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国策- 第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开放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各地的一体化更加深入。地区之间、民族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广泛流动使得任何封闭都变得不可能。2005年的人口抽查数据显示,当年年底中国的流动人口已达亿。随着全国范围的人口大流动,各民族人口在地域上的分布不断扩展。200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民族成分的平均值为个,占56个民族的962%;全国拥有56个民族成分的省、市、自治区已达11个。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10)
这说明,中国民族格局中的“大杂居”状态更为突出,“小聚居”状态却很难维持了;同时也说明,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已被市场经济愈来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的“全球化”在国内则首先表现为“一体化”。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凝聚力向现代凝聚力转化中的最根本的重构。
  成就、缺失和问题的检省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建立在两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上:一是中国社会的根本性改造,包括推翻帝国主义的外来压迫和旧的社会制度,也包括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新的社会重建;二是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发轫于西方的现代民族理念的传布,依此国家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层次上自觉起来。正是有这两个背景,中国的社会改造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便融为一体,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种对应状态了。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集中展现的历史时段是:五四运动至第一次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至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其中反映出的是:历史愈往后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包容的社会层面愈广泛,具有的物质基础愈雄厚,体现的民族利益愈一致,民族凝聚力的状态愈强固。这是和这种凝聚力所赖以支撑的中国社会的进步相一致的,也说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是成功的。能在如此大的国土,如此多的民族,如此复杂的社会构成,如此落后的经济基础,尤其是占世界人口1/5的国家内建立起这样一种凝聚力,不啻为民族国家建设史上最辉煌的成就。
  然而,毕竟中华民族所处的国度太大、发展太不平衡、内外环境太复杂,这便决定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始终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现有的凝聚力状况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缺失,对此我们应有深刻的检省和清醒的认识。
  (一)国家统一尚未完成,民族分裂还是一种现实的威胁
  台湾问题原本为中国国内政治新旧演替的遗存,但由于外国势力的干预和岛内政治环境的改变,“*”势力的发展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台湾问题的存在,使台湾与大陆政治上离心,文化和心理上隔阂,与中华民族整体渐行渐远。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肘腋之患。少数民族和汉族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以“*”、“*”为代表的民族分裂主义借口少数民族“自决”和“独立”向中华民族的统一性进行挑战。他们得到了国际反华势力的纵容和支持,在离散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同样有着极大的危害。
  (二)民族向心力中的民族认同、政治核心和主导意识形态认同仍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和谐
  毋庸讳言,由于“*”势力“去中国化”的长期经营,台湾民众的中国意识或中华民族认同受到严重损害,而他们与基于“一国两制”而回归的港澳同胞的政治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也与大陆民众有着较大的分歧。此外,*主义或社会主义虽已是大陆的主导意识形态,但它本身还存在一个从政治意识形态向更广泛的社会意识层面扩展以及对中国传统意识形态批判性继承的问题。以儒学理论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不代表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但却应是新的主导意识形态的文化底色和民族根基。这些问题虽然得到了关注,但尚不能说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与此相关,新的社会发展也对作为民族政治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执政方式和能力提出了挑战: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执政基础、改进自己的执政方式、提升自己的执政能力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重要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党在此问题认识上的自觉,但政治核心地位的是否巩固还需经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严峻考验。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分化正对民族聚合力形成严重冲击
  市场经济有造就“民族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功能,也有分化社会、孕育矛盾的巨大作用。如今,市场经济的这两种作用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一方面,中国社会的一体化程度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另一方面,国内的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以及阶层之间的发展差距、利益矛盾明晰地呈现出来了。现今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处于各种矛盾的“凸现期”、“高发期”,已被中国革命所消弭的社会分化和对立正以多种新的形态出现。利益分割和社会不公制造了社会对立、激化着社会矛盾,也严重地侵蚀着民族凝聚力。
  (四)日益深入的全球化也对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形成掣肘
  全球化是突破国界的物质流动、文化传播和资源配置,而民族凝聚力的构建是基于国界的“民族建设”,前者体现的是“全球性”,后者则是一种“现代性”,二者的冲突是必然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是在同一个时段内,因此,在中华民族凝聚力随国力增强而增强的同时,全球化也对这种增强形成着制约。这种制约包括不断增加的国际规则和组织对国家权力的分解,分裂主义的内外渗透对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威胁,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侵蚀,也包括我们民族内部在外来影响面前爱国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涣散。全球化是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发展进程,它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掣肘和制约将是长期的。
  综观上述,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构是成功的,但尚不能说已经完结,它的缺失和存在的问题仍是需要我们长期应对的挑战。
  王希恩,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大国策》丛书。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政绩困局”(1)
经济增长与合法性的“政绩困局”
  ——兼论中国政治的合法性基础
  龙太江   王邦佐
  合法性是政治统治必须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法治背景下,合法性成为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哈贝马斯指出:“任何一种政治系统,如果它不抓合法性,那么,它就不可能永久地保持住群众(对它所持有)的忠诚心。这也就是说,就无法永久地保持住它的成员们紧紧地跟随它前进。”在注重法治与*保障的现代社会,在公民权利意识大大觉醒的现代社会,合法性问题是维护政治统治与政治秩序必须高度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增强合法性的途径有多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就是其中重要一种。然而,经济增长与合法性巩固之间并非简单的直线递增关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经济增长与合法性之间的关系上都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引起注意。
  合法性是统治者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合法性”是政治学上的一个专门概念,作为一个从英文单词legitimacy翻译过来的外来词,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或理解的合法性有所区别。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合法”是指合乎法律规定或法律原则;但政治学上的“合法性”这一概念所表达的主要不是合乎法律的问题,而是强调社会成员对政治统治的心理认同。关于合法性的定义《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是这样来解释的:“它是一种特性,这种特性不是来自正式的法律或法令,而是来自于有关规范所判定的、‘下属’据以(或多或少)给予积极支持的社会认可(或认可的可能性)和‘适当性’”;“任何一种人类社会的复杂形态都面临一个合法性的问题,即该秩序是否和为什么应该获得其成员的忠诚的问题”。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塞特也有类似的定义:“合法性是指政治系统使人们产生和坚持现存政治制度是社会的最适宜制度之信仰的能力。”也就是说,合法性强调的是社会、民众对政治秩序、政治统治的认同、忠诚。因此,合法性这一概念可以这样来定义:所谓合法性,简单地说就是指民众对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因此,就其本质而言,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的承认,就是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认可。
  任何政治统治的稳固,都必须以民众的认同与支持为基础,在这一意义上,合法性是政治统治者必须解决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合法性的本质在于民众对政权的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出自于一定的观念、文化的影响,而且必然以民众对政治统治实际作为的认识为基础,也就是说会以被统治者对政权履行职能的效率、对公共利益的维护和民众个人利益的满足为基础,即以国家的政治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为基础。“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政治统治如果能够通过做出较好政绩以满足民众利益,当然更容易得到民众的认同和支持。因此,合法性必须以一定的政绩来支撑。正如有学者所评价的:“在当代发达国家,由于政治世俗化、*化和大众社会化已取得了较大进展,因而人们已习惯于根据公民的经常性利益来评价政治”,“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利益团体的职能性利益的角度来确定‘效用’和‘效率’(更明确地说是‘活力’)的内涵,并以能否满足人们对这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