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卡奴-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因此,很多奢侈品品牌在上海都有明确的销售目标,因为在这里,再贵的东西也卖得出去。
  如果一种行为不是个别行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其后面很可能有整个社会或者阶层的价值观支持。过度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可能反映了某种社会思潮。但是这里必须有一个前提,即这是主观上的过度消费。
  造成过度消费,除了主观方面的非理性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果给定一个社会的统一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条件约束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消费比例。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那些人可能会被认为是过度消费者。
  过度消费究其原因:一是生产力水平提高与商品经济发展,为消费观念演变奠定了经济基础;二是人们相互仿效、竞相攀比的现象越来越浓,为消费观念演变酿造了社会心理环境。
  比如攀比的虚荣心理作祟,因为周围的人都有小车,自己没有就是一种无能的表现;还有就是自身本性的享受和奢侈造成,骑自行车要费力气,骑摩托车要在风雨中穿梭,当然比不上小车里舒适。如果从这个层次上来理解过度消费,也许我们可以理解更加深刻。
  推动过度消费的动力,除了人们心理因素之外,社会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银行、工商、企业、商场等等单位几乎把推动消费作为头等大事,他们希望每一个消费者都投身到新消费运动中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全面参与新消费运动的涤荡和洗礼,积极承担起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倡导科学、和谐、品质、情趣和理性的新消费观念,为全社会树立起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文明消费的新风尚而积极努力。但是,在消费经济条件不够的状况下,是很难做到以上科学消费观的,及至的后果也许是非理性的过度消费。如果人是完全纯粹的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就不会有人抢劫、杀人、吸毒、贩毒等等。所以人不是纯粹的理性人,似乎还有那么些“血性冲动”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一旦冲动占据消费的主导地位,那种理想的科学消费观则成为一种描摹出来的蓝图,和设想中的美好愿望。在持卡消费过程中,这种非理性的不确定因素表现的特别活跃。在购物或套现以前,某些人会处于理性状态,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过度消费的冲动则会涌现,但是,当背负起债务时,则又会陷进自责、后悔的理性反思中。但是,这种过程,对某些卡主来说成了周而复始的游戏,由此,难免成为卡奴。
  针对这种交杂的矛盾现象,在提倡积极消费的同时,也有些国家因为信用卡透支太厉害,提出控制过度消费,法国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在法国,有一种自我嘲弄的民间谚语是这样说的:“我们没有石油,但是我们有头脑”。理性的消费,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应该都是提倡的。一个理性人本来不应该过度消费,但那些隐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血性冲动”常常作怪,所以说非理性是过度消费的基础。
  信用卡消费很便利,但没有人会给你提供免费的便利;消费的严重透支,其实就是负债消费,而为自己的负债而沦为还债的“卡奴”,又有什么可冤、可屈的呢?而这个成为某个消费对象的奴隶的“祸”,其实不是别人惹的,而是自己惹的。
  

消费伦理(1)
第五章 卡奴的本源问题
  第二节 消费伦理
  也许过度消费应该是指超过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理性消费似乎是指量力而出的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
  消费主义在19世纪末的美国已经出现,但当时的消费冲动还主要流行在上层的少数人士中,以一种低层次的“炫耀”行为来体现自己的身份。到了20世纪20年代,消费主义则扩大到更多的人群,成为“大众消费”。1945年二战结束时,美国的GDP达到了全球56%(中国当时只有4%。随后十几年,随着欧洲和日本的复兴,美国的GDP的比例虽有所下降,总量却更大了),美国人弥漫着一种对前景的乐观情绪,消费主义更加膨胀,并更加非理性化。
  在我国,“勒紧裤带”“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年代,也许理性的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四十。而现在理性的消费支出和储蓄可能是###开。而美国居民的消费比例比中国居民的消费比例还要高。这种差异,不是理性程度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价值观的差异。
  一般来说,过度消费是指超过正常生活开支的消费。但是什么叫正常生活开支呢?这种正常是由什么杠杆和标尺为标准来衡量的呢?或者说是用什么价值观念来检验的呢?
