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东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丰水东注-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申屠嘉去世后,御史大夫陶青继任丞相,晁错被擢升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禄比丞相)。从此,晁错在朝中的地位就更加的显赫了。

  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不久,就写出了那篇给他带来杀身之祸的奏章《削藩策》。晁错的这篇奏章讲的是“削藩”并非“撤藩”,而且他所说的“削藩”也是有条件的,就是专门针对那些目无朝廷且有罪错在身的诸侯藩王,对这些诸侯王们,晁错也没有斩尽杀绝的意思,还提议给他们保留一个郡的封地。

  可是他的这篇《削藩策》一经公布实施,即刻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朝廷内公开反对的有袁盎,朝廷外反响最强烈的当属吴王刘濞。

  刘濞是刘邦兄长的儿子,武孔有力,英勇过人。早年曾追随刘邦征战天下,小有功劳,战后刘邦册封其为吴王。刘恒登基之后,有一年朝圣,刘濞委派儿子刘贤代其进京谒见圣驾。皇太子刘启便陪着吴太子刘贤到处游玩,两人虽身份有差,但年轻气盛的禀性却是一样。一次,二人酒后搏弈时争执了起来,刘贤出言不逊,刘启盛怒之下用棋盘击打刘贤,不幸棋盘一角误中其太阳穴,刘贤当场气绝身亡。事后,不是几名老臣联名力保,刘启那皇太子的地位几乎被废。

  朝廷以诸侯的身份安葬了刘贤。尽管如此,刘濞还是对刘恒父子俩怀恨在心,并且再也不肯上朝了。按律法诸侯不上朝本应处死,刘恒顾念其丧子之痛,格外恩准他可以不上朝。

  吴国地处江南,物产丰富,且国中有一铜矿,所铸铜钱周流天下。刘濞便利用这些财富招诱亡命之徒,阴蓄叛乱力量。等到刘启即位之时,刘濞认为新帝初立,政局未稳,为他儿子报仇的时机已然来到。

  就在刘濞加紧准备之时,晁错的《削藩策》也出笼了。

  晁错的父亲是位敦厚老实的读书人,当他得知各地的诸侯都在痛恨他儿子时,便急忙从老家颖川跑到了京城,一见面,老人就质问儿子,“皇上才即位,你就出此计策,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引起公愤,你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晁错却坦然回答道,“不如此,则天子不尊贵,社稷不安宁。”

  老人冷笑道,“刘氏安矣,而晁氏则危矣。”

  老人见说不通儿子,无奈地回家去了,一到家中就服毒自尽。临死前仅说了一句话,“我不忍见祸及自身。”

  此时,吴王刘濞已联络了楚王、胶西王、齐王、淄川王、胶东王和济南王共七个诸侯王公开叛乱,史称“七王之乱”。他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集结兵力数十万,声势浩大,气焰嚣张,其中以吴楚联军最为凶猛。

  前方吃紧,求救的奏章象雪片一样的飞到了刘启的手中。胸无大志的刘启慌了,他急忙问计于晁错,晁错却不慌不忙地说道,“叛军人数虽多,乃乌合之众,且属不义之师,皇上御驾亲征,不日即可铲除叛乱。”

  刘启立刻问道,“朕带兵出征,京城何人镇守?”

  晁错微笑道,“皇上尽可放心前去,京城交与臣下便是。”

  刘启闻听此言,心中极为不快,同时也对晁错的忠心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对于御驾亲征的风险刘启完全能想象得出来,他知道这不同于驾车勇闯禁宫那般的好玩,也知道不同于用棋盘击杀人那般的刺激,他知道这是你死我活、性命攸关的战争。踌躇间,刘启猛然想起了父亲刘恒临终前对他说过的那句话,“天下一旦有难,周亚夫可以为你分忧。”

  刘启立刻传来了周亚夫,周亚夫此时已为车骑将军。刘启任命周亚夫为太尉,令他统帅三军前去平叛。

  周亚夫带兵开往了前线。鉴于叛军势头太猛,周亚夫采取的策略是,以固守挫其锐气,然后侍机而出,一鼓荡平之,因而他决定只守不攻。

  对于周亚夫的这种策略,刘启十分的不理解,他或许以为周亚夫和他一样,也对叛军心怀畏惧。故而他几乎一天一道诏书,催促周亚夫出兵进攻。此时的周亚夫却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不管刘启的口气多么的严厉,他仍旧按兵不动如故。

  就这样,刘启天天在焦急恐慌中度日。一个月之后,刘启眼圈发黑,面容憔悴,其君王的翩翩风度早已荡然无存了,而且其思维判断能力也已严重地下降了。正在这时,铁嘴袁盎声称要与皇上谈论战局,刘启便命人把他请进了未央宫。

  袁盎曾担任过吴国的丞相,几个月之前,他回朝廷述职,晁错问他吴国可有反状时,袁盎拍着胸脯一口咬定,吴国决无反意。晁错对刘启说道,袁盎一定是接受了吴国人的贿赂。刘启一怒之下把袁盎贬为了庶人。

