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古镇中临河的街道都有廊棚,总长近千米,就像颐和园的长廊一样。当置身其下时感觉长廊仿佛是一幅动静相宜的画卷:并不宽阔的长廊里游人不断,川流不息,都想在这里留下美好的身影。而本地人呢,有的躺在靠背椅上悠闲的晒着太阳,有的一帮人在甩着老K。一个老婆婆在阳光下慢慢的糊着纸盒,这种情景让我回忆起某一个时代,不同的是她所糊的纸盒是为了自己小店使用。看到有个不大的广告牌,是汤姆。克鲁斯在《碟中谍3》中的造型,背景就是这个长廊,电影中的阿汤哥就是在这里完成着他的任务。
我们叫了艘船,船工摇着橹静静的往前行。两岸的民居与眼前的石桥仿佛扑面而来,一会儿感觉是船动而景不动,一会儿又感觉是景动而船不动。岸上的房子都有石阶通向水面,有的女人在石阶上洗衣、有的人家已开始准备午饭、也有三三两两的女人在自家房前织毛衣、唠家常。没想到坐在船上看景致会是如此浪漫,而水乡人家的生活也只有在船上才能看得如此清晰。
中午在一个叫钱塘人家的饭店预订了靠窗的座位,虽然还不到吃饭时间,但同行的一队人马早已入座,品着茶、聊着天,看着窗外的景物,吃上几粒西塘特有的五香青豆,那种感觉甭提多舒服。菜是杭帮菜,色鲜味美、油而不腻,酒是陈年花雕,醇厚清冽、绵软清香。
要走了,很多人依依不舍,而我竟然没有这种感觉。也许是已经步入中年,现实总是多于年青时代的幻想,美好的东西能够真切的感受足矣,何必久久留恋。
写于2007年2月2日 上海
书香自然来
如果你喜欢书,就能体会到那无所不在的书香,还会得到因为书而带给你的快乐。对于我来说,和女儿讨论读书是生活中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情。
经常想起自己上学时很喜欢闻新书淡淡的油墨味,然而现在很少在能感受到那种无忧无虑的温馨了。所以,我常对女儿说你现在多么幸福啊,能够每天感受到书的芬芳。
女儿说:“呀,我也喜欢书的香味。学校发了新书我老爱闻。我觉得不同书的有不同的香味呢。”
“是吗?”我笑着说:“那你说说有什么不同呢?”
女儿说:“学校的课本呢,发下来的时候很香,慢慢的就闻不到了。我的书呢,每次打开都很香。”
家里书架上摆满了书,这些书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属于我的书。一部分是属于女儿的书。女儿说得“我的书”是我每年买给她读的。从她三岁开始,我都会每年买几本给她读,几年下来,她拥有了《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故事》、《美德书》、《汤姆叔叔的小屋》、《世界名人故事》等各类图书几十册,还有每年征订的《我爱科学》等各类杂志。她总是将自己的书码放的整整齐齐,闲暇的时候,随意拿出一本,静静地、认真地阅读。我想书带给她的乐趣应该还有一种真实的拥有感,因为她时常陶醉在对“我的书”的整理过程中,并乐此不疲。
我说:“课本呢,你每天都在读,就如同每天都要吃饭一样,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汲取营养。当你不在闻到课本的墨香时,说明你已经消化了这本书中所有的知识。”女儿认真的听着,时而轻轻的点头。
我接着说:“而‘你的书’呢,既是一道精美的大餐,营养丰富;又是一个良师益友,会让你更加优秀;但无论什么书,都是属于你的宝贵财富,使你得到快乐。不是吗?”
听着我的话,女儿若有所思,欣喜的说道:“哦,你这样讲还真有道理啊。不过…”
“不过什么?”
“学校正在搞活动,我能捐一些书给希望小学吗?”
