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中国- 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陈豨,欲谋不轨,韩信真乃一愚人哉!”

  二、樊哙  

  对一个貌似粗鲁的武将最好的形容词也许就是粗中有细。譬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人们对樊哙的印象也大抵类此。不过这是对樊哙的误解,樊哙其实是个极有政治远见的人。

  公元前207年,刘邦抢先项羽一步率军灭秦封关自守,打算依照当初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旧约,称王于关中。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刘邦恋恋不舍,准备就此住下,好好地享受享受。樊哙及时地劝戒他天下未定,别忘了秦的前车之鉴。虽然刘邦根本没听进去,直到张良亲自来劝,刘邦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将军队撤退到了灞上。但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樊哙非一般武夫可言者,他在政治上还是有深谋远虑的。

  樊哙在政治舞台上最卓越的表现还是在鸿门宴上。刘邦虽退军灞上,但项羽对刘邦还是十分忌恨的。刘邦自我感觉势单力薄,于是和张良率一百多随从赴鸿门谢罪,樊哙随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可见其忠。项羽在鸿门设宴,酒酣之时,项庄拔剑意在趁机刺杀沛公。席间只有刘邦和张良在坐,张良赶紧溜出帐外把行刺之事告诉了樊哙,樊哙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进入帐后“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可见其勇。项羽握剑坐直身子问:“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欣赏道:“是位壮士”于是赐酒一杯和一条生猪腿。樊哙一饮而尽,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可见其威。项羽问:“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面斥项羽道:“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亦是壮士,被另一个壮士所指责,竟沉默不语,面有愧色。可见其智。因为樊哙的这一段插曲,这才使得刘邦能借故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如果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刘邦的事业几乎失败,樊哙之功不可没。也正因此“樊哙闯帐”成为一段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话。

  项羽死后,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西汉建立之初,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樊哙成为征讨叛军的主将。先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楚王韩信反,樊哙随高帝到陈,活捉楚王韩信,平定楚地。樊哙成为汉朝从创立到稳定的重要将领。

  英布造反之时,高祖病重,不愿见任何人,诏令守宫侍卫,不准大臣觐见。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在一宦官身上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说:“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说得高祖笑着起来了。樊哙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政治谋略。

  樊哙一直跟随刘邦左右,是刘邦的爱将。后娶吕后妹吕须为妻,生有一子樊伉,因此与皇帝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可是他因是吕后妹夫,也险些被诛。卢绾反叛,高祖派樊哙攻打卢绾。这时高祖病重,有人趁机诋毁樊哙是吕氏的党羽,皇上如哪天驾崩,樊哙就会举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高祖听到这话大怒,派陈平乘车送绛侯周勃替代樊哙统帅军队,还要求在军中就把樊哙就地正法。陈平惧怕吕后,同时也深知其忠,所以决定把樊哙押解长安让高祖亲自处决。陈平、樊哙到长安时,高祖已死,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虽然吕后位高权重,但他与吕后之流却决少来往,可见他是个识大体之人。

  韩信之死,死在他心里面一直有个分封为王的奢望。殊不知异姓封王与异姓分封诸侯王一样早已不符合历史潮流。张良阻止刘邦分封诸侯国也许需要举出八根之多的筷子,但刘邦不想分封异姓王只要举起一根棒子就行了,那就是政治的杀威棒,韩信不能看清历史的潮流,非得往政治的枪口上撞,只能是落得钟室之祸、满门抄斩的下场。而樊哙不仅能忠心耿耿地打江山,也善于谋身,即使与韩信相比较也不失其智慧超人的一面。

  三、许世友将军

  说到樊哙,有很多时候我都会联想到许世友将军。也许会有人说拿一个革命将军同封建时代的武夫相比较是不是很不恰当。但我们都知道晚年的毛泽东主席就常拿“周勃安刘”的历史相嘱托叶帅,总之共产党人也无法自绝与回避历史。

  许世友将军最出彩的政治表现却是在十年*期间。1967年1月初,张春桥、姚文元在幕后指挥,南京的造反派夺了江苏省委的大权。来自全国全军的造反派云集南京,抄了许世友将军的家,扯烂了他的上将礼服。许世友将军不得已躲进大别山。在张春桥策划下,造反派给许世友罗织了罪名:许世友在延安就要杀毛主席,搞暴动,现在又要做六省一市的头,不千刀万剐不足以平民愤。许世友的政治生命岌岌可危。

