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爱"低碳"手册:那些有伤的年轻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情爱"低碳"手册:那些有伤的年轻人-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于其他被朋友们目击的摔闹钟摔杂志和梳妆台上的所有东西,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我很讨厌用“宠物”这个字眼来形容那些小动物们,所以,我家的猫有一个人的名字叫“庄小BIU”。用法国心理社会学家的话说,猫是种具有人性却又高于人性的动物,所以,即使是你豢养了它,那么其实你也是生活在“它的家”里,它完全是家庭成员的重要一部分嘛。对人来说,那些温暖而贴心的小动物们,曾经给心灵和生活带来了多大的慰藉啊。我知道,现在对动物的保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虎、野生老虎都是近期关注的热点,但就是那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身边的小动物都不关心,那么再去说什么保护野生老虎,就难免陷入唯价值论的虚伪境地里了。何况,根据民间传说,猫可是老虎的师傅呐,除了没教它上树,其他的地方它们何其相似啊。
  猫猫狗狗,在我心里一直是两种很神气的小动物。所谓的通人性,也不光是人类同情心以及甭管什么心的投射,通过我的仔细观察,它们确实是有那么些通的。情人朋友,都要如猫如狗,那才好玩。像狗的时候如胶似漆,你对我好我就一定对你好;像猫的时候个性十足,玩的就是若即若离。所以人家说了,猫猫狗狗充分体现了人类施与受的两种美好品德——哪怕这是永远不会表露给外人的品德,但是自己知道,它在心里硬硬的还在,那就已经很值得暗爽了。
  所以,那只叫庄小BIU的猫在我家里,那是相当横行霸道加骄奢淫逸。先不说那四种口味的猫粮和五个品牌的猫罐头要轮流换着口味吃了——我一哥们儿曾经怒吼道:你也太惯着丫了吧,我在家有时候还得吃两顿剩饭呢!嗯,这么说起来好像是有一点儿,不过既然不指望它以后好好学习做个好人,那么无限度溺爱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说小BIU同学曾经挠坏了几件衣服和家具,摔了多少瓶瓶罐罐坛坛碗碗,但是,真的能因此就揍它吗?即使揍了,也没什么用吧。从它身上,我倒是学会了无限宽容与妥协。但最绝的是,即使这样,庄小BIU的眼神,依然是“就是不服”四个字,它心情不好的时候,你就完全不要妄想它会多看你一眼,它依然会翘着尾巴骄傲地走开去。
  可是,一只猫又是多么贴心,它虽然不像狗那么热情和驯服,但认定主人之后也非常之忠心耿耿。换句话,它也对你产生了无限包容——家里来往的客人,谁要敢摸它一下必然招至利爪伺候,但是主人我却可以把它按在地上揉它的小肚子,直到它不耐烦地挣扎走开。每天回家的时候,它也会颠儿颠儿地跑到门口来迎接,然后兴奋地检查你的手袋;半夜里突然有一个温暖的小毛团靠近你的脸,伸出它的爪子来摸摸你然后走开,那简直是太甜蜜了。猫身上的那种气质,就是在告诉你:好吧,我对你其实也是非常依恋的,但是我不会每天都挂在嘴边,别逼我哟。
  我是觉得,动物不是我们的宠物,是伙伴。甚至,我怀疑在某个心灵层次上它们还要比我们更高些。所以,庄小BIU在我家已经获得跟我平起平坐的地位。有时我很好奇,我不在家的时候它都在干什么,结果有一次发现,原来它睡在大床的正中间,脑袋还枕在枕头上……很好,它的自我定位很准确。既然它也觉得和我是平等的,那么,我就放心了。
  从一只猫开始爱起,你会觉得自己的心肠都变得柔软起来。然后就会注意到,原来马路边、小区的花坛里有那么多流浪的猫猫狗狗。我实在是无法想象要有多硬的心肠才能把那么无辜却又全身心依赖你的毛茸茸们扔出家门。当一只小动物全身心依恋和依赖你的时候,你却抛弃了它,那种场景我几乎不能想象。换了从前,我只是叹息一声或叹息两声,就继续前行的。现在因为庄小BIU之爱屋及乌,也会买好猫粮蹲下来喂它们。在小区的绿地里,我们搭了临时投食点,还在地下自行车棚的角落里建好了猫窝。其中有一只名叫奶牛的面相憨厚的大胖猫是小区人民的最爱,只要一声呼唤,那只黑白花的大肉球就会四蹄腾空而来。这个时候,我相当感谢本小区有宽容心的邻居们。把自己搞成收养了200多只流浪猫的丁奶奶那样相当不值得,虽然我们还会给丁奶奶捐款。可是,我依然幻想着有一天可以买个大院子,专门收养那些流浪的小动物们。看着它们甜蜜而无辜地走来走去,在阳光下那种纯粹自然而不拧巴的伸展状态,然后,也就不拧巴了。
  

青春梦已老
按惯例,晚上几个朋友带着笔记本在熟识的酒吧里上网喝酒聊天,英式中老年社区酒吧生活方式被我们领会贯彻得很彻底。某天晚上,酒吧里换了两个新的歌手。啊,那是多么怀旧!那两个男生一直在唱着各种粤语老歌,无数个人的青春期呼啸而过,简直就是一场小型的青春期追悼会,所以,大伙儿沉默了,开始低头喝酒。
  “青春梦已老……”一嗓子谭校长的老歌响起的时候,某人突然抬头:“啊,这么多年了,这首歌还是噶好听噶好听的啊……可是看看他,还永远25岁呐。”是的,遥想当年,谭校长意气风发也算英俊非凡,堪可当天皇巨星四字。那种优雅克制的热血青春如何迷倒了无数少女,可是自从他永远25岁之后,他就老了,那种智慧在经过世事练历之后变成了世故和油滑。他依然意气风发,可是当年唱《青春梦》的偶像已经开始唱《披着羊皮的狼》,八卦里也总离不开损友们或二奶的桥段。有个女朋友感慨地回忆青春:“当年爱他到极致,想起来若有机会献身也不是不可能的。现在嘛,看看他现在活得如鱼得水的样子,幸亏没有。”
  在八卦论坛里,有几位男偶像是地位卓然不可碰触的,比如金城武,比如梁朝伟,无数女粉丝爱得要死要活。那晚从这个话题说开去,我们谈到了一个假设:假如当年你有机会和你的偶像进行一场恋爱,那么要选择谁,才会到了今天不后悔?
