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中国-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爱好,只不过记得从前曾经用手撕裂彩缯,心里感觉着十分爽快,酣畅淋漓。”看来这个褒妃确实已经十足之心理变态了,有一种要撕裂一切,破坏一切的强烈欲望。幽王闻听大喜过望,赶紧令司库日进彩缯百匹,使强壮之宫女撕裂之,以供她娱乐。惜乎太容易满足的事情并不能引起人十分之欢乐,今日之褒妃锦衣玉食,对于生处贫时偶然发生的裂帛事件所引起的乍惊之下那种最初的强烈的*如今已荡然无存。她似乎已然达到了一种超常的精神境界,宠辱而不惊。幽王于是下令能令褒后一笑者赏赐千金。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有一权臣虢石父献计曰:”先王早年因为西戎强盛恐其入侵于是在骊山之下设置有烽火台。现天下太平,烽火皆熄。我主果欲博王后一笑,可与褒后同游骊山,趁夜燎燃烽烟,诸候必发援兵,至而无寇,王后必然大笑无疑。”幽王颔首称许:”此计甚妙!”于是择日与褒后并驾齐驱同往骊山游玩,依计而行。到晚上设宴骊宫,传令点燃各处烽火,并擂起大鼓。片时狼烟滚滚,鼓声如雷,畿内诸候怀疑镐京有变,一个个领兵点将,连夜赶至骊山,但见舞榭楼台一片歌舞升平景象,楼台之上幽王正与褒妃饮酒作乐。幽王传诏说:”并没有什么外寇入侵,多谢众位爱卿长途跋涉。”诸候面面相觑,卷旗而回。褒妃在楼上凭栏望见诸候被玩弄于鼓掌之中,终于露出久违的开怀大笑。一个仅仅出身于贫门的女子却能无端捉弄如许多之豪门望族,甚至整个国家的命运也尽在其掌控之中,怎能不在她心里油然而滋生出一种万丈豪情。褒姒于烽火台上的这一笑于此时的她而言是一件十分欣慰的事情,如果作为个人的人生际遇而言倒无过多可指责之处。然而褒姒却同时身为一国之母,不自觉地承担着一种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她的这一笑是一种毁灭者的笑,西周王朝也将在她的这一笑声中动摇。她想玩弄别人,而最终历史却也将她捉弄,落得个身败名裂的悲惨境地。幽王终于是看到了褒姒的笑容,甚感欣慰,当即赏赐虢石父黄金千金,是谓之”千金买笑”。

  “烽火戏诸候”可与一则”狼来了”的寓言相类比,只不过一者是人们所臆想的寓言,一者却是活生生的历史,是一种十分真实的存在。历史与寓言的不同之处则在于历史是厚重的,教训更为深刻,更令人扼腕叹息。

  四犬戎闹镐京

  却说申后的父亲申侯闻知幽王废申后改立褒妃,便上了一道疏以劝谏周幽王犹在试图挽回局面。上疏中多有贬斥褒姒之语,幽王览奏不禁拍案大怒。一旁的虢石父更是火上浇油,妄说申侯早已心怀不满,此举意在谋反,行迹已表露无疑。幽王当即准奏,命虢石父为将,欲举兵*申侯。

  这边申侯在镐京之内安插的密探赶紧快马加鞭将消息连夜报知申侯。申侯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大夫吕章建议申侯向西戎借兵出奇不意直扑镐京,以救出申后,同时逼迫幽王传位于故太子宜臼。申侯当即准奏,备下金缯一车,遣使向犬戎借兵,许诺破镐京之后府库金帛,任凭犬戎搬取。戎主当即发兵一万五千与申国军队合兵一处浩浩荡荡向镐京杀奔而来。所到之处无不所向披靡,战火很快就将燃到镐京城下。

  幽王闻知大惊失色,急忙询问一班群臣有何退敌良策。此番又是这个虢石父奏道:”吾王可速派人于骊山点燃烽烟,诸侯救兵必然赶到,内外夹攻,当可以战胜犬戎及申国军队。

  幽王当即遣人于骊山再燃烽火,可惜这次却再没有一支诸侯国的军队前来救援。幽王见救兵不至,只得整顿军队硬着头皮与强大的联合军决一死战。战争的结果自然以周幽王的惨败宣告结束,周幽王本人被斩于马下,褒姒因美貌被犬戎带回帐中取乐。犬戎军队在镐京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国库被洗劫一空,整日盘踞在京城内滋事生非,并无退兵之意。百姓对引狼入室之申侯无不痛恨万分。申侯无可奈何,只得秘密修书乞求各诸侯国兴兵勤王。援兵到后,申侯定下里应外合之计,方才打败犬戎。各诸侯国当即公推故太子宜臼登上王位,是为周平王。

  五 东周的诞生

  犬戎之主在镐京一番骚扰,便宜没占着却几乎命丧于此,不禁对申侯和周平王怀恨在心,再度大举兴兵侵占周朝的疆土,岐丰祖地,半为犬戎所有,战火渐渐漫延至镐京,连月烽火灭绝。整个镐京宫城自犬戎闹镐京之后十不存五,颓垣断壁,一片凄凉。平王一则府库空虚,无力建造宫室,一则为避犬戎锋芒,于是萌生了迁都洛邑之念。

