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济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李济传-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非回原籍项城,而是隐居在安阳洹上村。3月6日,中研院安阳洹上村办事处开始工作。李济写道:“我们到安阳时,他(袁世凯)的遗产已经充公,我们就住在他的家中;我曾写信给友人说:历来做考古工作的,从没有这样幸运过。”李济:《河南考古之最近发见》,《李济文集》(卷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7页。
  3月7日,洹上村村中、村南、村北三处工地同时开工,进展顺利。一周以后,李济在给傅斯年的信中谈到,“科学的考古必须具有五项条件:一是必须有问题;二是必须有方法;三是记载必须精确;四是必须无成见;五是必须有耐性。”所档:元25—6。这是吸取殷墟首次发掘的教训而制定的新规,发掘伊始,李济就叫人绘制详细的发掘图,每一进程都作了地下文物及地层分布情况的详细记录。据石璋如回忆,“殷墟第二次发掘所用的方法,在这一次发掘,老实讲来,还是含有试探的性质。这次发掘还有一件为村人所不了解的事,就是坑内出了生土,已经不出东西了,李先生仍然命工人向下挖生土,他要挖到水面,他的目的是看地层的堆积而不是专挖东西。这种挖法,却惹起地方上有经验盗掘者的暗中讥笑,他们哪里明白地层堆积的意义。”石璋如:《李济先生与中国考古学》,杜正胜、王汎森编著《新学术之路》,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8年,149页。
  发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军阀间停息的战火突又燃起,保护发掘的士兵悄然撤走,土匪开始猖獗。5月6日,发掘被迫停工。这次发掘,先后出土甲骨六百八十片,还有一批古器物、兽骨、蚌壳、陶片等。
  石璋如那时是河南大学中文系在安阳工地的实习生,据他回忆:当时我们跟发掘队一起住在袁家花园,我们直接到洹上村东部的袁家花园,简称“花园”报到。才住没几天发掘团听闻石友三即将开战,就预备停工。袁家花园附近就是石友三的叛军所在,叛军认为发掘团是中央的奸细,所以董先生、李先生于停工后怕被误会,就赶紧坐台车离开,河南省政府派的秘书、工作人员也走了。陈存恭、陈仲玉、任育德,《石璋如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57页。李济嘱人将发掘物藏在彰德高级中学和河南省立十一中学校内,这两个学校都有董作宾的熟人。随后李济与董作宾携带一小部分文物返回北平,准备开始整理研究。此举本是因战事突发,情急之下的无奈选择,不料竟授人以柄。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 殷墟·城子崖(2)
安阳停工,私掘者蜂拥而上。6月22日,留守工地的王湘致函李济,“昨县署将私掘人一共带案下监,时花园庄人屈金梁等正掘挖,见法警前来带案随都跑了。现县署向本村村长追要等人。”所档:考1—1—17月1日,李济致函安阳县政府,“本所并未发函请销刘金和等传票,以后若仅用办事处信纸信封,而无负责签名盖章之件,概作无效。又关于盗掘古物一案,仍请查照董编辑员前函所列各节,切实究治”。所档:元155—4。李济终于明白,县署与私掘人不过在演双簧戏,其目的是糊弄“中央”,维护既得利益。
  李济回到北平,恰逢史语所从广州迁来,考古组迁在北海静心斋。据所务会议议定,史语所原设的八个组合并为史学、语言学、考古及人类学三个组,李济与陈寅恪、赵元任等,受中研院院长蔡元培聘,分别出任考古(三组)、历史(一组)、语言(二组)组主任,此一格局一直维系了几十年。
  转入紧张的案头研究,李济每天往返于方砖厂的家与北海办公地之间。8月31日,他写信告诉已回美国的毕士博,“近三个月工作团之成果相当可观,在离开田野前定将工作报告寄奉,据闻今秋你可能再次来访,望能讨论Freer Gallery与史语所之进一步合作”所档:考21—2—12。。不久,他写的《小屯村陶器初论》报告稿Manuscript Report Preliminary notes on Potteries from Hsiaotuntsun(打印件共5页、插图20幅)。如约寄往美国弗利尔艺术馆。10月,李济主编的《安阳发掘报告》第一期正式出版,“报告”揭示了两次发掘的部分结果。李济撰写了《发刊语》《小屯地面下情形分析初步》《殷商陶器初论》等篇文章。蔡元培在“报告”的序言中指出,殷墟发掘“已经显然表示在中国的考古学的转方向”,这种新方向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立足点是整体的,对文字和器物的探究注重系统性,“以前尚无如此从基本下手者”;二是问题的结构,一如自然科学,取实物为证,“不以设定为决论”,而是按实物材料——问题——旁证参考——适当的观点这样一条路线处置,这乃是“求客观知识的态度”。
