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移居台湾的九大师-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直到1958年10月,林语堂伉俪才应台北“中央日报社社长”、昔日厦门大学学生马星野之邀,首度赴台湾,这距离他上次返回中国土地已十四年。但这一次,林语堂只能在台湾与故乡闽南隔海眺望。
  为表示对林语堂的推崇,蒋介石当天派出何应钦、蒋梦麟、罗家伦和曾虚白等政界、学术界人士数百人接机,另有厦门大学校友会、圣约翰大学同学会与林氏亲友多人。接机场面热烈,廖翠凤还一度遭人潮冲散。第二天出刊的报纸形容,为林语堂接机是继胡适之后,欢迎学术界人士最热烈的一次。
  虽然是第一次赴台,但台湾的闽南乡音,让林语堂难忘,情不自禁透露出期盼叶落归根,希望在阳明山觅地终老的心愿。
  当时正值金门炮战紧张之际,蒋介石夫妇仍抽空在官邸会晤林语堂,与他大谈《红楼梦》考证的问题。国民党政府又借机会,给予林语堂一项新职“外交部顾问”。
  林语堂结束短暂访问返美后,对美国政界兴起“###”的说法相当不以为然,多次激烈批判,指美国观念错误,不了解中国人。他说,美国人想搞“###”,不但“不了解蒋介石”,“也不了解毛泽东”。
  1965年7月,林语堂夫妇在美国纽约庆祝七十双寿,在诗词应酬间透露将离开美国的信息。1966年,蒋介石发动“文化复兴运动”,敦促各文学大家、学界大师来台定居,将台湾凝聚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这进一步促成七十二岁的林语堂下定决心离美赴台。
  林语堂先是两度访台。1966年6月返台定居台北市郊风景秀丽的阳明山上,并以客卿身份与蒋介石相处,推辞国民党政府的官爵。仰德大道二段141号新居,是两蒋政府的礼物,由林语堂亲自设计,由台湾第一代建筑师王大闳建造完成。
  这座白墙蓝瓦的别墅,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结合西班牙的设计,是融合了中国与南欧特色,现代感与古典美兼具的建筑。庭院中的游泳池,被林语堂当做鱼池,以持竿观鱼的悠闲,增添生活情趣。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5)
新居地点选择貌似福建故乡山景的阳明山,建筑风格是林语堂年轻时梦想的上海楼房形象。在这里,最让他欣慰的是,可以听到亲切的闽南话。他曾经形容这座宅院:“宅中有园,园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右边的书斋“有不为斋”,是他著作阅读的地方;阳台是林语堂常停留的地方。吃完晚饭,他最喜欢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烟斗,欣赏夕照沉没于观音山际。
  著作等身 论战不断
  赴台定居后的林语堂,重拾年轻时的理想,再次投入到英语辞典编纂和改良汉字检索拼音之中。
  他并应聘于香港中文大学,主持编纂《当代汉英辞典》,以“上下形检字法”和“简化国语罗马字”为检索和拼音,重编《新开明语堂英语读本》,应邀担任《国语日报》董事。出任“中华民国笔会”会长时,邀请甫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来台,又于国际笔会第三十七届大会中发表《东西方的幽默》演说。
  著作等身的林语堂,虽以幽默着称,但面对不同的批判与意见,他的攻击力十足,为自己理念的辩护。因此即使年近古稀,林语堂在台湾因论战引发数次风波。
  林语堂卷入文艺论战的事迹,可写成长篇故事。1928年,林语堂在鲁迅、郁达夫合编的《奔流》月刊发表独幕悲喜剧《子见南子》,质疑南子的“礼”与孔子的“礼”不相同,引发争议;又因山东曲阜第二师范学校在孔庙附近排演《子见南子》,立即遭到孔子后代孔传堉等人的抗议,六十户孔室族人联名向###控告学校校长宋还吾“侮辱宗祖孔子”,虽经查“尚无侮辱孔子情事”,但校长仍未能免除池鱼之殃,还是遭调任处分。
  林语堂与鲁迅、郭沫若等人的论战,更是经典。依《林语堂文选》自述,他与鲁迅两人友谊“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但与鲁迅闹翻后,双方关系恶化,左派不谅解林语堂创办《人世间》的文学见解,林语堂也不愿牺牲自己的看法;两人关于翻译究竟应该“信、达、雅”还是直译的争执,更惹得鲁迅十分不快,从此互不往来。
  即使两人交恶,林语堂也没有抹杀鲁迅在白话文学上的重大贡献与成就。1961年,林语堂受邀在美国国会图书馆演讲,他肯定“五四”以来中国最好的诗人是徐志摩,但最好的短篇小说作者是鲁迅、沈从文、冯文炳与徐讠于             。他说,鲁迅用讽刺当利器,用笔锋当箭,自认为是战士而非作家,绍兴师爷那种一笔定生死的刀笔本领,正是鲁迅文章风格的来源。林语堂还肯定,鲁迅在打倒旧中国上是个主将,对青年思想的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67年,林语堂到了台湾,依旧不改本性,因为发表《红楼梦》后四十回出于曹雪芹手笔的论述,掀起一场红学大辩论。
