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以后有几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以后有几国-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单就刘封来说,此人某种程度上很不讲组织原则,甚至有点小心眼;他身上有一种跟刘备相同的狂傲,却没有刘备那股凝聚力。

  比如他不肯发兵营救已然必死的关羽,虽然客观上保存了上庸兵力,却无形中将刘备的嫡系旧将得罪了个痛快。按理说他应该笼络新进势力才行,但他又不理会孟达等支持他的将领意见(请注意,孟达也是扶风人,如果真如《魏略》所说,那就能解释为什么刘封与孟达在开始时那么亲近了),由此间接得罪了益州本地土著,把本来能归属到自己一方的将领也推了出去。试想此人若只如《三国演义》里那种‘义子’身份来参与夺嫡,势必没有任何一股势力会支持他,不只因为他得罪的人多,而是因为他根本不是刘备亲子,压根就没有当皇帝的资格。

  所以后来孟达叛逃时,以为能轻易引诱刘封反水,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当时的蜀汉实在没有刘封容身立命之处,而他又不是刘备的亲儿子,实在也没有理由再待在蜀汉——如果,他不是刘备亲生儿子的话。

  可谁想结局却出乎孟达预料,刘封宁死也不肯投降魏国,还是回去见了刘备。

  此时若按正常情况,刘备应该赦免已然戴罪立功的刘封才对,事实上刘备也确实有过此心。可是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而且不是别人,是那一向宛若公正化身的诸葛亮。他给刘封加了一条罪状,只是一条罪,一条和他所犯‘罪过’无关,却能要了他命的原罪——“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三国志。刘封传》)

  某些较为激进的文人墨客,常以此来诟病诸葛亮,认为刘封不是刘备亲子,在蜀书里更找不到任何刘封周边形成过小势力的记载;一个要人没人,要兵没兵,要血缘没血缘的刘封,他有什么“终难驾御”的地方?他完全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加入夺嫡游戏。认为诸葛亮这样做,只是在铲除异己,为自己日后专权铺平道路。

  事实上,对诸葛亮的为人清明,我们不应该任意加以怀疑,毕竟他有的是夺权自立的机会,却没有那么干,已足够证明自己的清白。虽然刘封若为刘备义子当然是没有能力夺嫡的,但假如他是刘备的亲生骨肉呢?假如刘封不但能够证明自己是刘备亲子,而且是嫡长子呢?

  情况将完全逆转。他将完全有资格与当时甘夫人所生的刘禅一争,而且对从未经历战斗,年纪尚且幼小的刘禅来说,他的胜算甚至更大;眼看一场改天换地的政治风暴,即将席卷刚刚失去荆州,备受打击的蜀汉政权。

  而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站出来主张杀死刘封,杀死一个没有罪的‘罪人’。虽然这对刘封个人极端不公平,甚至于可说成没有了天理。但却事实上挽救了已经摇摇欲坠的蜀汉政权的内部斗争,客观上体现了一名合格政治家应有的决断力,无形中消弭了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政治风暴。对蜀汉政权除刘封外的任何人而言,都是再好不过的。刘封要怨,也只能怨自己“生在封建社会,生在帝王家,而自己却不够狠,不够绝了”。

  此时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是关于刘封死后的记载“封子林为牙门将,咸熙元年内移河东”。刘备既然怕刘封夺嫡,那么刘封他儿子刘林也同样是个危险人物,干什么不一起杀了灭口?不怕他心怀怨恨,图谋不轨?而且还允许他担当蜀汉的牙门将?(一种杂牌将军,换算为品级约五品左右)还是在耐人寻味。 

  无论刘封是否刘备遗失在外的嫡亲骨肉,历史的结局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最终刘禅成为皇帝。而刘备的嫡亲长子,却被湮灭在那些被遗忘历史的长河当中,永远无法抬头。

  下回我们将翻回头来,看看史书记载中的那个刘禅,那个在《三国志。后主传》中由“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立为王太子”才开始正式记载的刘阿斗——刘禅。 。。

第6节 刘禅很黄很暴力
无论刘封是否刘备嫡亲骨肉,甚至于无论是否另有刘备嫡亲骨肉在益州或荆州出现过,但阿斗刘禅并非如《三国演义》中所言是刘备长子这点,却是不争的事实。

  通过前面分析过的原因我们可以知道,故此不再复表。

  看似“憨厚庸人”的刘禅同志,他的青少年时期同样不是风平浪静的;因为事实上他非但不是长子,而且并非正室所生——他老娘甘夫人只是个二奶(妾)。

  在三国中有类似遭遇的皇帝,无一不是兢兢业业,即使登基后也还心有余悸。比如代汉成魏的曹丕,本来是曹魏的开国君主,按说应该顾及不多。但他在称帝后还常常感叹“家兄孝廉;自其分也”,就是说“要是我那官居孝廉的兄长(曹昂,死于宛城之役)在,这皇位便应该他坐”。

