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原名叫《EAT,PRAY,LOVE》,即美食、祈祷、爱。我相信这是一个女人自我救赎由浅入深的道路。改成了《一辈子做女孩》,无疑是寻求畅销的缘故所以不惜将智商朝下拉了N点。其实女人的一生,大多经历过无数次重塑——从小受教育而来的世界观、成年以后经过自我思考而重塑的世界观、因为爱情和婚姻被改变的人生新感悟、因为孩子带来的全新人生观……大部分女人都会从梦幻的公主坠入现实,一路磕磕绊绊但总归顺理成章地变成理智现实而强大的女人。只是,这本书告诉我们,有些女子,是天生在情感、性灵方面过于晚熟、过于浪漫、过于挫败,就好像软件中的BUG一样一定要打破日常生活的轨迹,她们作为脆弱女性的样本,比别人用了更多的力气去追求心灵的平静,没想到反而成了其他女性的标本,这根本就是个荒谬的命题,就好像优秀生考了90分并不值得表扬,而顽皮的学生从40分进步到60分就值得大书特书。
用美食来消解人生,我知道有很多人得了暴食症;用祈祷用宗教来消解苦难,历史上的女人都是这么做的;至于爱,只有爱才能治愈一个女人的整个世界。在书中,女主角最终找到了一段爱,可那还是男人。女性主义总强调女人要独立于男人,但这个世界,本身就应该是男女不可或缺的和谐才是真实的。否则,终归还是到底意难平。所以,女主角命好,她不过是用了无数女人曾经用过的那些办法,最后居然找到了归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我只看见了命运的手,看不到其他可以鼓舞另外女人的东西——看看那个女人吧,她即使是要帮助那个无家可归的大姐都要遭到对方狡黠的戏弄,连基本人情世故都不熟练的人,她的人生新感悟又能如何呢?
至于祈祷这事儿,多年前气功中有一种叫自发功的东西,完全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都可以通过冥想来调整自己。于是,很多人出偏了,走火入魔,出现幻听、幻视,最后被诊断为癔症的一种。现在,应该是销声匿迹了。所以,我从来不主张没有任何宗教经验的人自行祈祷或冥想。即使是畅销书写的,也一样。从文章的开始,我就看到,也许小莉会有轻微的幻听出现。这,其实是个严重的问题,如果不信请大声朗读此段落给精神科医生。当然,女主角是运气好的,至于其他,像我一样正常在大都市里打拼的女人们,还是找点其他的方式来解压吧。我相信宗教、性灵或其他对我们的人生有某种程度上的指导意义,只不过——她笔下的那些,描述得并不能让别人信服而已。或者说,其实,她最终是走出了自身构筑的虚妄——那么这本书总算可以让看的人由衷高兴一下了。但是,其他人的生活,还是要咬紧牙关自己坚持过来,否则,你就会沦为形式化的矫情笑柄。
不厚道
日子过得一舒心,人变得不厚道是在论的。这是必然。就好像人终于变得平和宽厚,你又怎么知道其实没准儿仅仅是消沉和百无聊赖?
以前说过一句话:你心里知道什么时候什么事情要当真,什么做不得数。这一判断里其实蕴含了无数来回切换的瞬息万变的状态。非常玄妙,这样的心理活动完全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语言有时也很贫乏,关键是,不必要,何必呢。最后真的,只能缄口。
话说厚不厚道这件事,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一对幸福或不幸福的夫妻就不能理解一个老单身的单相思有多苦,他们只会草草地劝告对方赶紧结个婚,无论内幕多么喜人或可怕,起码那段位比单绷着瞎闹要高端且复杂吧,然后就很可能为了摆脱骚扰开始不负责任地拉皮条……人总是在自己也过得不舒坦的时候才更多地感同身受,太过泛滥的同情心往往是心理投射的作用,生怕自己也落到如此境地——相濡以沫和相忘于江湖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要是有力气还能游回大海,谁耐烦跟你在一个污泥坑里嘴对嘴地吐泡泡玩啊。不厚道的时候说“珍爱生命,远离*”,厚道的时候说“*何苦为难*”……所谓境界,也就不过是一念之差而已。
人家古人都说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话您可以理解为,看见跟自己价值观不大一样的,您又搂着不去教育丫,那么就很容易暴躁,就很容易看什么都不顺眼。所以,哥们儿不是真的变温和了不是真的主旋律了。这些事自己心知肚明即可,何必再去声嘶力竭玩逆反、玩暗黑、玩非主流、玩死愤青状啊,欧耶。就好像一个笑话说的那样——甲说:丙,您给当个仲裁,我和乙赌了五块钱,丫非说花生是树上长的。丙说:花生当然是树上长的啊。乙捏着五块钱兴高采烈地走了。于是甲就各种不服。丙露出怪异的微笑:你想,你就花了五块钱,就可以让丫一辈子都以为花生是树上结出来的……所以,你知道了吧,有的时候,不厚道是一定的。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你太过顾了这端,就往往忽略了那头,于是就有个偏执狂。精神和物质是如此,网络和现实是如此,为了做个工作狂把自己搞成了汽化型性冷淡也是如此。所以,成天看先贤哲人的书不好好说人话的必有重大人格缺陷,成天混在网上找虚拟满足感的必有重大人格缺陷,成天以为自己给全人类做了贡献的工作狂必有重大人格缺陷。您瞧,我也不厚道了,不过这说明我最近没什么烦心事儿。
