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水东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丰水东注-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前元十二年,公元前一百六十八年,这一年,朝廷的田租税率定为了三十税一,农民所交的田租赋税已经相当的少了,但农民的生活依然没有多少改观,仍旧在贫困线上挣扎,这是什么原因呢?

  自从刘恒实行重农勤农的政策之后,天公也助了他一臂之力,连年的风调雨顺,促成了粮食连续几年的大丰收。于是乎,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粮食的价格一落千丈(刘邦建朝初期,粮食最贵时曾有“米石至万”之说,此时已降到每石“粟至十余钱”),农民手里的粮食不能以合理的价格卖出去,粮食似乎又变成了一种很不值钱的物资了。

  这时候的田租税的税率虽然已经很低了,但是农民还要承担另一种叫做“人口税”的赋税,尽管这个赋税也被调低了不少,可毕竟还是要上缴的。粮价太低,农民辛辛苦苦的在地里忙活了一年,所剩余粮全部卖出去也不够上缴这个“人口税”,只好卖掉一部分口粮。不少有钱人趁机大量的囤积,相当多的农民却在忍饥挨饿,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被严重挫伤,正所谓“谷贵伤民,谷贱伤农”也。

  这就是晁错所上奏章《论贵粟疏》时的社会背景。

  晁错是这样描述农民的,“……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闲,无日休息……”

  晁错又说道,“……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

  为此,晁错提出了他的“开资财之道”,也就是“……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粮食的流通),所谓损有余补不足……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与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晁错的这项利国利民的建议立刻被刘恒所采纳,“卖爵令”也就顺势而出了。

  “卖爵令”规定,凡捐献粮食到边疆达六百石者封爵位上造,达到四千石的人封爵位五大夫,一万两千石以上的封为大庶长,达四千石的还可免除家中一人的徭役。交纳粮食的人须先将粮食运到长城沿线的边塞,等边塞的粮食积累到可供五年食用之后,再交纳到内地各郡县的粮库。

  西汉实行的二十级爵位等级中,上造为二级,五大夫为五级,大庶长为十八级。爵位最低的是一级公士,最高的是二十级列侯(周勃、陈平等人便是列侯)。

  此令一下,有钱人纷纷出动,大量的购买粮食运往边塞,粮价顷刻间便涨了起来,农民得到了极大的实惠。

  结果是,有钱的富人有了爵位,有粮的农民有了钱。朝廷则是钱粮双收,国家财政得到了根本的好转。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鼓励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第二年,刘恒便彻底取消了田租赋税。

  需要一提的是,刘恒时期的单纯“卖爵”和满清时期的“卖官粥爵”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只是卖爵,买卖双方是国家对个人,有钱人主要得到的是荣誉,因为爵位并非官职。而后者却是官场严重腐败的产物,买卖双方是个人对个人,有钱人可以名正言顺地买个官来做,钱少的买的官小,钱多的买的官就大,特大富翁甚至能买上个巡抚、道台(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员)之类的官职。

  晁错的文章无一不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除了这篇《论贵粟疏》之外,还有《言兵事疏》、《募民实塞疏》、《守边劝农疏》、《举贤良对策》、《削藩策》等三十余篇传世佳作。

  在《言兵事疏》中,他引用兵法之言证明一支军队中将领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武器不精良,是把士兵送给敌人;士兵不能作战,是把将领送给敌人;将领不懂用兵,是把君王送给敌人;君王不会选择将领,是把国家送给敌人。……”

  在这篇疏中,他还提出了“以夷制夷”的一种全新的战略主张,晁错说道,“……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汉军与降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在这篇奏章的最后,晁错自歉道,“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臣错(晁错)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裁择。”

  刘恒看到奏章后立即给晁错做了回复,“上书言兵体三章,闻之。书言‘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今则不然,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固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晁错确实是一位忠心可嘉、敢想敢说的旷世奇才,至于他狂与不狂刘恒根本就不在乎。刘恒注重的是奏章的具体内容,他最讨厌那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他认为这样的文章即便是说上一万句也是等于个零。而且,如果“言者不狂”(不说真话),“择者不明”(不辨是非),那才是“国之大患”。

