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关于这一点,很多家长做得很不到位。例如,当孩子哭着向家长讲述自己的委屈时,家长要么不耐烦地说:“别烦我,我忙着呢!”要么就是不以为然,甚至嘲笑孩子:“就这么点儿小事呀,你至于吗!”……这样只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认同,甚至是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家长对待孩子的这种不耐烦的态度,以及这种冷嘲热讽式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当然,当孩子向家长诉说自己的委屈和困难时,家长需要鼓励孩子,但这种鼓励并不仅仅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更是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孩子基本已经拥有了正确的自我认同感,那么长大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们都能以自信的态度去面对。
  此外需要父母们特别注意的是,除了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之外,在少儿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还有很重要的一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并能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 。 想看书来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5)
孩子进入少儿期之后,开始对自己的情绪感兴趣,家长要帮助孩子认识各种各样的情绪。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产生情绪,情绪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它们只是人面对一些事情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心理反应,但情绪是需要调控的。
  人的情绪是需要发泄的,孩子也不例外,因此,一定不要因为我们的行为使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例如,当孩子哭闹时,有些家长总是打骂孩子,虽然打骂能够制止孩子的哭闹行为,但也对孩子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长此以往,孩子的情绪长时间得不到发泄,就会使心理扭曲、变形,影响心理健康。
  同时,为了使孩子不至于变成乱发脾气的“暴君”,家长还要告诉孩子正确发泄情绪的方法。例如,当孩子因为没有得到想吃的零食而乱摔东西时,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很想吃那些零食,在合适的时候我会买一些给你吃。当我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时,我也会愤怒,但我不会因为愤怒而摔东西,因为乱摔东西是不对的。”
  这样既使孩子懂得了不良情绪是允许存在的,又使孩子懂得了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方法三:青春叛逆期:家长适当示弱与让权
  青春期是指从12岁到18岁之间的那段时期,是介于少儿期和成年期之间的一段特殊时期。心理学极度重视这段时期,认为至此人生发展到了新阶段,是人生重要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顺利与否,关系到人生未来的幸福感和生活品质。
  然而,一提到青春期,很多家长就会头疼,因为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家长会突然发现,孩子变了,变得不顺从、不听话,他们的行为甚至可以用不可理喻来形容。
  一位家长曾这样形容青春期的孩子:
  他们就像一个矛盾体,前一刻钟,他们还在肯定一切,下一刻钟,他们又会否定这一切;有时他们会盲目崇拜,而有时他们又会把所崇拜的事物贬得一无是处;
  他们就像一颗随时都会爆炸的“炸弹”,也许家长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会成为引爆这颗炸弹的导火线;
  同时,他们又像是对家长充满了敌意,事事都与家长对着干,家长让他们往东走,除了东之外的所有方向,他们都有可能去,但就是不会向东走。
  这位家长说出了青春期孩子的整体特征:不定性,脾气暴躁,叛逆,充满矛盾,令人捉摸不透。
  面对这样一个完全陌生的孩子,很多家长会感觉恐慌,更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这些孩子。于是,一些家长开始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较真”:批评他们的奇装怪服、怪异发型;指责他们的满口“鸟语”、不务正业;过多插手孩子的事情、约束他们的行为……
  家长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家长与孩子“两败俱伤”!孩子的怪异行为越来越多,家长越来越生气;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恶化,孩子说家长不理解自己,家长说孩子不可理喻……于是,很多青春期的悲剧往往就这样发生了:孩子因为家长的管束太多而离家出走;孩子因为家长不理解自己,并且经常逼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情,而故意与父母对着干……
  这些都是鲜明的证据,是家长不了解青春期孩子心理的证据。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家长们对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多一些了解,那么,这些青春期悲剧的发生率会大幅度下降,孩子在青春期固有的“怪异行为”也会大为减少。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6)
那么,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呢?心理学专家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1.我正常吗?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身体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女生的乳房开始隆起,男生出现喉结、胡须等。性的成熟使女孩开始出现月经,男孩开始遗精,这使得这些男孩和女孩感到困惑和不安。女孩可能会因此而感到自卑和害羞,男孩则因为出现*现象而自责,他们不停地在心里问自己:“我正常吗?”
