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孟子的智慧-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接着我们就要问了,怎样做才是好学生呢?在孟子眼中,做一个好学生,也需要四个条件:
  第一,要取法乎上,不能要求老师降低标准。
  第二,要专心学习。
  第三,要持之以恒。
  第四,要诚心请教。
  我们先说最重要的第一点,取法乎上。既然是学生,要学当然学最好的。孟子说,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满,弓没有拉满,蓄积的力量不够,怎么能射得准、射得远呢?他还说,高明的木匠教导人,一定要用规矩,就是圆规跟曲尺,该画圆就圆,该画方就方,要照规矩来。
  孟子的学生听他谈人生的道理,觉得实在是太好了,却不容易做到。有个叫公孙丑的学生说:“先生所说的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简直像登天一样,似乎是不可能达到的,为什么不让它变得有可能达到,然后人们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公孙丑的意思是希望稍微降低标准,让学生可以跟得上。孟子回答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绳墨(木匠打直线用的工具),后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正如射手拉满弓,但是不发箭,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间,有能力的人就会跟着他学。”作为老师,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使生命的力量充分施展开来,这样才是人生的正路。孟子后来谈浩然之气的时候,任何人都会心生羡慕,即使不见得多么了解其中的道理,也会觉得他讲得真是有一种力量,活着真是痛快,做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人生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而不必执著于那些富贵名利。
  孟子这样谈到老师,学生该怎么办呢?学生不能让老师降低标准,学生要往上提升。这就叫取法乎上,这个“上”当然不限于身边的老师。
  孟子强调两点:第一点,向古人学习,跟古人做朋友,也就是“尚友”古人。怎样跟古人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阅读他们的书,同时还要讨论他们在当时的所作所为。比如,大家喜欢读历史、传记方面的书,了解古人的生活、志向与作风,就等于跟古人做朋友一样。《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有为者亦若是”(有所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成长。
  第二点,向圣人学习。孟子着重提到他眼中的两位圣人。一是伯夷。伯夷和弟弟叔齐,本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死后,二人谦让,都不接受国君之位,反而离开国家,逃到西边的周国。正好碰到周武王起兵造反,*商纣,两兄弟认为做臣子的不可以造反,就劝阻武王。武王自然不会理睬他们。推·商朝之后,两兄弟说我们不吃你周朝的粮食,就逃到首阳山上饿死了。司马迁觉得这么好的人有如此遭遇,实在是天道不太公平,便把伯夷排在《史记》列传的第一位。在古代,常常把这两个人看成志节、节操的代表,他们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随便妥协。孟子说:“听说了伯夷作风的人,贪婪的变廉洁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成语“廉顽立懦”即出自这里。
  二是柳下惠。柳下惠生活的年代跟孔子比较接近。他非常随和,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尽量做我该做的,我对别人都不拒绝,跟伯夷正好形成对照。孟子说:“听说了柳下惠作风的人,刻薄的变敦厚了,狭隘的变宽和了。”

二、怎样才算好学生(2)
孟子认为,听到圣人的事迹,每一个人都会振作起来。所以做学生,首先要取法乎上,好好跟着学,要跟古人做朋友,向圣人学习。这是第一步。
  其次,要专心学习。孟子曾讲过一个故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两个人下棋,第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讲解。第二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却一心以为有只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的话,第二个人怎么可能学得好呢?