  毛泽东南巡到上海,明确表示要保许世友,并命令张春桥坐空军的飞机去接许世友。到上海后,乍见到毛主席,毛主席说,世友啊,你还好吗?许世友二话不说,扑通跪倒在地,磕了个响头,放声大哭。毛主席连忙把将军搀扶起来。许世友说:“天下大乱,从未乱到这种程度啊,军人手中的武器连烧火棍也不如了,这是什么世道?毛主席啊,你该管一管了。你知道谁是忠臣,谁是奸臣吗?”毛泽东顿了片刻说:“世友,我信任你,南京军区党委是可以信任的,你还是南京军区司令员。不许揪许世友,这是我的意见,我派人打电话给他们,你回去也传达我的意思,你看这样行吗?”“不,什么时候打仗,我什么时候再下山。”“那你先到北京学习。”许世友还是没有同意。他知道,这个*不一般,即使是毛主席的亲笔批示都无法做到刀下留人,萧华、陈再道、钟汉华、廖汉生和杨勇都先后失去自由……虽然有毛泽东一句顶一万句的当面承诺,许世友还是返回了大别山。

  原本,许世友是想叫上陶勇和聂凤智和他一起到大别山,可是这两位爱将不想跟着许世友犯“错误”,执意回去。果不出许世友所料,他们回去都惨遭*。聂凤智受尽各种污辱,被打掉8颗牙齿,甚至被装进麻袋,要扔进长江。要不是许世友派警卫营半路“打劫”,聂凤智必死无疑。陶勇更惨,1967年1月21日,被害死在东海舰队招待所后院的井中,遗体还被打上黑叉。

  许世友指挥吉普车开了一天,顺利开进了大别山。到路口,他跳下车,前后左右仔细观察了地形,命令机枪封锁,指示谁敢登这个坡,格杀勿论。许世友“名正言顺”住进了一二六医院。他给中央军委发电报,说他神经性呕吐,顺便到医院住院治疗。他知道,电报发给中央,让张春桥那些内奸看到,等于向造反派公开了自己的行踪。许世友不敢怠慢,登山头看地形,拟订武装自卫方案,在医院内外布置好部队,时刻准备战斗。好家伙,竟敢武装对抗造反派……

  我初次读到这样的史实第一感觉是相当的震憾和惊讶。在*那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代,即使是效法张良也无从避祸,因为当此时也已无任何历史规律可以寻找,可供借鉴,多少智勇双全和多少无限忠诚的将军倒在了造反派的枪口下,独许世友将军敢于“武装害据”居然能做到自保,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这与历史上的诸多人等的自保之策是多么的不同啊!可以说是大逆不道,一改所有的历史,但却是最行之有效的。

  1970年8月,在庐山召开的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上,*之流妄图借增设国家主席之机篡党夺权。毛主席识破了*的阴谋,提出自己不愿当国家主席,他首先向许世友吐露自己的想法,并要求许世友出面做其他人的思想工作。应当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一次政治布局。我一直都在想如此重要的政治事件,毛主席为什么独独托付给许世友将军呢?答案也许就在于许世友将军是唯一敢于武装割据的人,这是对*的某种否定,是全国都知道的事实。毛主席选中许世友将军自然也无异于向世人表明了他的鲜明政治态度。

范雎与戊戌变法
一、范雎

  范雎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其卓越的智慧表现在他不仅能对世事作出十分准确的判断,更知道如何有计划按步骤地采取切实而有效的措施以有条不紊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范雎是魏国人,曾周游列国希望能推销自己的才华为人赏识以大展宏图,但没有成功,万般无奈只得打道回府报效魏昭王,可是因家境贫寒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只得投靠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当差。

  须贾曾带着范雎一道出使齐国,逗留多月,却寸功未立。当时齐襄王得知范雎是个人才,叫人给范雎送去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大概正因此齐襄王才铆足了劲使须贾劳而无功。须贾得知个中原由,大为光火,认为范雎肯定在从中作梗,出卖魏国的秘密和利益,所以才得到如此优厚的馈赠。于是他假意让范雎收下礼品,还要他把黄金送回国,以作为他投敌叛国的罪证。回国后,须贾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添油加醋地呈报给魏相。魏相魏齐听说这事后极其震怒,命令左右用尽酷刑折磨范雎,打得他皮开肉绽,胁折齿断。范雎不得不强忍巨痛任凭其严刑拷打只一味装死才逃过这一劫。魏齐派人用席子把他卷起来,扔进厕所里,并让宴饮的宾客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以此来羞辱他。夜阑更深,被卷在席子里的范雎挣扎着对看守说:“您如果救了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于是向还在觥酬交错的魏齐请示是否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