  《红楼梦》在两岸是文坛研究的显学,尤其后四十回是曹雪芹还是高鹗所写,一直是红学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林语堂来台之后,在受邀为“中央社”写的专栏“无所不谈”诸多题目中,也包括许多红学的考据文章,成为当时台湾文坛的研究重心之一。没想到就是这些观点,引发了两次大论战。
  1967年5月4日的“五四文艺节”,林语堂在“文艺协会”十七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专题演讲,大赞史湘云在书中的地位。除当场展示自己收藏的不同版本外,他并指经过年余研究已发现七点证据,包括曹雪芹亲笔写空空道人一节中的“道”字,和后四十回的“道”字比较,笔迹相似;以及从情节上推敲,可证实全部《红楼梦》是曹雪芹的手笔。林语堂还揶揄,胡适因为太过于“小心求证”,以致误认高鹗续书后四十回。
  林语堂这场学术演讲轰动全台。未料,半个月后,旋即有红学研究者葛建时和严冬阳合撰长文投书《联合报》,根据林语堂依《乾隆抄本百二十回稿》所提出的七点论证提出十项疑问。其中最大的疑点为,林语堂于稿本发现“己卯秋月,堇堇重订”等语,认为“堇”谐“芹”声,因此“堇堇”是曹雪芹的别号。
  葛、严合撰之专文指出,林语堂可能是眼花看错,“堇堇”两字应为稿本收藏者杨继振的号“莲公”二字的草写,而并非“堇堇”;且林语堂认为的“乾隆己卯”(1759年)曹雪芹忙于改稿之年,应为杨继振的幕客于源题署的“咸丰乙卯”(1855年)。

林语堂 中西以及两岸的人生哲学(6)
这篇专文指出,林语堂在演讲中所谓新发现曹雪芹手写手订本,应是在曹雪芹过世九十年后,咸丰年间由杨继振(字又云)题署重订的一个本子。专文刊出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赵冈亦投书,观点与葛、严两位先生的专文不谋而合。
  隔天,林语堂撰写长文为自己的论点辩护,他认为“己卯”和“乙卯”之争,只能将那些字放大照相,让读者评判;并称已请教过方家,仍认为就字形来看,“堇堇”比“莲公”合理。
  笔仗来往数回,持续数月余,期间有其它研究者以不同方式印证“堇堇”之误。不过面对种种“指正”,林语堂仍坚持己见,最后则不了了之。此间评论者认为,比起林语堂过去论战因观点不同而起,这场红学论战,他则似乎显得失之大意。
  此外,1968年的“思凡风波”,则是林语堂的另一件头痛事。
  林语堂不止一次在媒体上提出关于佛教的评论。他略带讽刺的笔锋以及半开玩笑的文字,早引发卫道人士不满。他在一篇文章《论色即是空》,把吃迷幻药和佛家的“色即是空”的顿悟境界联系在一起,引起佛教人士抗议。尤其林语堂本身是基督徒,更在有意无意之间加入宗教冲突,无形中提高了冲突程度。
  林语堂有回公开表示,在《红楼梦》中最欣赏干练有为的探春,唯独不爱怀春的妙玉;并说带发修行的妙玉是“色情狂的小尼姑”,无论对刘姥姥的嫌恶或是对宝玉的调情,都让人觉得虚伪与无知。他质疑,妙玉蕴藏满肚幽怨,又无法表达,形成了变态心理;对宝玉的另眼看待不但有调情之意,同时因怀春而走火入魔,更显示这个小尼姑耐不住寂寞。 这些极端个人化的评论形诸文字,被台湾报刊转载后,引发一拨接一拨争议。
  1968年10月11日,林语堂在台北《中央日报》发表《〈尼姑思凡〉英译》,将民族戏曲《尼姑思凡》译成英文。林语堂表示,《尼姑思凡》代表经典以外的中国文学,充满人生味道,处处可见真情流露;历代给士大夫读的诗词文章,只求典赋绮丽、风雅蕴藉,内容却日渐贫乏干枯。
  虽然林语堂是从文学与心理分析的角度,评析民族戏曲的文学技巧,但这种毫无避讳的谈法,触怒了台湾的佛教界与卫道人士,引发一场论战与批判。佛教团体不断致函林语堂抗议,质疑《尼姑思凡》含有黄色毒素;以中英对照宣扬广播,是在诋毁佛教,有害社会人心,违反政府提倡道德教育宗旨;要求林语堂为妄言道歉。
  身为主角,林语堂自然不能幸免于难。不过风波不了了之后,他还是不改利笔,指“在台湾写文章真不容易”;又说,“无意伤及思凡的尼姑,看见一群和尚起来替尼姑抱不平,不亦快哉”,借以自嘲。
  晚年曾因《京华烟云》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在文学的创作上,林语堂主张文章须以“清楚通顺”为第一,不要求摩登,不要讲洋化。他认为新的八股和抽象的写作都要不得,创作必须口语化才能感人;必须跳出传统“做文章”的错误文学观,避免文藻堆砌,才能发挥“自然国语的力量”;要当作家,必须能够对时代起反应。外国文学他推崇的是英国文学,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