  当然,专心致志,也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配合。《孟子》里有一个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楚国人,想让自己的儿子学齐国话。孟子问戴不胜说,是找齐国人教他,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回答说,当然找齐国人教嘛。孟子又说,请齐国人来教,但很多楚国人跑来干扰,这样的话,即使用鞭子打他也学不会啊。这里有一个成语,叫“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xīu)之”。傅,就是师傅来教他,是个动词;咻,就是喧嚷、打扰。孟子还说,如果把这个孩子带到齐国都城住上几年,就是天天鞭打他逼他讲楚国话,也不可能做到。
  第三,要持之以恒。在这方面孟子就直接说了,听到鸡叫就起床,孜孜不倦地去做好事,是舜一类的人;听到鸡叫就起床,一直不停地求利,是盗跖(zhí)一类的人。孟子还讲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意思是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仍是一口废井。学习不是一样吗?已经学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坚持到有结果出现呢?我们说顺利毕业,拿到毕业证书,好,也算一种修成正果吧。如果你差一个月,那还是没毕业,还是没有文凭。当然我讲的不是文凭,而是对于学问要有真正的领会,有真正的心得。
  第四,诚心请教,这点又特别重要。孟子有一个学生叫公都子,他说,先生门下有一个人叫滕更——一看名字就知道,滕更是滕国的贵族,似乎是属于应该以礼相待的人,可是先生为什么不回答他的问题呢?孟子说,有五种情况问问题我不回答,这可以看到孟子的坚持了。第一,仗着地位高来发问;第二,仗着有才德来发问;第三,仗着年纪大来发问;第四,仗着有功劳来发问;最后一点,仗着老交情来发问,我也不回答。滕更占了其中的两项。
  我们再简单说明一下。比如我有一个年轻的学生,电脑非常好,我不懂电脑,想向他请教。我年纪大,是老师,地位比他高,我跟他说你过来教我电脑,他可能不太情愿。他心里想,老师你教我哲学我就认了,现在你叫我教你电脑,好像态度不是很谦虚啊。唐代韩愈说过“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很有道理的话。一个人在这方面是老师,在别的方面却可能是学生,没有人会精通所有的领域。只有这样,每一个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人家教你,在这一点上他就是老师。
  所以我们要懂得,请教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态度谦和,诚心诚意,说话客气一点,避开孟子说的那五种情况,这样人家教你的时候也才会心甘情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教育的方法
现在可以进一步讨论,教育的方法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在儒家里面,从孔子开始,就特别强调“因才施教”四个字。因才施教是很好的方法,但这只是个原则,怎样因才施教呢?孟子提到教育有五种方法,我们分别来介绍一下。
  第一种,像及时雨一样的,润泽点化。针对学生某方面的问题,老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事而随机指点,帮助他转化提升。在《论语》里面,孔子提到的是启发式教学。很多人以为启发式教学是老师的责任,这是忘记了孔子的话。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什么叫“不愤不启”呢?不到你想懂而懂不了的时候,我不来开导你。什么叫“不悱不发”呢?不到你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我不来启发你。换句话说,想要老师启发,就要自己先下功夫。想懂而懂不了,想说而说不出,这时候启发最有效,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及时雨。所以老师需要学生配合。西方特别强调,有三种职业要配合才能够有效果。第一种是农夫,农夫种田,没有老天的配合,不刮风、不下雨,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有好的收获。第二种是医生,病人不遵嘱服药,就算你华佗再世也没有用。第三种就是老师,你再怎么努力而学生不愿意配合,怎么会有教学成果呢!
  第二种,成全品德的,就是说,老师教学生要修养品德。这在儒家是没有问题的。孔子教学生分四科,第一科就是德行科。因为德行才是一个人的生命目标,是真正的光明大道。
  第三种,培养才干的。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要培养才干,使其用之于社会,造福于百姓,这是历代读书人的共同理想。
  第四种,解答疑问的。比如我们读书,有很多疑惑,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疑惑把问题说清楚。
  以上三种方法,是分别针对品德、才干、见识来指导,是为了考量学生的不同需求。
  第五种,“有私淑艾者”,就是靠品德和学问使别人私下学习的。孔子这个老师,对孟子来说就是留下品德、学问让孟子自己去学的,而孟子把书写出来,留下他的品德、学问,后代的人也可以跟孟子学。我们不可能随时都碰到好老师,所以有时候就只能跟古人学,跟外国人学,从书本上来学,这当然也是一种教育。
  孟子甚至还说过,我不屑于教一个人,哎,已经是教他了,就是以不教为教,这也是跟孔子学的。
  《论语》里面有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学生叫孺悲,他做错了事,想去见孔子,跟他说明解释,但是孔子托病不见。传话的人刚走出孔子的房间,孔子就把瑟拿下来,弹瑟唱歌,故意让孺悲听到,我好好的,根本没事,我就是不见你。所以孟子说,为什么这么做呢,不教也是教啊。有些人往往做错事之后跑来找老师,出来之后就跟别人说,老师已经了解了,他已经原谅了,你们就不要再责怪我了。事实上老师只是听他说说话,也不便说什么,而孔子不给这种人这样的机会。
  

四、孟子到底要教什么
孟子教什么内容呢?孟子说过一句话:“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告子上》)学代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