  而看看历史,曹昂也只是年长罢了,他老妈刘夫人早死多年,其正室地位早就被曹丕之母卞夫人取代,况且让当时正室所生的嫡长子曹丕如此担心;更何况这既非长子,又非嫡出的阿斗刘禅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前面提出的刘禅非刘备长子,刘备尚有嫡子在世的说法毕竟只是推断,没有真凭实据,甚至应属于荒谬的疯话。

  那么,我想请大家不要忘记曹丕的另一点担心“若使仓舒在;我亦无天下”(如果曹冲(字仓舒,曹操宠爱的幼子)还在,这天下也不会是我的)。

  有时候老皇帝宠爱皇妃的儿子,是要比皇长子更有资格当皇帝的;自古以来不管什么风,都没有枕边风来得直接、来得猛烈、来得无孔不入、杀人于无形当中。

  就算是号称一代仁君的刘备家情况也是这样。

  由于刘禅之母甘夫人早死,而东吴孙夫人又早早“潜逃”回东吴去了。所以不习惯独居的刘备,便早早的另结新欢,又找了个暖被窝的吴夫人,他更老当益壮,一下就替刘禅添了两个官方认可的兄弟——刘永与刘理;同时,也为刘禅这自小没妈的苦孩子,借题发挥般,在吴夫人之外,又额外找了'一些个后妈',开始了'后宫里的快乐生活'。

  对于缺少稳定童年的刘禅来说,他的精神世界是空虚的。母亲早死,父亲常常不在身边,他自幼便缺少关爱与教育,不单没有母爱,连父爱也没有。

  我们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从本质上讲,刘禅实则与孤儿无异。

  由于刘禅自幼孤苦,所以他的童年情绪在其成年后难免会或自觉或不自觉的找渠道宣泄,宣泄到那些“剥夺”,“减弱”他母爱及父爱的人身上;而刘氏家族中能供其打击的目标,在刘备死后就只剩下吴皇后、刘永、刘理兄弟等寥寥数人了。

  说起刘永、刘理这两兄弟,尤其是提到刘永,我们倒是真该竖起大拇指夸夸。就某种意义上讲,他才是刘备最顶用的儿子。

  你问他有什么用?听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老话吗?在历史上,他起到了刘禅想起而起不到的作用——延续了刘备一门几乎断绝的香火。

  是的,刘备家的香火延续最终要靠这位在《三国志》中毫不起眼的刘永延续,而非蜀汉后主刘禅。

  根据孙盛蜀世谱中的记载“璿弟,瑶、琮、瓚、谌、恂、璩六人。蜀败,谌自杀,馀皆内徙。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

  在蜀汉灭亡之后,刘禅的子孙都被迁移到中原,后来赶上永嘉之乱(就是俗称的‘五胡乱华’,后文介绍,此处搁置不表),刘禅的子孙都被人杀光。只剩下刘永后人(刘理子孙多早死,其幼子刘辑归晋后便没有记载)逃回西蜀,被李雄充当为刘禅后人(李雄,盗蜀之人,后文介绍,此处搁置不表)。

  也就是说若没有刘永,可能刘备就要和关羽一样绝后了(由于刘封是否确为刘备亲子无法考证,此处不考虑他的后人)。所以现在姓刘的朋友大可以放心地说自己是刘备后裔,而无须担心被人抓住把柄,将刘禅这‘昏君祖先’当武器攻击你了,因为刘禅在官方史料记载中——已经断子绝孙了。

  史上无论那朝那代帝王,对于自己兄弟——也就是那些同样有着皇位继承资格的人们,通常只有两种对待方式可供选择——要么纵容,要么刻薄。

  纵容同族产生的坏例子不少,比如汉朝的吴楚之乱,晋朝的八王之乱。而刻薄同族产生的坏例子同样很多,比如曹魏的司马氏代曹,唐晚期的朱温代唐。

  两种对待方式都有很大风险,或许你说做到不偏不倚,做到“中庸”就好了。但遗憾的是,中国历史上还没有那位帝王在对自己亲族的处理问题上曾经做到过不偏不倚,做到“中庸”的。

  因为人心,打出娘胎起,就长偏了。

  刘禅也是人,而且不单是个人,还是个希望成为皇帝的人。所以对于同父异母的两个兄弟刘永、刘理,他也会要么纵容、要么刻薄。

  而从结果上看,他选择了刻薄。

  根据《三国志&;#8226;二妃子传&;#8226;附刘永传》记载“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陈寿在这里,将罪责一股脑推到了阉人黄皓身上。认为是“皓既信任用事”,才造成“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的人伦悲剧。

  其实,这就好像是你将鱼放置在猫的食盘中,猫吃掉鱼,而我归罪于你将鱼丢在猫的食盘中一样。

  猫之所以吃鱼,并不是因为鱼放在它的食盘中,而是因为它天性喜欢吃鱼,或者说它祖先世世代代吃鱼形成了吃鱼的本能。无论你把鱼放在那里,只要你控制不到鱼,猫最终都会吃了它。但如果你放在它盘子中的是一堆稻草,那就是你强迫它吃,恐怕它也是吃不下的。

  黄皓,就好比那个食盘;刘禅就是一只贪嘴的老猫;至于刘永,则是一条鱼,而且是一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