  晁错的《募民实塞疏》主要论及的还是边疆的防御问题,其文章的大意是,“胡人扰乱边境,如果边塞配备的士兵人数过少,就难以抵挡他们的侵入。如果朝廷不发兵救援,边塞的人民就会因绝望而投降敌人。如果发兵救援,等大军赶到时,他们早已溜之大吉。集结大部队长期驻扎,费用又太大。如果部队驻扎一段时间又撤走,敌人还会再度入侵。长此以往,势必国库空虚,人民痛苦不安。陛下忧心边境,征调士兵防守边塞,这是陛下对百姓最大的恩惠。然而,让远方的士兵守护边塞,每年轮换一次,时间短,不容易了解和熟悉胡人的作战习惯。不如提倡鼓励百姓到边塞定居,先为他们修建好房屋,配置生活器物。百姓中有罪的赦免他们的罪行,无罪的赐给爵位,免除他们全部的赋税、徭役,发给冬天夏天穿的衣服和粮食。这样,边塞的居民就会永久居留。胡人入寇掠夺,如果能截获其掠夺的财物,就把其中的一半赏赐给他们。如此办理,那么乡里邻居就会互相帮助,对胡人的攻击也会冒死以赴。这同征调远方士兵,既不熟悉地理环境,又心怀畏惧的做法比较起来,功效将在万倍以上。”

  刘恒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朝廷便大量的招募百姓到边疆定居,并把这些百姓中的青壮年组织起来,发给他们武器。这些人(类似于现在的民兵)平时从事于生产,战时则同当地驻军一起并肩作战,这一做法无疑就是早期的军民联防。

  前元十五年,公元前一百六十五年,刘恒即位已经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里,刘恒礼贤下士,虚心纳谏,关注民生,轻徭薄赋。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已进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尽管如此,刘恒仍然不满足于现状,他总认为自己“不德、不敏、不明、智不能治”。因而在这一年的九月,他下了一道诏书,令朝廷各部门举荐贤良文学士子,就“明于国家大体”“通于人事终始”“直言极谏”“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宁”等问题对这些士子们搞了一次“策问”,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这次“策问”发现自己的不足,用他的话说就是“以匡朕之不逮”。

  太子家令晁错应平阳侯曹窋、隆虑侯周灶、颍阴侯灌何(灌婴之子)等人的推荐也参加了这次的“对策”。此时贾谊已谢世,参加对策的一百多名文人学士之中,数晁错的那篇《举贤良对策》做得最好。

  晁错的策论博引旁证,洋洋洒洒数千言,从三皇五帝开始,讲了春秋五霸,又讲战国七雄,一直讲到了秦始皇。文章中凡涉及到的政治、经济、吏治、民情无不切中时弊,刘恒看了以后连连称之为奇才。自此,晁错又被擢升为中大夫。

  刘恒去世之后,太子刘启即位,晁错很快就被任命为内史(内史,执掌京师,相当于首都市长)。

  此时的形势,对于刘启的“智囊”晁错来说自然是如鱼得水了。内史的级别虽在九卿之外,但由于他和刘启的关系特殊,故而他所得到的宠信已远远超过了九卿。晁错的才气和贾谊不相上下,他的秉性也和贾谊极为接近,也是属于那种清高傲慢,冷啬孤僻之徒。傲慢的性格再加上显赫的地位,遭到别人的嫉妒、猜疑和怨恨那肯定是情理之中的事儿。

  晁错的内史府坐落在高祖庙附近,高祖庙外围有一片很大的空闲之地,惠帝刘盈当年曾命人把这块闲置不用的空地用围墙围了起来。晁错从内史府进宫奏事要绕着这堵围墙转一大圈,要多走不少的路。为了出入宫的方便,晁错便令人在这围墙上凿了一个门。

  此时的丞相叫申屠嘉,这是一位认死理的倔老头,当他得知晁错尽敢在高祖庙外围墙上凿门时,勃然大怒,立刻进宫参了晁错一本,要求刘启严办晁错。

  谁知晁错早已料到别人会利用此事打击陷害于他,因而他预先就给刘启做了汇报,等到申屠嘉告上来的时候,刘启微笑着对申屠嘉说道,“据朕所知,晁爱卿所凿之墙非庙墙,乃是庙外空地之墙,晁爱卿并未触犯法律。”

  固执倔强的申屠嘉认为晁错犯了大不敬之罪,他同刘启据理力争了起来,刘启却有些不耐烦了,“丞相不必多言,朕要休息了,请回吧。”年事已高的申屠嘉受到了羞辱,回到家后就病倒了,未几,便不治身亡。

  申屠嘉去世后,御史大夫陶青继任丞相,晁错被擢升为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禄比丞相)。从此,晁错在朝中的地位就更加的显赫了。

  晁错担任御史大夫不久,就写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