  举个例子,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一个有电扇的家庭,就算是奢侈了。但是现在的家庭选择淘汰电扇,选择使用空调,电扇和空调同样是满足自己的正常生活需要。能说电扇是正常的,空调是非正常的生活开支吗?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几乎把所有的钱用来租房子和吃饭,甚至还债了。这是属于非正常生活开支吗?这又算不算过度消费?所以,我们在分析过度消费时,不能仅仅只看到表象,而是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个人背景下的一种消费价值观念。这种消费价值观是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是在自己偿还能力之内的还是无法偿还的?超前消费必须建立在未来可以偿还的基础上,过度消费则是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盲目开发自己的超前消费理念。卡奴的形成更是如此。
  似乎过度消费存在的理由已经很充分了。但是,更进一步地问,什么是理性呢?理性告诉人们什么是对自己有好处的,有利益的。但是什么是有好处有利益的,这些问题不是人们生来就知道的。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所以理性的背后是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下成长起来的人可能会觉得在另外一个社会的人的行为不是理性的。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人“宁可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宝”,这些行为在我们现在的人看来是疯狂的,非理性的。然而在当时,大家没有觉得是“非理性”的。因为现在的人和当时的人价值观不同。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理性标准,不同的理性标准导致不同的行为。
  因此,归根结底,任何过度消费都是用一种价值观标准看待另一种价值观标准下的消费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似乎又不存在过度消费。而有些人心目中的过度消费的出现,只是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的出现。当然这种新的价值观可能是一种对社会发展有利的价值观,也可能是一种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价值观。卡奴的价值观潜意识中存在浮华和奢耻,甚至透支自己的信誉。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与宗教家,做了多少努力,培育起那些有奢侈欲望的人们一点知足的观念,但是这种“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价值观念逐渐被扭曲、割裂,并象洪水决堤般被冲垮。对商品的无止境的追求,导致了消费主义伦理的滥觞。它强调花销和占有,不断破坏着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的传统价值体系,同时,奢侈消费的观念和行为也使得社会风气日渐奢糜。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消费伦理(2)
中国传统消费伦理“黜奢崇俭“、“俭以养德”等道德箴言逐渐在新生代的理念中消失,勤劳俭朴、以义为上、安贫乐道等伦理观在当今社会某些人心目中消失殆尽。家用电器、时尚服装、高档化装品、减肥药品和器械、消闲旅游、汽车和高级住宅,都通过媒体灌输给人群,激发起他们的高消费欲望。信奉享乐主义、放荡不羁和游戏人生等消费道德观似乎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因此也造成许多持卡人热衷追求这种感官的一时的快意,而忽略必须承担的后果。总之,人们已不再认为勤俭创业是美德,当前的耳目之乐的享受才是根本。
  如果每一个持卡人都保持一种清晰的消费价值理念和消费伦理道德观,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人以信为本、民无信不立”等伦理观念约束自己,也许卡奴的现象就会寥落星辰。恪守信用是一种品格,一种德行,一种对己对人对社会的负责精神。中国封建社会,晋商与川商都以信誉为生命,因此,他们的生意能走遍天下。作为卡奴忽略了信用经济的本质,也就是诚信的价值观。
  我们应该时时牢记诚信永远是你的金字招牌。中国民间曾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工人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他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财神便跳进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出了一把金斧头,工人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财神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来,工人还是摇头。最后,他拿出了一把铁斧头,工人说:“这才是我失去的斧头。”财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起送给了他。
  一个贪心的家伙知道了,他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很快,财神拿出一把金斧头来,没等财神问他,他马上说:“这就是我丢失的那一把。”财神恨他不诚实,就和金斧头一起消失了。这个人最终连自己的斧头也找不到了。
  可悲的是,今天的人越来越没有信用,都活在没有信用的恐惧中。当你外出,有个人帮你拿包,你会想:“这个人是不是想抢我的包?”当同行的人邀你共享他的食品,你会想:“这个食品会不会有迷魂药?”当你家购买家电时,你会想:“这个品牌会不会是假冒伪劣产品?”。当整个消费市场充满疑惑时,消费伦理道德也受到怀疑。当命名为“信用卡”的卡片被人利用的信誉消失殆尽时,信用卡自然就失去信誉消费的初衷。卡奴的出现,使得整个消费市场产生信誉危机。
  因此,必须发挥消费道德的规范作用。消费道德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既是必要的、重要的 ;也是可能的 ;但要在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全的法律制度条件下 ;通过消费者消费善恶观的确立、消费者良心机制的作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