  这一天在朝堂之上平王与群臣商议道:“从前我祖周成王既定镐京,又经营洛邑有何用意?”群臣齐声奏道:“洛邑为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路适中,所以成王命兴建宫室,号曰东都。每到朝会之年天子行幸东都接见诸侯,是一个便民之策。”平王则询问道:“现在犬戎逼近镐京,祸且不远,朕欲迁都洛邑不知众位爱卿意下如何?”两班文武大臣都因为害怕犬戎齐声附和,只有司徒卫武公劝谏道:“镐京左有殽函,右有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天下形胜,莫过于此。洛邑虽处天下之中,其地势平衍,为四面受敌之地。因此先王虽并建二都,依然执政于镐京,以振天下之要害,留东都以备一时之巡。我王如今迁都洛邑,恐怕王室定将自此衰落下去无疑。”平王说:“这些道理朕都懂,此次东迁也是形势所迫,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武公奏道:“犬戎凶残成性,申公不应该开门揖盗,致使其焚烧宫阙,戮及先王,此不共戴天之仇。如果我王励志自强,节用爱民,练兵训武,仿效先王之北伐南征,若能俘获戎主尚可一血前耻。如果隐忍避仇,则敌进我退,恐怕被蚕食的将不止是岐丰而已。从前尧舜在位住的是茅屋,禹居卑宫不以为陋。京师之壮观,岂在宫室?希望我王深思熟虑之!”

  应该说武公所说也有一定之道理,只是事易时移,此时的周平王早已是畏敌如虎,周王朝则已是江河日下并不具备与犬戎一较高下的天时地利。当时之周王朝实行的是一种奴隶分封制度,对各诸侯国的辖制权力是很有限的,各诸侯国不可能牺牲自己以保全周王朝。自犬戎大闹镐京之后王室的地位已经被极大地削弱了。周王朝在自己有限的疆域内若想单独对付强大的犬戎也实在是独力难支。当然挽回局面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不过不会是平庸无能的周平王之辈。因此其他大臣当即将武公之金玉良言予以驳回。武公于是负气奏道:“申公既能招徕犬戎之兵就应该有退敌之策。我王可遣人询问他作何计较。”正商议间,国舅申公的告急文书已发至京城。平王打开一看,大意是说犬戎侵扰不已,将有亡国之祸。反倒希望周平王能派兵救援。平王于是说:”申公已是自顾不暇,哪里能顾及到朕?东迁之事,我意已决。”

  周平王遂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即行迁都洛邑,只见东都洛阳宫阙壮丽,与镐京无异不禁大喜过望。京都既定,四方诸侯无不进表朝贺,贡献方物。只有荆国未到。平王议欲征计荆国。群臣劝谏他说:“荆国乃化外之地,宣王始讨而服之。每年的贡物也不过是象征性的菁茅一车而已。今迁都方始,人心思安,战事难料。不如权且包容之,使彼怀德而来再作计较。”总之,一场战争还没有开始便宣告结束,可见当时东周政权确实已到了日薄西山之境地。饶是如此,东周政权却持续了长达四百年之久,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历史的奇迹,这里面其实有着其十分深刻的原因,我将在以后的章节中作详细阐述,在此且掠过不提。

  各诸侯国朝贺毕告辞回国,平王单独召见了秦襄公,授权他说:”今岐丰之地,大半为犬戎占据,卿若能驱逐犬戎,此地尽可以赏赐给卿,可以杜绝后患。岂不美哉?”周平王诚可谓平庸之辈也,倘若他能振作有为,尽可以戮力同心将犬戎逐出国门之外以报家仇雪国耻,永绝后患,何需假他人之手以对付犬戎呢。不过他的这道圣旨倒是为秦国之开疆拓土大开了方便之门。东周政权在其成立之初便为自己埋下了覆灭的火种。

  自此中国的历史掀开了全新的一页开始进入世人皆谓之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于此我对春秋战国作一个简短的评述。春秋战国虽然说是怎一个乱字了得,但却是乱中有序,乱得有理,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对中国历史之发展却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非一般之乱世可以同日而语。更多精彩评说请看下集:《两千多年前的联合国组织――东周》。 。。

两千多年前的联合国组织――东周政权
一、乱而有序的东周

  孔子在谈论及东周时的种种乱相时用了这样一句评语:礼坏乐崩”孔子为什么会有这句评语呢?我们说在此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因采用了部落联盟制度,尽管当时的生产力极其低下,但还是能有效地保证一种大一统的局面。其所以能保持这种统一的状态在于当时的部落联盟是一种松散的政权组织形式,各个部落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有共同决定部落之间的重大问题,在各部落内部又享有处理部落内部事务的充分的自主权力,这使得各部落一方面能享受大一统的种种利好,另一方面也不会因这种形式上的统一损害到各部落的利益。同时这也与部落联盟首领的人格魅力息息相关,可能正因为生产力的低下更需要他们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来维系各部落之间的团结。因此这样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圣人辈出的时代。历夏朝、商朝而至西周,虽然处于残酷的奴隶制时代,但因为采用了诸侯分封制度,中央政权的矛盾相对来说是被分化掉了。类似于部落联盟制度一样,奴隶分封制度使得各诸侯国在辖区内享有充分的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