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群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单身群落-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么独特之处。但是,随着单身个体群体化发展趋向逐渐明显,单身个体的群体交往方式,特别是他们解决*和情爱的方式都值得我们研究。西方学者当然最早注意到了这一点,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西方近数十年出现的一股反抗家庭婚姻文化的非主流单身群落文化,例如,辽宁社会科学院李鸿飞博士在他的文章《妇女和离婚》中就谈到了西方实行非婚同居、群婚、合作婚姻、公社制、单身、绝育的家庭革命和性革命问题。就此,我们选择其中特别显眼的“群婚”问题作为我们研究单身群落文化特征的第三个突破口。
  原始部落人类“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在物质供应贫乏和自然力量强大的情况下,部落群居是原始人非此不可的生存形式。部落群居的生活形式世界上至今依然有很多留存,成为现代人考证人类历史进化的第一手教材。原始社会群婚制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杂婚式的群居生活、同辈性行为群居、非血缘关系群居。人类生存的主要目标就是生存和繁殖,而男女之间的*往是繁殖后代的根本条件。婚姻逐步进化也是人类需要优良后代的结果,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的繁衍而逐步定立的人类社会男女交往的道德规范,开始完全出于人类生存需要,后来演变为习惯性的道德力量。事物演变到最后,人们往往忘记了它的开头,于是这种规则扩大成为戒律,成为人们互相压抑也自我束缚的枷锁。原始社会群婚制的发展过程中,由群婚制进化到对偶婚的一段历史时期是比较文明的群居生活方式——即非血缘关系的男人和女人自由交合,既可以长期地一对一地和固定的对象交合,也可以随时改变对象。现在这种婚制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它不是古老的遗迹或者是仿古制品,而是确确实实依然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着效力的一种婚制。例如,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就有保留了这种婚制的民族,傣族婚前少男少女同屋杂居的习俗,摩梭人的“走婚”习俗,都是对偶制群婚在现实中的存在形式。比较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上述的婚制的优点是性自由。这是一种在男女交往上赋予男女当事人以完全自由的婚制,它的社会生活单位是家族而不是家庭,因而避免了家庭的种种弊端。这些都是原始群婚制的遗留,某些种族或民族,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文化没有和世界上其他的地区的人类文化同步发展,他们停留在原始社会,乃至到了现代社会,有的遵照世界文明发展进程修改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北美印第安部落、非洲绝大部分民族;有的则没有修改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中国西南部少数民族部落、非洲和南美洲极少数边远地区土著部落、太平洋岛屿、澳洲大陆以及新西兰群岛的土著部落等。他们保留了多种形式的群婚制。但是这种群婚制依然不是本处所要论述的重点,我们这里要论述的是一种现代人的群婚制。所谓现代人的群婚制,是指在人类经历了杂婚、非血缘群婚、非氏族部落群婚以及对偶婚、一夫一妻制等婚姻形式之后,现代社会条件下,现代单身者放弃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姻采取的效仿原始部落生活方式的一种群婚制度。在西方,这是单身者群落反抗传统家庭婚姻体制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 。 想看书来

极端的性试验(2)
二、现代群居村试验
  20世纪60年代性解放运动之后,婚姻家庭的神圣性被扫荡一空,男女*的秘密被揭露,对一切都显得无所谓的西方年轻一代,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再也不愿意像父辈那样自我约束、小心严谨地过日子,他们从家庭里走出来,自发地聚集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现代人群居部落,这种单身群体生活试验在70年代形成高峰,90年代开始进入低潮,但是依然没有完全消失。据资料,1970年美国有类似群居村共2000个,几乎遍及全美。此后世界各地都出现了类似组织。欧美单身者群居试验发展得声势浩大,可能要归因于50年代后期兴起的嬉皮士浪潮——一群自称为颓废派的美国青年掀起的无视宗教传统、无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摧毁一切、否定一切的文化运动。他们以疯狂的思想和疯狂行为与主流社会公然对立。单身青年聚集成小型社团,性乱交、酗酒、使用麻醉品、失业、流浪、违规超速驾驶、小型盗窃、打架、爵士乐狂热。70年代遍布欧美的群居村一般都有一个活动场所来容纳单身男女较长时间居住,所以称为“村落”,小则占据一幢废弃的楼房或者厂房,大则占据一个村镇,原有居民因他们的聚集而纷纷迁出,他们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实行公社式集体管理。生活来源:一是依靠打工,如重体力的或是服务行业的零工以及街头流浪艺术等(他们从来都没有稳定工作,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为主流社会所容纳因而也不能被固定雇用),晚上回到村落住宿;二是依靠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和福利团体的流浪者食物供给站。群居村基本建构模式就是群婚制,村民在村内自由交合,男女*的最基本点是两相情愿,除此没有限制。类似的群居村在中国目前尚无报道。
