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中国-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里的范雎挣扎着对看守说:“您如果救了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于是向还在觥酬交错的魏齐请示是否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可巧魏齐正喝得酩酊大醉,顺口答应道:“就按你说的办。”范雎遂得以保全性命。事过不久,魏齐开始后悔没经过认真查验就把范雎当死人扔掉,派人四处搜索范雎。好友郑安平听说此事,就带着范雎一起逃跑了,东躲西藏,终日劳碌奔波,范雎也更名改姓为张禄。

  这时,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假装差役侍候王稽,借机靠近他。王稽问他:“魏国可有贤能的人士愿跟我一起投靠秦国?”郑安平回答说:“我知道一位名士张禄想求见您,与您共议天下大事。不过,他怀有深仇大恨,不敢白天现身。”王稽说:“哪天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于是连夜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个贤才,于是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此话别。

  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在约定地点载上范雎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车到湖邑时,远远望见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范雎便问:“过来的是什么人?”王稽答道:“是秦相穰侯去东边巡行视察县邑。”范雎赶紧说道:“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最讨厌收纳各国的说客,仓促见面恐怕要侮辱于我,让我暂在车里躲藏一下。”不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问候了一番停下车盘查道:“使臣此次该不会带着说客一起回国吧?这种人除了油嘴滑舌外毫无裨益,只会扰乱朝纲,混淆视听。”王稽赶快回答说:“下臣不敢。”两人随即告别。范雎这时又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智谋之士,为人处事狡诈多疑,刚才他怀疑车中藏着人,可是有些犹豫没有搜查。不久肯定会后悔的,我应该及时逃避一下。”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绕道而走。大约走了十几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另有他人,这才作罢。由是观之,范雎的智慧火花看来也是让魏齐给逼出来的。

  王稽就这样带着范雎来到了咸阳。在向秦王报告了出使情况后,他趁机进言道:“魏国有个名叫张禄的先生,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他告诉我说秦国的处境已到了危若累卵的地步,只有采用他的方略方能转危为安。只是关乎国家大事需要当面详谈不能借助书信传达。因此我特地把他载回秦国。”秦王并不相信这套靠危言耸听以哗众取宠的伎俩,只是安排范雎住在客舍里,供应他一天三餐的粗茶淡饭。范雎在等待中苦苦支撑了有一年多,他所以能如此平心静气地等待,或许是因为他还需要时间调养自己的身体。

  当时的秦国正处在这样的一种危急形势:秦国的朝政长期被昭王的生母宜太后和舅舅穰侯、华阳君及两个弟弟泾阳君、高陵君所把持,所谓太后擅权,四贵用事。昭王上畏于太后之威严,下惑于权臣的掣肘,左支右绌,陷于重重包围之中,种种情形对国君及国家政局构成严重的政治威胁。

  这天秦王下朝要经过一个小巷子,范雎早早在此侯着呢,巡逻的兵丁鸣锣开道,说是秦王的车驾到了,闲杂人等一律回避。可是范雎却偏不听,执意要往里闯,士兵赶紧拦住他,喝问他怎么敢闯秦王的车驾,范雎却故意高声说:“我在秦国只听说有‘太后’、 ‘穰侯’哪里听说过有什么秦王呵!”语虽不中听,但是秦昭王却听到心里去了,这个高声嚷嚷的人一定是个有胆有识之士,他这是来帮我出谋划策以巩固我的王位的。原来这是范雎在万般无奈之际灵机一动想出的自荐之计,其用意不过是向秦王表明你秦王不能再这样继续任由什么“太后”和“穰侯”把持你的朝政了,而我正是来为你出奇制胜巩固权力的。这种自荐术之高妙或许今天的人们犹觉得不可思议,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却是屡见不鲜。秦王赶紧把他载进随后的一辆车带进了宫中,这样在经过了一年的等待之后,范雎和秦王才算有了第一次的正面接触。