  这真是个伤感的话题。看看黄金年代的那些偶像们,证明了一点:青春总是很好的,年轻人无论如何还是有热血、纯净、真诚的那一面,才华也是干净而蓬勃的。之后嘛,随着时光的沧桑,一个那样的年轻人会拥有什么样的中年,那就很难说了。就拿上面两位偶像来说,爱上《绝代双骄》时期那么灵动开朗的梁朝伟版“小鱼儿”的,怎么能想象他在未来的岁月里变成了一个深沉阴郁的中年男并因此走红?同样,那个热情下藏着敏感的狼眼少年金城武, 载歌载舞着“未来的日子里,只有快乐的你和我”,现在也变成了最深沉的巨星?倒是当年风头无两的巨星们,现在,呃……可能会后悔。那个流血流汗不流泪的成龙大哥已经俨然成了大哥,还经常犯点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同理,那个《鸳鸯蝴蝶梦》的男人,如今成了长舌毒嘴男;那个唱着“拥有你我变得好富有”的女高音如今煽情地对小朋友说“答应我,好吗”,真是想叫人大喊一声:“当年我白喜欢你了!”
  倒是那些表里如一始终如一的偶像们,没有什么反差。就好像谁都知道吴宗宪一直就是一个口花花心花花的家伙,就好像王杰一直就是一呐喊狂放的浪子,虽然这么多年他们居然都没变,但是总胜过看着偶像们再不做青春梦,而是现实无比地捞世界来得那么辛酸。假如我喜欢的是那个吟唱着《寂寞公路》的男人,那么,我真的不愿意看到他一把年纪还要染了黄发出来到处做毒舌评委的啊。
  

祈祷吧,女人的命运
年纪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力产生极端无助的感觉。事实上作为个人命运,这完全不是主观、客观、先天际遇或个人努力能够达成的顺理成章,也不是有付出就一定有收获。您在这边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家那边厢已经“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到最后怎么可能不产生对命运的敬畏以及无助的慨叹……尤其是女人,无论您相貌如何、聪颖几许、家世怎样,或非要联系情商、学识、能力或其他随便什么吧,恋爱和婚姻,对一个女人来说,依然还像一场赌博,您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假如您看过无数多的女人传记,就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同时,您也会发现,其实任何一本关于个人经历和命运的书籍,都很难对当下、个体存在指导意义。所以,要么您就会把这本书当作猎奇,要么,您就会彻底地沦为泛神论者,开始相信冥冥中早就各有安排的命运轨迹。
  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我们农民才吃上肉,你们城里人又开始吃素了……很多书籍叫人无法不产生这种联想。当港台和大陆的爱情小说或连续剧里女主角受伤的时候,她们往往会拖一大旅行箱乘飞机离去,在那遥远的欧洲(或特指巴黎、罗马)静静疗伤然后开始新生活。不过在发达国家嘛,女性同样也有各种问题,她们就像吃腻了肉的城里人,开始朝相对“神秘、原生态、落后”的地方跑,来寻求心灵安慰,带着欧美人特有的优越感去那些地方找回自信。《探戈之恋》是说一姑娘从美国跑到了阿根廷跳探戈的故事,《一辈子做女孩》讲的是一姑娘从美国先跑到罗马饕餮了一番但是没解决问题,于是跑到了印度参研宗教,然后去了巴厘岛探讨身与心平衡最后找到了爱情的故事——你们觉得这样貌似传奇的东西,真的可以帮助女性自身成长吗?然后,我就看到了无数帽子大得吓死人的媒体,《时代》啊,《洛杉矶时报》啊,《GQ》啊,《纽约客》啊,对此进行了毫不吝啬的热情洋溢的赞美,但是,真的一辈子保持“女孩”特质,就是女性最终的救赎之道?
  书的原名叫《EAT,PRAY,LOVE》,即美食、祈祷、爱。我相信这是一个女人自我救赎由浅入深的道路。改成了《一辈子做女孩》,无疑是寻求畅销的缘故所以不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