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百战中国-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吴王刘濞起兵造反,打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这晁错虽然提出《削藩策》,对汉室有大功,但也得罪了朝廷立许多人,因为这些藩王的很多亲属都在朝廷任职。

  汉景帝对这次七王造反,有把握拿下,但绝对没有把握亦很小的代价拿下,要是杀了晁错能让七王退兵,倒是上策。于是,在大臣们的建议下,杀了晁错一家,恢复诸王封地。

  晁错死了,吴王刘濞造反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但吴王刘濞没有停止造反的脚步。

  公元前154年正月,吴楚联军向梁国进攻,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一战,歼灭梁军数万人,乘胜西进,梁军退保睢阳(今河南商丘南),被吴楚联军围攻。梁王刘武一面发书向长安告急,一面再派六将军去迎战吴王。结果被叛军杀二将军,其余四支再败回梁都雎阳。梁王刘武死守雎阳等待援军。

  梁王刘武为什么会死守不投降呢?很简单,它是汉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谁投降都可以,他投降是免不了一死的。

  这时候朝廷也是调兵遣将,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

  此时战场形势是,整个战役分成3大战场。

  一、主战场是雎阳、昌邑战场,这里是朝廷主力、梁王军队对抗吴楚叛军。

  二、山东战场,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攻打没有造反的齐王,栾布则率部分朝廷军援助齐王。

  三、山西战场,郦寄率部分朝廷军进攻赵王。

  在主战场,周亚夫由蓝田出武关,经南阳抵达洛阳,抢占荥阳要地,控制了洛阳的军械库和荥阳的敖仓,并派兵清除了崤渑间的吴楚伏兵,保障了潼关、洛阳间的交通补给线和后方的安全,顺利实现了第一步作战计划。然后,周亚夫率军30余万东出荥阳,进抵淮阳,针对吴楚锐气正盛,难与正面交锋,遂引兵东北,屯于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坚壁不出。

  周亚夫让梁王坚守雎阳,阻止吴兵西进。周亚夫不去救援雎阳,而是在附近呼应,这就叫“委吴以梁”。周亚夫很清楚梁国的实力,他就是要吴楚主力陷入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自己避其锋芒,养精蓄锐,寻求战机。

  刘濞看汉军主力到了昌邑,但暂时没有救援雎阳,于是拼命攻打梁王,希望能快速西进。梁王派韩安国、张羽组织顶抗,“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在雎阳坚守的梁王心急如焚,一天数次催周亚夫来增援,周亚夫却给他来个按兵不动。梁王看周亚夫没反映,直接向亲哥哥汉景帝求救,汉景帝下诏,命周亚夫火速增援梁国。周亚夫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奉诏。 

  就这样,吴楚主力攻打雎阳,从正月打到二月中旬,此时的梁王基本筋疲力尽,而吴楚主力也成了强弩之末。这时周亚夫动手了。周亚夫看吴楚军的补给线暴露出来,便派弓高侯率领轻骑兵,奇袭淮泗口(今江苏淮阴县西泗水入淮之口)。汉军轻骑纵横于淮水以北,吴军对自己的补给线一点好办法都没有,粮草逐渐匮乏,军心开始涣散。

  二月中旬的吴楚军开始寻求出路,看雎阳急切难下,就转向挑战周亚夫的汉军。

  周亚夫的汉军,不少将领是长期跟匈奴作战的将军,包括飞将军李广。战斗力方面,朝廷军队还是稍占上风,再加上吴楚军队缺少粮食,军心不稳,到三月份吴楚联军显出败势。李广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 

  军心涣散的吴楚军见大势以去,纷纷逃走,吴楚叛军主力开始全面崩溃。刘濞最后只得率帐下亲兵千人逃过淮河,奔东越。楚王无路可逃,自杀。 

  周亚夫和梁王知道吴王弃军逃走,全面出击,叛军多数投降。

  刘濞想逃到东越东山再起,没想到东越王被汉廷收买,杀刘濞。刘濞的儿子太子驹逃到闽越。 

  胶西、胶东、菑川、胶西王见首领失败,军无战心,汉军主力在扫平吴楚军后开向齐国战场。诸齐知道大势已去,纷纷投降,皆杀。去国。被攻打三个月的临淄解围,齐王得救。 

  唯一一路没有解决的就是赵国战场,直到四个月后,栾布从齐国战场支援围攻邯郸的郦寄,引水灌城,才攻下邯郸。 

  

百战中国之17_汉朝_河西之战
百战中国之17_汉朝_河西之战

  得分项 得分 权重

  战略意义 26 30

  战争规模 16 20

  伤亡规模 15 20

  战争知名度 12 15

  将领知名度 15 15

  总分 84 100

  兵将 汉朝 匈奴

  双方兵力 不详 不详

  伤亡兵力 数万 不详

  将领 霍去病 不详

  战略意义

  河西之战后,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遥远的大漠以北地区。汉朝西部的威胁彻底解除,通往西域的道路完全畅通了。