  十月金秋,收割之后的安阳大地,转眼间褪了颜色,起伏的土地裸露着苍黄。经过暂时的疏通,第三次殷墟发掘在李济的主持下又将开工。然而,上次仓促停工,李济与董作宾携少量出土物回北平引起的误会,加之当地盗掘者和文物贩子等利益集团的策动,各种流言荒草般蔓生。领头者是河南省图书馆馆长兼民族博物院院长何日章,他是河南商城人,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蒙学部,自称罗振玉的弟子。他在致河南省政府的函中提出,“请准将掘得器物,仍留在开封保存,俾河南人有所观感,庶于地方文化及公开研究学术两得其益。”“本省既有如斯重要之文物,襄助他人发掘,何如自动发掘?……可由兼职之民族博物院经费项下协助。如此自动发掘,则他方再有借口开掘者,即可一律谢绝。”所档:元151—4。何日章借维护乡邦利益的冠冕堂皇其实暗藏着私心。1929年春,殷墟第二次发掘。前董作宾、后李济。(李光谟提供)
  河南省政府致函中央研究院,转录何日章的原文。10月21日,何日章手持河南省政府的批文赶至安阳,声言安阳考古不容外省人越俎代庖。强龙压不过地头蛇。李济电告傅斯年,“省政府拒绝中央挖掘,暂停工”。胜算在握的何日章招工自掘,鸠占鹊巢,在史语所开挖的工地上连续挖掘两个月,所得甲骨古器物甚多所档:元141—1a。。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四章 殷墟·城子崖(3)
此时,冯玉祥掌控的河南地方政府拥兵自重,“中央”对地方毫无约束能力。中研院总办事处收到告急电后,在致河南省政府的公函中,只能曲尽其意:查发掘古都系考古学上之要端,不只为地方文明之表率,实藉此以供全国人士之研求,并谋贡献所得于全世界,尽人类应尽之责任。其开掘之方法,重在立完全之计画,作系统之探求,藉以知古事古物之相互关系,及其当年入土之位置踪迹,本非专以搜寻器物为唯一目的也。此种发掘,必须有专家指导,方能从事,否则一铲才下,而古事古物已为损毁不少,且正不知其地域之已否掘准也。……所得古物为利于详密之研究计,自不能不先行运回本院。一俟研究结束后,即当分列于中央及省立博物馆,以供参考,断不欲据为己有。……同此国土,同属国民,共致力于学术,何畛域之可分。所档:元151—8。蔡元培一面斡旋地方,一面劝慰傅斯年和李济:“连接电函,藉悉在汴时种种辛苦及回平后疲病状况,万分不安,唯祝迅即康复而已。安阳发掘事,赖兄临机应变,得以排除障碍,感佩不遑,宁有他意。弗虽短于机智,然对于善用机智者甚佩之,目的神圣,手段虽非绝对的善法,然有时亦不失为正当也。详细报告已读过,并不潦草,请勿念。济之先生之报告,亦读过,关系重要,成绩优异,不胜欢忭;唯望继续进行,不遇阻力而已。……”真理无奈权力,蔡元培在信中叹道,“除向南京政府设法外,亦一筹莫展。恐安阳已为何日章等之舞台,无可挽救;然彼等欲壑有限,而地宝无穷,他日总有继续工作之机会,待之而已。”潘光哲:《蔡元培与史语所》,杜正胜、王汎森编著,《新学术之路》,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1998年,202—204页。
  10月23日,为争取当地权要对考古发掘的支持,李济联合驻地的彰德高级中学校长共同请了一桌客,不意反遭其辱。他在给傅斯年的信中写道,“今日休息,却受了一阵闷气。因请的时候为正午,等到两点半钟才到。这位县长是初次见面,却把我们的事(安阳发掘纠纷之事),一句也没说,只带了五个马弁,吃了一阵,扬扬而去。”阎王好见,小鬼难缠。这种窝囊气,令人寒心。两天后,李济以“安阳工作进行无术”为由,向中研院请辞考古组主任职所档:元141—2a。。蔡元培、杨铨(杏佛)回电劝勉:“安阳事必以全力争最后胜利,幸勿言去。铨即晚赴京交涉。”所档:考23—4。10月31日,蔡元培又致函李济:“何日章捣乱事,除以全体之力与之周旋外,别无关个人之抱歉与引咎,务请照常进行勿遽萌退意。”所档:考23—5。拳拳相勉,李济义不容辞,他回函杨杏佛:“此次考古组顿遭横逆,除引退外实无第二办法,蒙蔡先生及兄与孟真兄多方努力,率使彼方有就范之意,济自当遵命再行前往,以尽前功。”所档:考23—6。李济请辞不为一己之誉,而是担心“田野工作横被摧残,进行无术”所档:考23—1。。11月23日,他在给董作宾的信中,谈到何日章破坏殷墟的具体情形:至于彼等挖法,实在可笑可恨之至。传闻彼等已得之墓葬,皆为见头挖头,见脚挖脚,十有*,均捣碎了。无记载、无照像、无方向,挖完了不知是怎么回事,此等方法名之曰“研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