  另外,性成熟会使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莫名的好感和幻想,并产生对性的渴望和冲动,与此同时,这又加重了他们的罪恶感。这种矛盾的心理会促使他们在心中不停地重复这个问题:“我正常吗?”
  2.我已经是大人了,我想独立。
  进入青春期之后,孩子身体的发育成熟,让他们产生了成人感:他们拥有了几乎与成人差不多的身材,因此,他们在思想上也想得到成人式的尊重。他们总是试图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想独立,于是他们不断地向成人的权威进行挑战。
  然而,由于这些青春期的孩子缺少社会经验,当他们以成人姿态出现在社会中时,却又屡屡碰壁。于是,这又产生了一对矛盾,他们想独立,但又害怕品尝碰壁的苦头,这使得他们对自己感到很迷茫。
  因此,青春期孩子最渴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安慰,如果家长真的理解他们,他们很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然而,生活中的现实是,孩子要经常面对家长的不满和指责。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宁愿家长称自己是“怪物”,也不愿意向家长敞开心扉。
  看完上面这两段分析,家长们应该对青春期孩子心理成长的任务有所了解了。其实,在这一阶段,孩子心理成长的任务就是——
  ◇走出困惑和叛逆。
  那么,家长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
  首先,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足够的性知识。
  在孩子四五岁时,家长就应对他们进行性教育,让他们对性别有所了解,让他们知道自己与异性的不同。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能很坦然地对孩子讲“性”,那孩子一般都能很顺利地度过青春期身体的这一“突变期”。
  事实上,在孩子面前,很多中国的家长都不能坦然地讲“性”,面对孩子身体的变化,他们甚至比孩子都要紧张。而家长的这一表现恰恰极大增添了性的神秘感,以及孩子的恐惧和好奇心理。
  曾认识这样一家三口:
  一天,12岁的儿子洗完澡后,很苦恼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小*长出了很多毛,好难看呀!”妈妈听到孩子这样说,既没有笑,也没有觉得难为情,而是亲切又有点严肃地对孩子说:“傻孩子,那不是难看,而是你成长的表现,这说明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已经是小男子汉了。不仅如此,再过一段时期,你的身体还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长出胡须,还有喉结等,这些都是你长大的表现。”
  就在这时,爸爸突然笑了一声,然后责怪似的对妈妈说:“你也真是的,怎么跟孩子说这些呢,这孩子也真是的,这也好意思问。”
  这时,孩子的脸已经红得像个苹果,表情也由坦然变得极不自然,就像做错了什么事情似的,赶紧跑进了自己的房间。
  妈妈所说的那些话,本来是对孩子很好的性教育,孩子也能很坦然地接受,但就是因为爸爸的那一声笑和所说的那句话,让孩子产生了负罪感,从此“性”在孩子的心目中变成了一种罪恶,而且很神秘。也许他今后还会对自己的身体发育有很多迷惑,但他再也不会对家长提起。

孩子的成长历程:成长教育中的心理学(7)
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但如果家长不能为孩子提供这些知识,这些渴望了解自己身体的青春期孩子,就会把目光转向黄色网页、黄色书刊,这对孩子的成长将十分不利。
  每个孩子到了青春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性知识。现在一般的中学开设的性教育课堂,知识范围有限。父母可以根据情况向孩子讲授性知识。当然,如果家长觉得为难,可以买一些青春期读物,如《青春期男孩必读》、《青春期女孩必读》等送给孩子。
  第二,家长应该学会“让权”。
  到了青春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甚至开始反抗家长,其实,这都是由于他们身上的成人感在作怪。这种成人感使他们不再喜欢家长的束缚,因此这时,家长不妨分一些权力给他们,让他们过把成人瘾。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王萌抱着篮球就往外跑,正好与爸爸撞了个满怀,爸爸看他慌里慌张的样子,便问他:“你这是干吗去呀?”
  “我昨天跟同学约好了,十点在学校操场打篮球,这会儿我估计他们都已经到了。”
  “那你的作业?”
  “爸爸,我都已经安排好了,上午打球,下午写作业。”
  “既然你已经安排好了,那我就不打乱你的计划了,不过,你也要按计划完成任务呀。”
  “那……那我现在……”
  “还站在那干吗,赶紧去吧,跟同学约好了,哪能爽约呀!”
  看到爸爸这么开明,王萌高兴地抱着球跑出了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