  不知为何,袁盎此次前来,刘启并未旧事重提,而是极有耐心地和袁盎谈了起来。只听刘启说道,“你曾做过吴国的丞相,你现在就给朕说说吴国的情况吧。”

  袁盎说道,“吴国造反成不了什么气候,皇上不必忧虑,尽可放心,周太尉一定能够打败他们。”

  “吴王开山铸钱,煮海为盐,诱招天下豪杰,其蓄谋叛乱之心已久。且吴王老谋深算,若非计出万全,岂肯轻易举事,你怎得说是不必忧虑呢?”刘启忧心忡忡地说道。

  “回皇上,吴王的钱盐确实很多,但是他所聚集的豪杰却并不多,因为真正的豪杰是不会怂恿他作乱的,他的手下大多都是一些无赖子弟,亡命之徒,这些人只会作乱,不会成事。”袁盎自信地说道。

  这时晁错也在一旁,听到袁盎如此说,他点头赞许道,“袁盎说的很对。”

  刘启问袁盎,“然则,你可有退兵之计?”这是刘启当前最关心的问题,他此时不仅不相信晁错,连周亚夫他也有点不太相信了。

  “有,只是事关军事机密,此事只能告知皇上,请皇上屏退左右。”袁盎十分诡秘地说道。

  刘启一挥手,包括晁错在内的所有人都退了下去。

  见众人都走了,袁盎才小声地对刘启说道,“外面都在传说,都说晁错侵削诸侯之地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不世功名。他这种不顾天下安危、不计后果的做法,是把皇上您推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境地啊。”

  听到袁盎这样说,刘启的脸色顿时变得难看了,“然则如何是好?”

  袁盎叹了一口气,“七国所说的‘诛晁错、清君侧’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问题就好办多了。”

  刘启已被袁盎绕进去了,“如果是真的,那又该如何?”

  “如果是真的,那不妨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退兵呢?”袁盎微笑道。

  刘启沉默良久,然后对袁盎说道,“事关重大,容朕考虑考虑再说。”

  袁盎见此行的目的已达到,即刻告退了。

  晁错和袁盎是一对老冤家。晁错是个做学问的人,初始学从法家,后广泛涉猎儒、道、墨等多家学说,他一生所追求的是以学问论大道。袁盎则是一个很现实的人,他不尚学问,毕生只专注人情世故。晁错很看不起袁盎,认为他无学不术,阴险狡诈。袁盎则对晁错的清高傲慢,冷啬孤僻极为反感。二人虽同朝为官,但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话说袁盎给刘启进献了“退兵之计”以后又过了十余天,前方传来的仍是叛军异常凶猛的消息,晁错的几个政敌也趁机上书弹劾晁错,刘启终于下了诛杀晁错的决心。

  一个中尉拿着刘启的密旨带兵去了御史府,他们把晁错骗上了车,然后驱车前往闹市区,晁错正在纳闷之时,这些人便把他从车上拽了下来,中尉草草地念了一遍密旨,一个士兵手起刀落,晁错的人头就从身上滚落了下来。可怜一代旷世英才,此时身上还穿着一件崭新的朝服,这年他才四十六岁。

  晁错的家人除了他父亲提前服毒以外,其他人也无一幸免。

  晁错被诛杀之后不久,校尉邓公受周亚夫派遣从前方回来向刘启汇报军情,刘启开口便问,“朕已把晁错杀了,他们罢兵了吗?”

  邓公说道,“吴王蓄谋造反已久,皇上就是不削他的封地他也会反,‘诛晁错、清君侧’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借口而已,皇上诛杀晁错,臣恐天下士子从此再也不敢为皇上言事了。”

  刘启惊问道,“为什么呢?”

  邓公说道,“晁错主张削藩,实是担心诸侯强大难治,为朝廷计,这是万世之利。今削藩伊始,晁错即被斩杀。如此,岂非内绝忠臣之路,外为叛军报仇,臣认为皇上诛杀晁错是很不对的。”

  刘启长叹道,“爱卿之言甚是,朕此时已悔恨无及也。”

  周亚夫不愧为将门虎子、军事奇才,当他发现敌兵已有疲惫的迹象时,果断地命令他的部队迅速出击,叛军便一触即溃。从他带兵出京到班师回朝也仅仅就三个月的时间,那七个叛乱藩王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此次平叛终于以朝廷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第十五回  冯唐持节郡守获赦  薄昭弄权谒者被杀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词,叫做《密州出猎》,其中有这样几句,“……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东坡说的这位冯唐就是汉朝刘恒时期的人。

  前元十四年(公元前一百六十六年)。一天,刘恒乘车出宫巡行,路过郎中署,见一老者前来迎驾,刘恒遂下车与他攀谈了起来。

  这位银须白发的老者显然岁数已经不小了,但他的身体看上去却非常的硬朗,面对这红光满面,精神烁健,身材高大的老人,刘恒肃然起敬,他用非常尊敬的口吻问道,“老丈高寿?贵姓大名?现居何职?”

  老者回答道,“回皇上,臣今年整整七十岁,姓冯名唐,现任郎中署长职。”

  郎中署属郎中令管辖,他们的职责主要就是负责皇宫安全,郎中署长只是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