有的时候,一想起那些内心的纠结和复杂的情绪以及他妈的无法言说的人生,就难免悲从中来叹一声一切都素浮云,这种话说出来却又很喜感。这种心情,就可以切换回本文第二段了。然后,这些浮云,对生活真的有什么影响吗?思虑太过,精神世界太过丰富,又可以切换回上一段儿,不过也搞成了人格缺陷而已。凡事放轻松,只使个七成力,没准儿结局才是皆大欢喜。人一辈子,真正可以铭记的,往往是几个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小细节而已。SO,不思辨了,继续去过不靠谱的吃喝玩乐提笼架鸟的庸俗日子吧。
说实在的,哥们儿已经够俗的了,对好多重大事件啊历史时刻都不甚关心。内些在博客上追着写政论的写时评的记录历史的,好像多有深度和社会责任感似的,其实在我看来还不如讲讲黄段子娱乐身心。不是我又反社会了反人类了,主要是,社会和人类谁记得你丫那点儿可怜的思想啊。你看,好多忧国忧民的奏章咱根本不知道,倒是《笑林广记》里的冷笑话到现在还有人讲。真的,放轻松,真别拿自己当根儿葱,日子过得就舒坦多了。活着活着,突然发现没人生观了,还真黑色幽默呐。可是,我也未见一个有健全正常人生观的家伙是幸福的。无非都是一口强撑着的气而已,装在轻飘飘的气球里,而偶尔冒出来的不厚道的小念头,就像把锥子,要是戳个正着,啪的一声,也就散了。
。 想看书来
烛光晚餐与情人节的阈值
恋爱中的人如巴甫洛夫的动物一样已有各种形形色色的条件反射,越是骨子里浪漫的,却越在世俗的大坑里摔得真切:情人节三字和玫瑰、巧克力还有烛光晚餐联系深厚,这老三样都快把人给俗哭了,但还是挣脱不出这个范畴。仰望情人节寒冷的星空或飞奔至情人酒店都逃不开之前共进的一顿晚餐,在家中被油烟熏扰显见不是最佳选择。更何况女人会默默地想:每年只有这么一天都不肯花钱带我出去吃豪华大餐,那么他到底爱我不爱?
好吧,浪漫的烛光情人节晚餐提前半个月就在报纸上拉开帷幕。从著名餐饮集团到高尚五星酒店的广告鳞次栉比,价格当然是成双成对的盛惠188元起乃至攀升到具有象征意义的8888元。环境也是从中式幽雅小包房到无敌高层城市夜景平台——从北京到上海,从香港到纽约,都是这个路子。那感觉就是在城市的星光下观赏全城景色,与桌席间点点烛光相映,恍然间觉得这一段感情简直是倾城之恋了。
烛光晚餐吃些什么?当然是西餐,就着一个西方的节日才丝丝入扣合情合理。西餐充满了仪式感,繁复的桌面上鲜花烛台高脚杯摆整齐了就俨然一场盛宴——鱼香肉丝绝对不具有纪念性,就算是鱼翅海参看起来也更有庆余年的世俗喜庆,和浪漫简直就是对头。主菜里的牛排海鲜才是情人节的上选,搭配造型美丽的甜品方可体会异国情调的罗曼蒂克。问题仅仅在于,良辰美景虽然好,但若可以复制,同样也降低了情人节的阈值。你不可能每年都在同样场景环境下铭刻一份爱的纪念,总要换些花样才能在记忆里留下不磨灭的回味。要是有一个男人年年带着自己的女人去吃各酒店的烛光晚餐,简直就是和复制盗版光盘一样没诚意。更何况,要是随着感情从浓烈转为平静,但烛光晚餐的价格和档次一路攀升的话,那更让人觉得有种世俗文化的荒谬感——所以有的人干脆以不变应万变,烛光晚餐不可少,但是共进晚餐的情人是可以年年换的。
爱情有时需要形式感,有时则不需要。挥舞刀叉切割着浪漫晚餐倒是正好真切道出了男女关系的战斗厮杀实质,浪漫只不过是为了掩盖的附加物,就好像烛光晚餐一样。在国外的餐厅里享受豪华正餐时,毫无例外地是烛光晚宴,首先是为了灯火摇曳之间的浪漫气氛,然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对面的路人甲也可幻化出一副温润的好脸色。更重要的是,假如你选择生牡蛎或五分熟以下的牛排,烛光下可以掩盖盘子里剩下的那些血水淋漓的茹毛饮血的感觉变得容易接受起来。说到底,这样特殊的时刻,食些什么往往已经不重要了,那种摇曳暧昧的形式感变成了催情剂的一种。所以,每一年和每一年的情人节阈值都在不断地提高,所以,几乎每个人都享受过一个难忘的烛光晚餐,但转过身来对情人节的玫瑰巧克力加烛光大餐不屑一顾诟病甚多。
就好像经历了太多的爱情就往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