  当晚,秦王心急如焚地支走左右随从,直起腰腿,跪身请求说:“先生对于寡人有何见教呢?”范雎只是“啊啊”地支应了一声便不多言。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拜请求,范雎仍旧只是“啊啊”地敷衍塞责。秦王赶紧认真拜请道:“先生真的不愿悉心教导我了吗?”范雎这才恭敬地解释说:“我其实并不敢在大王面前装腔作势。昔吕尚与文王相遇之时,吕尚只是渭河边钓鱼的一介渔夫而已,彼此都很陌生。此后,尚一进言,就被尊为太师,和文王同车回去,这是因为他谈得很投机的缘故。文王这才因此建立伟业,最后得到了天下并自立为帝王。如果文王当时疏远吕尚,不与他深谈,周朝就不复后世的辉煌。而今我只是个寄居在秦国的宾客,与大王素不相识,但想陈述的却是关涉到君王的骨肉至亲的机密大事。我虽然想尽我的愚忠,却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不耻下问,我都没有敢回答。这并非是我畏死而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陈述忠言,明天就可能遭到杀身之祸。但是只要大王真能按照我的计谋去做,只要我的计谋对巩固秦国的江山社稷有利即便身死,也在所不惜。”

  范雎的这番开场白是很耐人寻味的,他实则是在向秦王表明他有吕尚王霸天下之才,希望能寻求秦王在政治上的支持,迫使秦王从一开始就不得不痛下决心,对他言听而计从,努力地实践他的政治主张。秦王跪身说:“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卑国来,使我能接受先生的教导,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本王。今后事无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所有一切,都希望先生一一给我教导,千万不要对我有什么疑惑。”范雎因而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回拜。

  尽管秦王的当务之急是夺取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但是范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让秦王首先在内政上有所建树,渐渐培植自己的势力,然后再一步步地削弱穰侯及太后的势力。就在范雎求见秦王之时,秦国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穰侯准备跨越韩、魏而直接攻打齐国,以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范雎劝告昭王说,穰侯跨越韩、魏攻齐非正确决策。出兵少不足以败齐,出兵多使秦国受害。打败了,为秦之大辱;打胜了,所占地无法管理,只会让韩、魏从中渔利。伐齐于秦有百害而无一利。范雎趁势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思想。秦国应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之枢纽,离秦又近,应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秦王听从他的计谋,撤回远征齐国的军队。公元前268年,昭王用范雎谋,派兵伐魏,攻占怀。两年后又攻占邢丘。公元前265年,范雎又为昭王谋划攻打韩国,首先攻占地处韩国咽喉的荥阳,将韩断为三截,致使韩处于危亡之中,不得不听命于秦。经过一系列征战,秦国势越来越强,各国无不震动。

  在逐渐树立秦王威信的基础上,范雎才逐步但是坚决的实施“固干削枝”的政策,剥夺亲贵手中之大权。公元前266年,范雎被任用四年后的秦昭王四十一年始收回穰侯的相印,令其回封地养老。范雎可谓耐心矣,秦王亦可谓寿命长矣。这年范雎接替穰侯被正式任命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从此秦国在范雎的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指引下,连连取得对外作战的胜利,逐步蚕食六国的土地,为秦国最终兼有天下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对秦的强大和统一天下起了重大作用。李斯评价他时指出:“昭王得范雎,强公室,枉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二、戊戌变法

  两千多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般飞逝无踪,转眼间中国已经从最初的封建社会阶段过渡到了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晚清末年。当时的清光绪帝面临着国家日渐衰弱,列强不断侵吞我国领土,慈禧太后和诸守旧派大臣把持朝政的这样一种内忧外患的局面。应当说光绪帝所面临的处境与秦昭王所面临的处境还是有些相似之处的,对内都有太后专权及权臣持政之忧;对外则一个面临着吞并六国的历史性机遇却苦于没有切实可行的军事策略,一个则截然相反,面临着将被强国瓜分却回天无术的困境,总之都处在需要一种大变革的前夜。最终的结果却是早在两千年前的范雎运用其娴熟而高超的政治智慧步步为营,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则过于稚嫩和天真,一味地蛮干,以卵击石,使得戊戌变法以彻底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内在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封建势力过于强大。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二千多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相比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变法运动主要依靠有职无权的傀儡光绪皇帝。在军政大权都操纵在地主阶级守旧派手中的情况下,贸然颁布变法诏书,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第二,中国的维新派的活动范围仅仅局限于帝党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的小圈子内,群众基础薄弱。他们希望在不否定封建制度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同样也是封建势力代表的帝党官僚来推行资本主义一套主张,这就仿佛希望帝党官僚自己来革自己的命,自己来砸自己的饭碗那样荒唐可笑。不屑一顾的帝党官僚大抵动一下手指头改良派便难以为继了。第三,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