  战争规模

  汉朝

  不详。

  匈奴

  不详。

  伤亡人数

  汉朝

  不详。 

  匈奴

  伤亡九万以上。

  将领

  汉朝

  霍去病(公元前 140——前 117年),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人,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

  匈奴

  不详

  战争进程

  地图上看,黄河的流向是一个“几”字型,“几”字的右边和下放是汉朝的领土,中间是水草最丰富的河套地区,左边是河西地区,上方是漠北。

  河西地区即今天的河西走廊,在黄河以西,祁连山、合黎山之间,地势低平,是汉朝通向西方的黄金通道。原来这里由月氏人居住,后来被匈奴侵占,成了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领地。汉武帝想与大月氏及西域各国取得联系,以便共同对付匈奴,于是发动了河西战役。

  河西之战由3个步骤组成,即春季攻势,夏季攻势,秋季受降。

  春季攻势

  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领精骑1万人,从陇西(今甘肃省临挑县)出发,攻打匈奴。在霍去病的指挥下,汉军所至,势如破竹,穿过五个匈奴王国,转战六日,越过焉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境内)一千多里,在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与匈奴发生激战阵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活捉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及相国、都尉等,斩首8960人,并且缴获了匈奴体屠王的祭天金人。

  此战汉军虽然取得胜利,但损失也很惨重,1万人出征,回来只有不到3千人。

  此战的获胜,长途奔袭战略获得普遍认同。

  夏季攻势

  公元前121年夏,汉武帝决定趁热打铁,剪除河西匈奴势力,将河西地区牢牢地控制在汉王朝的版图中,打通进入西域之路,于是发动了第二次河西战役。

  这次战役,以霍去病、公孙敖率领的几万骑兵为主力,从北地郡(在今甘肃环县)出发,另派李广、张骞率一万多人从右北平出发,攻击匈奴左贤王,策应西征的主力军。霍去病与公孙敖出塞后,分兵前进,公孙敖由于中途迷失方向,而未能参加战斗。霍去病与公孙敖联系不上,只好孤军深入,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穿过小月氏部落,抵达祁连山。匈奴被他神妙莫测的战术搞得晕头转向,祁连山麓一战,被打得大败。这次战役,总计接受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投降,俘虏王母、单于阏氏、王子59人,俘虏相国、将军、当户、都尉63多人,歼灭匈奴兵30200人。

  两次河西战役之后,汉朝完全控制了河西地区,这对匈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匈奴人非常惋惜,他们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秋季受降

  浑邪王、体屠王的屡次战败,他们担心匈奴伊稚斜单于降罪给他们。对于霍去病,他们确实胆怯了,不知道这个神出鬼没的汉朝将军什么时候出现在自己眼前。于是,浑邪王、体屠王决定投降汉朝。

  汉武帝得到这一消息,很高兴,认为这样可以分化匈奴,减弱匈奴的力量,但是又担心其中有诈,于是派霍去病带领一万骑兵。前往河西,见机行事。

  霍去病还没有到达河西,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体屠王听信部下的谗言,不想投降了。浑邪王骑虎难下,痛恨休屠王的背信弃义,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率兵冲入体屠王的营帐,杀死了休屠王,收编了休屠王的部队,然后列队迎接汉军的到来。

  霍去病渡过黄河,与浑邪王遥遥相望。浑邪王的部下很多。本来意志就不坚定,现在看到汉军阵容严整,心存疑惧,纷纷逃走。霍去病望见浑邪王阵营人群骚动,当机立断,亲率几名精骑飞马驰人浑邪王营帐,与浑邪王谈判,下令将私自逃跑的匈奴将士8000人全部杀死。这样才把匈奴军队稳住了。

  营帐中的浑邪王也不知在短短的时间内心事经历了多少百转千回,宿敌距离如此之近,近到可以听到他的心跳声,他带的随从不过数人,此时杀之不但得报大仇而且还能向单于邀功,汉朝失了此人,匈奴也许永无祸患,但为什么浑邪王始终都没有冒险一击?也许他忌惮营帐外一万强大的汉军,还是战神天威的眼神,偶露的峥嵘?他的心跳还是如此沉稳有力啊,稳健到足以让浑邪王打消任何冒险作乱的念头。 

  霍去病一生征战,处处行险,但险中之最险的恐怕要算这一次,心理战尤胜于真正的交战,霍少控制大局的能力和临危不惧的胆色千载之下仍令人叹服。然后,霍去病派轻车快马先把浑邪王送往长安拜见汉武帝。

  此次收编,霍去病把4万多匈奴降兵编队列阵,带回长安。

  河西之战后,匈奴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