现“成侯”和“朝歌”两个名字。这两个名字在沩汭的西岸,是地广人稀的地方。从朝歌再向东,进入沩汭平地,薄人在这里生存下来。二千年以后,这里是人口稠密地区之一。

  (朝歌是著名的商纣王的“都”,但是,位置不对。朝歌的位置应该在洛阳东或安阳南。朝歌是伏羲语,始族时期迁徙频繁。而始族的名字往往又是所在地区的地名。这样看,薄人后来继续向东迁徙将朝歌名字也带向东方。)

  济人,厘人

  济人在伊水,伊水就是洛河,在洛河流域的始族语言不统一,留下来伊水和洛水两个名字。薄人在沩汭停下来,没有再向南。济人继续向南,到达了洛河的中游和上游,从中游河段向西直到洛河的源头。洛河发源在蓝田南面的山地,属于蓝田地区。在蓝田地区生存着华人,华人的文化经由济人流传进了河南和山西。

  记载说,“伊水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大水。”

  又一处记载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

  (华人的传说是,“有蛇焉,名曰肥遗,六足四翼。”比鸣蛇和化蛇多了六条腿。)

  “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这一段记载更耐人寻味。马腹就是娲肠,马是音译,腹是意译。娲肠,女娲之肠,是女娲神话的起源传说。在女娲的史诗没有记载,因为公元前四千年以前,女娲补天和造人的神话还没有演化出来。女娲之肠的肠实际上是“脐带”,连接母亲和婴儿。“其音如婴儿”,保留了痕迹。

  在记录中,出现了“昆吾”。昆吾是济人的一个分支。史记记载说,昆吾作乱,遭到了“汤”的伐灭。汤的时代不早于公元前三千年,可知,昆吾这个分支向东迁徙。

  厘人和济人在相同地区,济人的分支向东迁徙,遭到了汤的伐灭。厘人的分支有虢。周时,虢是周的诸侯国。从陕西到河南,有两条通道。在豫西山地北(淆山)的通道经过著名的函谷,是在秦时开通。更早的时候是通过洛河。

  对于女娲之肠,济人叫作马腹,厘人叫作“马肠之物”。可知济人和厘人各有自己的方言。

  苦

  苦分支在洛河的下游,北岸。记载中出现“少室山”和“泰室山”,是苦地区准确的标识。洛河的下游地区人口极其稠密,是伏羲人巫祠的中心,也是古汉语巫祠的中心。苦人的史诗被古汉语巫祠增加了“帝”的内容:

  “帝台之棋”,“帝台之石”,“鼓钟之山,帝台所以觞百神也”,“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有木曰,“帝屋”。

  苦人自己崇拜的神叫作“天愚,是多怪风雨”。

  “太山”,这是古汉语巫祠从山东带过来的名字。

  从上面的记载可以知道,苦人已经融进了古汉语氏族。

  负

  负分支在洛河南岸,与苦分支隔河相对。是一块不大的地区。负记录了五个巫祠,三个伏羲神,是伏羲人的中心地区。与苦相似,记载了:“帝之密都”,“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古汉语巫祠将东方的禹神话带到了这里。

  缛羝

  这一支人时,渭河与黄河不相通。渭河是一片湖水,湖水流入沩汭,这一段水叫作谷水。缛羝人在沩汭西,谷水和洛河之间,走进了豫西山地的山里:有水“北流注于谷水”,“南流注于洛”。

  缛羝人到了山地的西坡,在这里,有水“北流注于(渭)河”。在阳华山,“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可知,从渭河大湖到沩汭水域七百九十里,叫作谷水。

  “夸父之山,其木多棕丹,多竹箭,其兽多乍牛,多粒颍淠穸嘞h。”“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夸父的神话直到今天还在流传。这里记载的夸父是巫祠(宣讲夸父的巫祠)。夸父巫祠在渭河南,淆山的西坡,一个山间湖的岸边,环境很是优美。

  缛羝人很长时间与外始族不沟通,说古老的伏羲语。缛羝人走出大山,史诗资料被收集的时候,已经是古汉语普及的时代。缛羝人被当作大山里的野蛮人,缛羝人的名字配上缛羝两个字。 。 想看书来

仰韶人之八(始族时代全部结束)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仰韶文化

  仰韶人之八

  同唱一首歌

  在长江以南,分布了许多的少数民族。在仰韶时代,所谓的少数民族可能并不少数,可能是很亲缘的关系。在亲缘的远古人中,有羌,彝,苗,瑶,布依,侗,水等民族的祖先。这些民族的关于民族起源的传说(史诗)都有类似女娲伏羲造人的内容。将这个关系放到古中华的大背景下,发现西南少数民族与仰韶人存在着历史的联结。这种历史的联结叫做同唱一首歌。西南少数民族的祖先与华山脚下的华人同唱一首歌。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烂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有兄妹二人,正在一个山丘采葫芦。眼看洪水来了。哥哥就用葛条将葫芦捆在妹妹的身上。然后,自己也在身上捆了葫芦,当洪水淹上来的时候,兄妹二人就漂了起来。漂呀,漂呀,不知漂了多长时间,饿了就捞水草吃。困了,就浮在葫芦上睡。

  洪水终于退了,露出了陆地。兄妹俩站在泥泞的地上,四面望去看不到人烟。哥哥带了妹妹到处走,不知走了多少天,也没有看到人。哥哥对妹妹说,没有人怎么办?咱们俩人就成亲吧。妹妹说,可是我们是亲兄妹呀,亲兄妹怎么能成亲呢?哥哥说,是不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