  下面列表将普通单身者和群居单身者加以区分和比较:
  一般单身者群居村单身者
  一、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社会地位。一、没有稳定工作,失去社会地位。
  二、有独立住房或和家人生活,定居。二、暂时或者长期离开家人,抛弃原有生活处所,进入群居村落。
  三、在社会上寻找性伴侣。三、主要在群居村以性乱交的方式寻找性伴侣。
  雪莱
  以上可以看出群居村实践者是西方主流文化的颠覆者和叛逆者,是单身个体组成单身群落以抵抗传统社会的一种极端的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他们采取这种反社会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在寻找出路,寻找一种他们自己认为符合他们内心愿望和理想的生活方式。西方主流社会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极不赞成,但是也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予以取缔,而是任其自生自灭,也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一种进步。
  英国诗人雪莱是欧洲群婚制的第一个实践者,19世纪初他和他第二任妻子玛丽·葛德文以及玛丽的妹妹克莱尔·葛德文在意大利组成共同家庭。他以为这是理想的共同生活模式,他以他自己的生活展开了一场与主流社会背道而驰的小团体实践。但是,经过两年不到的共同生活,他自以为相当人性的一男两女的家庭宣告破裂,最先提出脱离这个小团体的当然是最薄弱的那个环节——他的妻妹克莱尔。雪莱的传记作家霍姆斯在谈到这一段故事时评论道:“他(雪莱)被四面八方涌来的责任(此时雪莱还要负担因他移情别恋而自杀的第一任妻子所生子女的抚养费)围得水泄不通。他一直努力把自己和他身边的人从道德与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现在看来,这种努力像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反过头来使他的日常生活陷入复杂的困境。这一事实颇具讽刺意味。”

极端的性试验(3)
现代中国社会也有这样的试验,例如,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人顾城,他在澳大利亚激流岛所行的群婚试验也是因为情人英儿的退出而失败,最后,顾城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继而自杀。
  西方学者评论群婚制实践者的群居生活很少有完全认可的态度,这种形式与一夫一妻制的婚姻相比较,不同的只是性实施的内容和性质的区别,它们同样棘手,并且很多方面更不容易对付。实际上群居村试验者自己在面对情感、*、生育、子女抚养以及父子关系确立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上也是束手无策。
  由于法制观念过于淡薄,且又与主流社会隔绝,现代群居村实际上成了罪犯逃逸的藏匿地;因为乱交和吸毒而导致群居村村民性病、艾滋病蔓延;群居精神倡导的颓废主义使得某些群居村落垃圾堆积如山,卫生状况极为恶劣。美国有一个小镇,在警方用强力驱赶了群居村的居民之后,清除出来的生活垃圾达数十吨。和当年的雪莱一样,这一些现代人以为只要打破了传统框架就可以从此自由、无拘无束了,其实问题往往比人们当初所臆想的要复杂得多——摧毁体系构架是容易的,例如,反对传统家庭婚姻,这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但是要想建立一种新的替代性型的构架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三、现代公社制试验
  公社制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社会的经济结构,例如,以空想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二是社会单元组成结构,以公社制群居生活代替数千年人类社会形成的家庭婚姻结构。公社制的倡导者在打破婚姻家庭方面和上述群居村试验有相同点。但是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群居村关心的仅仅是两性关系的自由,而公社制倡导者更重视的是从经济制度等一系列方面对现存社会进行彻底的改造。最早的公社制理想出现
  古罗马哲学家柏拉图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系统地幻想了一个由哲学王领导的、经济公有制、同时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也是公有制的、没有家庭和婚姻的性自由的社会组织形式。
  近代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公社制的主要倡导者,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从16世纪到19世纪经历了乌托邦、平均共产主义、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三个不同的阶段。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中,对未来大同社会制度假设得最细致的是1755年的摩莱尔的《自然法则》和1776年出版的马布利的《论法律和法律的原则》,不过这些著作中涉及有关婚姻的部分采取的是绝对禁欲主义立场,恩格斯称之为“苦修苦练,禁绝一切生活享受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后来,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提出了更有建设性的理论构想。其中欧文于1824年在美洲购买三万英亩土地试验合作公社,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