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口才好命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好口才好命运-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贡说:“吴王为人狂暴,群臣苦不堪言,国家因战争频繁而疲累,士卒早已无法忍受,百姓更是怨恨国君,而大臣伍子胥因劝谏吴王被杀害,宰相为了个人私利而怂恿国君持续犯错,这些都是亡国的做法。如今大王可以出兵帮忙吴王实现救鲁伐齐的心愿,并用贵重宝器讨他的欢心,用谦卑的言词尊崇他,那么他一定会伐齐。如果吴国战败,就是大王您的福气;即使吴国战胜了,吴国一定会去攻打晋国。因此,我愿意去见晋国国君,让他从北面进攻吴国,使吴国的力量被削弱。如此一来,吴国的精锐士卒都在齐国,主要兵力又被晋国围困,大王您便可利用吴国疲敝的机会进攻,一举灭之。”
  接着,子贡北去晋国,对晋国国君说:“我听说,担心的事不早下决心,就不能应付急剧的变化。用兵不先辨明情况就不能战胜敌人。现在,齐国与吴国就要开战,吴国若战败,越国定会乘机乱吴;但吴国若战胜,一定会乘机进攻晋国。”
  晋国国君听了,十分惊慌,问道:“那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请大王准备好兵器,休养好士卒,等待迎敌。”
  最后,子贡终于回到鲁国,坐等其变。不几天,吴王果然与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军。吴军随后又兴兵北上,进逼晋国,并与晋人战于黄池。由于吴、晋强力相争,吴兵终于大败,而越王得知后,立刻过江击吴,并在离吴国都城七里远处驻扎。吴王闻讯后,离晋南归,遂与越国战于五湖。然而,吴王三战不胜,城门失守,越王围困吴国王宫,终于杀死吴王。三年后,越国称霸群雄。
  从子贡劝谏说服的方法来看,他采用的是晓以利害的矛盾分析法。而只有针对问题具体分析,区别不同对象的需求,分析其矛盾和问题所在,才能将话说到对方的心坎上,从而让对方接受与信服。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八章  (1)

  先转移话题,再攻入核心
  
  凡事必有正反两面,但如何判断孰是孰非,确实需要一些技巧。此时不妨利用言语套话,一开始避开急需阐明的话题,先谈与论题无关的话题,等到时机成熟再话锋一转,立刻现出自己真正的谈话目标,使对方束手就范。
  在《杂人趣谈》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两个人一起来见法官,其中一人指责另一人欠他许多黄金不还,另一人则死不承认,并且坚持说:“我是第一次见到他,从未向他借过钱。”法官只好问原告:“你要他还的黄金,当时是在什么地方给他的?”原告说:“在离城不远的一棵树下。”法官点点头后,说:“你再去一趟,然后把那棵树上的叶子带两片回来,我要它们当证人,并且加以审查,它们会告诉我真相。”
  此时,原告前去摘取树叶,而那个大喊冤枉的被告则留在法庭上,不过法官没有和他谈话,自顾自地审理别的案子。正当被告好奇地观看法官审案时,法官却突然回过头问他:“他现在走到那棵树没有?”被告答道:“依我看,还有一段路呢!”顿时,法官严肃地问:“既然你没跟他去过那儿,你怎会知道还有一段路?”被告这才发现自己不小心露出马脚,只好承认自己的诈骗之罪。
  在这个案件中,法官不问被告是否知道那棵大树的位置所在,反而故意让原告去找树叶,接着又审理别的案子,直到一旁的被告戒心松懈后,再以看似轻描淡写的问题,诱使对方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说出真相,接着再抓住被告供词间的矛盾和漏洞追问,使得被告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罪行。
  类似的运用手法还有许多,历史上,孟子为了让齐王知道齐国境内不宁、百姓穷困潦倒的主要责任,正在于国君自己身上时,也采用了相同的手法。
  孟子上朝时对齐宣王说:“您的一个臣子,把妻儿都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便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他才发现妻儿受冻挨饿已有好长一段时间。请问大王,那朋友不顾信义到这种程度,我们应该怎么对待他呢?”
  齐王说:“应该和他断交!”
  孟子又问:“假如管理刑罚的长官不能管理他的下级,那该怎么处理呢?”
  齐王答得很干脆:“罢他的官!”
  孟子紧接着说:“假如一个国家的国政处理得不好,那该怎么办呢?”
  齐王此时方知自己上当,无言以对,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了。
  还有一个例子。
  从前有个理发师,他每月都到宰相府帮宰相理发。有一次,理发师帮宰相修脸修到一半时,不慎把宰相的眉毛给剃掉了。他惊恐不已,生怕宰相怪罪。
  此时,理发师情急生智,连忙停下剃刀,故意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并且摆出迷惑不解的样子。宰相见他这样,感到莫名其妙,便问:“为什么你不修脸,却光看我的肚皮?”
  理发师赶忙解释道:“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大人的肚皮不大,怎么能撑船呢?”
  宰相一听,哈哈大笑:“那句话是说宰相的度量大,对于一些小事情都能容忍,从不计较。”
  理发师一听,连忙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相爷的眉毛给刮掉了!还望相爷度量大,千万恕罪。”
  宰相听后,气急败坏,眉毛给剃掉了,今后怎么见人?正当宰相要发怒时,随即又冷静一想,他自己刚讲过宰相度量最大,怎能为这点小事而处罚理发师呢?于是,宰相只好装作豁达温和地说:“无妨,去把笔拿来,帮我把眉毛画上就是了。”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八章  (2)
从上例可见,遇事先转移话题,然后再逐层攻入事件核心,对手将不再有反驳的余地。而此种论辩方法是一个推理过程,所以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过早暴露话题的目标,以免对方有心理准备。
  ——一开始的话题应隐蔽得有分寸,不能“隐”得太过深入,更不能与论题相差太远,并随时注意与论题的关联性。
  ——要注意整个论辩推理过程的逻辑性。
  只要你懂得善用技巧,学会转移话题,任何问题都不会难住你,都会迎刃而解。
  情寓理中,情理交融
  