“当然可以啊,你的《美德书》书中不是这样讲吗:书带给人们的快乐不仅仅是能够让我们学到知识,还能够让我们拥有财富,可以去帮助别人。” 我说:“怎么样,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女儿高兴得大叫一声“耶”,接着我们投入到这个令人激动的行动。
选好的书中有两本是爷爷写的书——《洛阳凤凰城》和《儿童格律诗集》。
说起爷爷,内心深处不由涌现出一种崇敬和自豪。爷爷虽然已经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精神矍铄、热爱生活、兴趣广泛。古稀之年时开始提笔著文,并且著作得以了付梓出版。我想自己对书与知识的热爱,应该是受到了爷爷的影响吧,直到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自己小时候在爷爷书房里所呼吸到的那种幽幽墨香,那一种静谧与详和已经永远定格在我最深刻的记忆中。
现在,我也有了自己的“书房”,书架上整齐的摆放着给我生活带来缤纷色彩的朋友,其中还有自己的书和自己的文章——经过辛勤笔耕而付诸铅印的只言片语总能为我带来发自内心的喜悦,同时也为我的书架带来了一丝光彩。
“老爷爷的书很香呢。”女儿的脸藏在爷爷的书中,深深地吸入那股温暖的亲情。
这一刻,我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看书了。互联网时代让我的阅读方式悄然不觉地发生了改变,现在的我更喜欢采用IE浏览器阅读,几百页的书经过电子版本的编辑处理,虽然读起来更加便捷,但怎么就感觉失去了应有的分量和握在手中的那份真实。
我接过女儿手中的书,很仔细的抚摸和呼吸。忽然想起在一本书中曾经读过的一句话:如果你愿意,这些安静的朋友总会为你和他人带来一种亲切和感动。
书香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弥漫了我们的小屋。
写于2007年4月21日 上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我的艺术
一个人在外有很多时间可以对自己进行好好的总结和思考。
曾经学过几年美术,幻想成为一个艺术家。那时,生活和学习中常怀叛逆之心、另类之举,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潜藏的灵感。还曾简单的认为好好画画、深沉思考、激情创意就能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成就。现在想来实在好笑,不过还是愿意回忆那段时光。
十几年前背着画夹“南征北战”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时感觉拥有了所有的激情、舒展着个性的张扬,还有些许强加给自己的“沧桑”和“忧郁”,似乎这样更像一个艺术家。那时候缺了什么呢?我不知道,在那时当然不知道自己缺失了什么。这几年在闲暇时的思考后才得出答案:缺失了对目标的理解、缺失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失了一种坚定与坚持……而这些又是什么呢?我还是困惑。于是又经过几年在闲暇时的思考后终于明白,原来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观”。生活总是最好的老师,但有时却要来得晚一些。
我当然没有成为艺术家,也彻底放弃了画画,这也许是一种必然。记得93年去石人山旅游,我带着画夹要去写生,下车时匆匆忙忙结果画夹画具全部忘在了火车上。如今,我已经想不起来学生时代都画了什么,但应该是画了很多,可是现在竟然找不到一幅过去的“作品”。长久以来,对艺术的理解一直在心里时隐时现,偶尔见到好的作品既懂得欣赏也常常为之感动,只是从来没有想过在拿起画笔,直到2007年。
2007年我生活在另一城市,生活也许枯燥但总有激情,能帮助我保持一种奋进的状态。孤独有时也并不是件坏事,它让我找到了许多问题的答案,也找回了对美的理解,还让我急于想办法将一些体验和感受保留下来。曾经怀疑自己是否还能用画笔表达,但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十几年后的第一件作品我并不指望它很完美,重要的是我画了出来。
现在来看这幅《水乡》。这是一幅临摹作品,原画是油画,我用水彩表现。选择水彩是因为操作简便,不用太繁琐的环境和工具准备,随时可画,随时可收,符合我现在的心情,也符合时间的安排。
在这个城市,我居住在临近公园的一个小区,每天上下班要经过一段长长的林荫道。道路两旁生长着香樟、松树、柏树等多种树木和绿色植物,一年四季都是那么绿意盎然。一个明媚的冬日,阳光穿过树梢,将灿烂斑驳的撒落在行进的道路上,显得宁静而温暖。我突然找到一种感觉,并想把这种感觉记录下来,不仅仅是文字,还有色彩,我做到了。这幅画就是《林荫道》,我的第二副作品。
2007年,我生活在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这个城市,生活正在发生着难以控制的变化。我不相信悲剧的美,但悲剧确实能够激发灵感。我相信生存必须建立在一种精神基础上,如果你没有信仰,那就更应该积极向上,寻找头顶上那片晴朗灿烂的天空。
现在,我有很多创作灵感,但何必着急。我已不是艺术青年,不会再有艺术幻想,我会把画画当成一种休闲,慢慢品味。如果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原来画的是幻想,现在画的是生活,仅此而已。
写于2007年2月12日 上海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百瀑寻龙、竹海沐风——安吉游记
周末去安吉。
上午八点,集合、出发。
穿越南浦大桥,走在南北高架上,高楼大厦散发出这个城市特有的现代气息与浪漫风情。我开始爱上这个城市。
同事们的惊叹把我从昏睡中吵醒,车辆行驶在盘山公路上。贴着车窗往下看,山势险峻,没想到在南方也会见到这样陡峭的山。越过群山,路旁的广告牌告诉我们已经进入了安吉,两旁山峦起伏、延绵不断,近处的山山色翠绿,远处的山淡蓝如烟。
午饭安排在山下一个所谓的“农家餐馆”,饭店内赫然挂着三星级的标志,仔细一看才知道是安吉县旅游部门自己颁发的“治安三星级”。菜以山笋为主,味道着实不敢恭维,只能用“实惠”来介绍它的特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