  如果希望在论辩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做到情与理的密切结合、综合运用和交替转化。如果没有情感的配合,只说些抽象的道理,将缺少震撼人心的力量及共鸣,更难以使人折服。
  但是,也不能由此反客为主,认为辩论时只要诉诸情感,而不需有理性的参与。毕竟论辩的目的在于真理的探索和追求,所以最终决定论辩成败的关键,仍在于理而不是情。所以,最好的论辩应该是情中寓理,二者密切配合,交替转化。
  18世纪中叶,北美殖民地争取自由独立的呼声高涨。但是,当时美国资产阶级的领导人却主张与英国妥协,致使英国殖民者更加猖狂,甚至调集大批军舰,企图用武力镇压北美人民的反抗。就在这决定美国前途的紧要关头,著名的政治家帕特理克?亨利于1775年3月23日,在维吉尼亚州议会上坚决反对妥协,并号召人民用武力反抗英国殖民者。
  亨利是一位具有丰富经验的论辩家,他知道自己面对的不仅是几个高喊和平与妥协的人,同时还包括了广大的听众。而他们之中有不少人为妥协派的“和平”论调所迷惑,在一定程度上同情和支持妥协派的观点。因此要取得论辩的胜利,关键是争取听众与自己的感情共鸣。
  亨利在听过几位妥协主义者发言后,没有针锋相对地痛斥他们的投降主义,反而称赞他们的才干和爱国心。他心平气和地说:“国家正处在兴败存亡之际,各人有各人的见地。我的发言并不是要对先生们不敬,而是我们的论辩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得到真理,才有可能对上帝和祖国尽神圣的职责。”
  这种手法实际上是先动之以情,缓解对方和听众对自己的反抗情绪。但是,亨利明白光靠感性诉求,不能使武装反抗的口号和方针,成为群众们的自觉行动。还需要说理的配合,并以充分的论据,说明英国殖民者的目的,借以驳斥投降派的论调。以下是亨利把强烈感情和严密逻辑互相配合、交替使用的一次有名的论辩:
  “我只有一盏指路明灯,那就是经验之灯。除了以往的经验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判断未来。既然要以过去的经验为依据,我希望知道,10年来英国政府的所作所为中,有哪一点可以对大家的和平希望予以安慰呢?难道就是最近我们请愿时所露出的阴险微笑吗?不要相信它,各位先生!那是在你们脚下挖的陷阱!不要让他们的亲吻把你们给出卖了!”
  “请诸位自问,接受我们请愿时的和善微笑与如此大规模的海陆战争准备是否相称?难道舰艇和军队是对我们的爱护以及对战争调停的必要手段吗?我向主张和解的先生们请教,这些战争的部署意味着什么?如果说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迫使我们屈服,那么有哪位先生能指出其动机何在呢?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还有哪些对手值得大不列颠召集如此庞大规模的海陆军队?不!各位先生,没有其他对手了!一切都是针对我们来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好口才好命运 第八章  (3)
“有人说我们的力量太单薄了,不能与如此强大的敌人抗衡。但是,我们何时才能强大起来呢?是下周?还是明年?还是等到我们完全缴械,家家户户都驻扎着英国兵的时候?难道我们就这样高枕无忧,紧抱着虚无缥缈的和平幻想不放,直到敌人把我们的手脚都束缚起来的时候,才能获得有效的防御手段吗?”
  在态度严峻、言词激烈的说理之后,亨利又善用丰富的感情,增强自己论辩的感人力量。由于他越说越激动,最后还发出震撼人心的呼喊,把已经煽动起来的听众情绪推向了高潮:
  “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